刘曙华
刘曙华
刘曙华 原名李明学,化名老曹。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普利门外农民家庭。刘曙华30年代初,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去苏联海参崴列宁主义学校学习。1935年回国后,历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二师政治部主任,抗联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吉东省委委员,省委执委委员等职。
刘曙华任密山县委书记期间,他以逃荒难民的身分,在哈达河种地,活动在哈达河、兴隆沟、半截河、平阳镇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经过三、四个月工作,很快组织起抗日救国会,发展会员60余人,发展党团员30多名。为开展抗日工作,打下了基础。同年8月4日,刘曙华在哈达河二段活动而被捕。敌人把他关押在伪军守备队,三天后解押到梨树镇日本宪兵队。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他什么也不说。对刘曙华采用了灌辣椒水、汽油、手指夹子弹、上大挂等各种酷刑,他多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回答的只有一句话“我是反日的,因为我有中国人的良心,反日会员登记与别人无关”。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屈不挠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中共穆棱县委得知情况后,立即进行营救,派地下党员、五军副官冯丕让,秘密将刘曙华抢救出来,使敌人阴谋彻底破产。刘曙华重新回到党的怀抱,由于敌人的严刑拷打,摧残了刘曙华的身体。组织上安排他到林口县党员杜继臣家养伤。他的身体尚未痊愈,积极向组织要求工作,经党组织批准,随同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北征先遣队活动。
1936年3月,中共吉东特委决定刘曙华代理中共穆棱县委书记。同年7月经中共吉东特委和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研究决定,派刘曙华担任抗联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刘曙华和五军二师师长王光宇一起向干部、战士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教唱革命歌曲。使二师的政治工作十分活跃。他待人诚恳,关心战士,团结同志,作战勇敢。8月,伪军70余人押4辆汽车和20辆大车满载军用物资经过林口二道沟,二师得到消息后,刘曙华带领部分战士,在敌人经过的公路上进行埋伏,当敌人车队进入埋伏圈,刘曙华一声令下,敌人被抗联战士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吓破了胆,四处逃窜。这次战斗打得既迅速又漂亮,消灭伪军20余名,缴获敌人押送的全部军需物资和大批武器弹药,装备了二师。
1936年在党的《八一宣言》号召下,一致对外共同抗日。东北各地广泛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由谢文东领导的东北民众救国军,在抗联三军、五军的帮助下,于当年秋季被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这支部队多系地主官僚和旧军官出身,组织成员复杂,思想混乱。为了把这支军队改造成革命的抗日武装,党决定从五军中抽出一批强而有力的政治工作干部充实八军工作。刘曙华担任抗联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他肩负重任,满怀信心地为改造这支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发展了30余名党员,成立了3个党支部,为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还组建了一支70余人的教导队,使抗联八军由3个师发展到6个师,部队由1500人,增加到3000人。
1937年3月10日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刘曙华当选为省委委员、省委执委委员。由于斗争需要,东北抗联三、四、五、六、八军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哈东联军办事处,刘曙华被选为负责人,对统筹解决联军粮食、衣物和征收土地、牛马捐税等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为各抗日联军之间团结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年春,东北抗日联军三、四、五、八、九军部分战士联合攻打依兰县城,刘曙华带领八军教导队和4个团参加这次战斗。战斗打响后,刘曙华带领的战士如猛虎下山,很快攻进依兰县西北大街,封锁了敌人西北炮台。攻打敌县银行,击毙了日本指导官,打死日伪军几十人,这时,战斗已持续了5个小时,日伪军集中兵力向依兰县城包围,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为保持部队实力,抗联部队撤出依兰县城。在战斗中刘曙华担任总稽查,活抓6名日伪汉奸,缴获大批战利品分发给各抗联部队。
1938年日伪军颁布了“治安肃正法”,在军事上“实行大讨伐”使抗联军给养供应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刘曙华带领部队忍饥受冻,转战在丛山密林,冰天雪地之中,经常与多于自己几倍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颂歌。
同年8月刘曙华率领29名抗联战士和八军三师师长王子孚带领的部队汇合在一起。刘曙华发现王子孚有策划叛变阴谋,同王子孚进行了坚决斗争,向三师干部宣传抗日纪律,讲解“中国人民决不甘当亡国奴。中华民族唯一出路就是抗日到底,只有抗日才能救国”。王子孚对刘曙华恨之入骨,把他视为投敌的障碍。一天王子孚突然下令,将刘曙华捆绑起来,胁迫他一起到县城投降日本,刘曙华大骂王子孚是民族的败类,王子孚恼羞成怒于8月22日在勃利通天沟将刘曙华杀害。时年26岁。
抗联五军干部战士得知刘曙华被叛徒暗害,失声痛哭,在西四道河子召开追悼大会,化悲痛为力量,坚持抗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