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真
徐守真
徐守真原名徐兴仁,辽宁省西丰县人。1901年生,病逝于1978年,终年77岁。
徐守真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是位勤劳朴实的老中医,一生奉行“远不辞劳,近不取利”的行医之道,过着贫困的生活。
徐守真自幼勤奋好学,广学博识。小学毕业后跟父亲学中医,在极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坚持自学西医和自修文化。1927年春,首次参加在西丰县举行的医师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医师资格。1928年春,举家迁至勃利县。1930年参加勃利县举办的中、西医师考试,因当时规定报考的人只准一人报考一科,他为了取得中、西医两个证书.报了两科,在第二场考西医时,用了“徐守真”的假名,嗣后这个名字一直延用下来。1936年,伪县公署换医师证。他住在乡下,不知道消息,以后由于伪警察的敲诈勒索。医师许可证始终没换上,所以长期在农村过着半医半农的生活,贫困潦倒,行医救人的夙愿得不到施展。1945年春,徐守真因无钱无势,被强迫到密山出劳工,住在寒冷潮湿的劳工棚里饥寒交迫,更因受不了日本鬼子的打骂凌辱,3个多月就跑了回来。锯放后,他把家迁到县城西门里,自己开业行医,取名新中医院,真正实现了救死扶伤,为人民群众解除病苦的志向。
1947年,三五九旅医疗队来到勃利,组织当地医生成立医师会,全县医药界推选徐守真为医师会医药研究股长,同时参加了三五九旅第八病院的战勤工作。医师会改组,成立勃利县医药联合会,被推选为会长。1949年徐守真、李士芳等6名医生成立联合医院。徐守真任内科大夫。1950年冬,县政府动员医生下乡到各区建立卫生所,徐守真带头响应号召到大四站工作,任主治大夫兼负责人。1957年之后调县防疫站,又先后在七台河卫生院、县中心医院以及县中医院等单位工作,直到1968年退休。
徐守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具有高超的医术。无论在解放前的困难时期,还是在解放后的繁忙的医务工作中,他都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购买医药书籍,经常在辛勤的劳动之余,捧卷攻读,有时到深夜,即使到晚年,病在床褥,这种勤奋读书的习惯也没有改变。他把学到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尽量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精心比较,揣摩各家之长,辨法施治。因此,他辨证准确,临诊认真,治愈率很高,曾被评为勃利县中医界五老名医之一,也是当时少有的通晓西医,主张中西医合治的汇通之士,在全县有很高的声望。
徐守真任政府嘱托医时,每天要诊治百十名患者,而报酬很少。但毫无怨言,1957年10月,他被调到县防疫站工作不到三天,就被派到当时克山病多发的兴农乡,参加防治克山病工作。兼做兴农乡医生技术指导。在那偏僻的山区,生活艰苦,克山病又多发生在隆冬季节,他经常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飘扬的大雪,行走在野兽经常出没的荒山野岭间。他睡的是破板床,合衣而卧,不畏严寒。防治克山病的3年里。他有两年的春节是在山沟里过的。即使病倒了,也坚持在防克山病的岗位上。在七台河卫生院时.住在诊室里,床铺每天现搭,现拆。无论什么时间患者求医登门、随到随治,不分昼夜、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出诊。1964年7月他被评选为省医务先进工作者。
1966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徐守真一生在医务工作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勃利医疗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