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6年,德都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工作日程。在全县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科教兴村、依法治村、文明建村、为民造福”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86~1989年,县、乡均制定了文明村三年建设规划,抓了文明村建设典型,把新发乡党政、群团组织齐抓共管创建文明村的经验向全县推广。1989年,全县农村新建砖瓦住房面积33469平方米;栽植行道树、护屯林3.68万株,有56个村屯吃上自来水;整修乡村道路764.6公里,乡村路基本达到了砂石化;建成乡村文化活动室101个;乡、村普遍建立了治安联防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评选出“五好家庭”23687户、文明户4743户、双文明户673户。1991~1992年,在文明城镇建设中,开展了“热爱德都、建功立业、做主人翁”活动,促进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促进了人民群众文明道德素质的提高。1992年,对1989年以前命名的各级文明单位进行了严格的复查,对不合格的9个村、4个单位进行了摘牌处理。结合行业特点,修改并制定了文明单位建设标准百分考核细则,各创建单位按照百分细则进行了文明商店、文明班组、文明办公室的评比,建立了文明单位建设档案。1995年,全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开展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形成了军、企、校、村联建共育网,受到省精神文明办的好评。1996年,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为文明单位建设的重点来抓。在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和学习孔繁森、牢记宗旨活动;在企事业单位坚持开展了“三文明”教育,向优秀教师、见义勇为模范和先进派出所学习等活动。
  1997年,五大连池市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党政机关主要进行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廉洁奉公、服务基层”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开展了“塑公仆形象”活动,在全市树立了“十佳公仆”,号召人们向他(她)们学习。在商饮服务行业和卫生部门开展了以“讲究职业道德、树立行业新风、塑造良好的五大连池人形象、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印发了《窗口服务行业文明用语手册》,开展了“文明杯”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个体工商户中,开展了“诚实劳动、文明经商、守法经营、让消费者满意”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开展了文明个体工商户的评选活动。2000年,通过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巾帼建功”、“青年文明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等活动,使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规范在反复多次的实践活动中扎下根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精神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内炼素质、外树形象”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到年底,全市共有省级文明单位7个,地级文明单位42个,市级文明单位221个。
  五大连池地灵人杰,英模辈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在工农业生产和各行各业中,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物涌现出来。他(她)们之中,有以“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做共产党员要对得起党性”为人生格言,居高位而不以权谋私的解放军少将刘东藩;有身经百战、居功不傲、长期务农、情系百姓,把一生献给党的老八路宋从贵;有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歹徒的大刀和枪口下、英勇无畏,壮烈献身的革命烈士孟繁荣、刘湛平;有忘我工作、勤劳敬业、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张大玉、于连江;有曾获得国家农业部一等和二、三等奖,为农业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姚伟华;有重质量、重信誉,热心公益事业,多次获黑龙江省建委奖励的民营企业家邢树勇;有长期扎根乡村,为改变农村落后地区教育面貌,为深山老林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上书操碎了心的小学教师徐明玉;有多年如一日坚持同坏人坏事做斗争,见义勇为,虽多次受伤却毫不畏惧的建筑工程公司工会主席王树林;还有为抢救他人生命而英勇献身的女教师王吉茹、好青年谷天仁;还有很多很多的英雄模范……他(她)们伟大而又平凡,因为他(她)们植根于五大连池人民之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千千万万的五大连池人勤劳善良、勇于奋斗、默默奉献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