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6年,德都县依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份。在农口总产值中,农业所占的结构比例为82.94%,牧业占9.59%,林业和副业分别占3.09%和3.59%,渔业只占0.79%。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的结构比重为20.91%,轻工业的比重为79.0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产业结构比重为:第一产业占61.69%,第二产业占10.06%,第三产业占28.26%。1987年,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取得了一些成效。粮食生产在低温冻害非常严重、受灾面积近20%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粮豆定购和“议转平”的任务。奶牛饲养量比上年增长26.6%,羊增长15.4%,野生动物和家禽的饲养量都增长了30%。乡镇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利润增长32.5%。工业总产值实现3069万元,比上年增长21.2%。财政收入1322万元,比上年增长53.8%。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速度慢;没有骨干企业,亏损面大;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广大农民没有真正进入商品经济领域;城镇劳动就业率低,山区农民生产生活很困难等。1987~1989年,各项改革逐步有了新的突破。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5个指导农村深化改革的文件,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统分结合和适度规模经营。改革了农副产品统派统购制度,放开市场,完善合同制和合作制。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在全县115户企业中,积极推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引进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完善了企业承包的约束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按照党的十三大精神,县内在党政分开,理顺企业中党、政、工三者关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推行事业单位校长、所长负责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等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也进行了健康稳妥的改革。3年间,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地增长。20万亩大豆高产攻关成效显著,3年总增产2174.8万公斤,总增收1331.2万元,名列全省9个攻关试点县之首。以牛、猪、禽为主的畜牧业有了大发展,奶牛存栏数3年翻了两番。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3年间工业产值平均以21.93%的速度增长,1988年产值达428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并出现了年利税实现百万元的乳品厂等骨干企业。
  1987~1990年(“七五”计划后4年),德都县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由13353万元增至17098万元,增加了3745万元,增长了2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764元增至965元,增加了201元,增长了26.3%。国民收入总值由16276万元增至20328万元,增加了4021万元,增长了24.96%;人均国民收入总值由每人625元增至802元,增加了177元,增长了28.3%。
  1991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第一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深化改革,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又有了新的起色。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粮食生产获得了第二个特大丰收,全县粮豆薯总产量1.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7.1%;水稻开发面积达到3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平均亩产410公斤,最高亩产650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660万元,总收入4100万元,实现税金150万元,利润392万元。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农业总产值22459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农业总收入17278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民人均收入734元,比上年增长21.7%。“五杯”竞赛成绩显著,其中“地力杯”获省一等奖,“黑龙杯”获省银杯奖,丰收计划获省二等奖。德都县首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先进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759万元,占年计划的106.3%,比上年增长18.7%。共引进合作项目6个,引进资产529万元,引进人才34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90%以上的村级卫生所得到恢复。教育工作获黑河地区8项评比中的7项第一,并获黑龙江省教育管理先进县称号。1993年,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农业实现总产值25040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种植业19396万元,为上年的106.9%;林业产值438万元,为上年的118.7%;畜牧业产值3564万元,为上年的93.1%;副业产值1100万元,为上年的216.1%;渔业产值542万元,为上年的200%。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出现了“三增三减”现象,即产量较高的小麦、玉米、水稻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29.9%、41.3%、27.8%;大豆、杂粮、薯类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39.6%、2.7%、76.9%。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168万元,比上年增长8.55%。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5948万元,比上年增长0.3%;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2955万元,比上年增长29.95%;城镇个体工业产值265万元,比上年增长9.5%。社会商品零售额14164万元,比上年下降10.05%。国有商业下降28.12%,集体商业下降22%,个体经济上升132%。城镇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7385万元,农村居民年末储蓄余额3483万元。新建职工家属楼13260平方米,其中商品楼2800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24913平方米,自来水入户达到45.5%。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德都县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整个经济结构发展向着工业转变,形成了以浸油厂、乳品厂、面粉厂等几个立县企业为发展龙头的格局。商品经济的比重增加,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八五”期间,全县年均经济增长1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1元。农业总播种面积年均97.3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1.17亿公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年均增长43.1%。全县工业总产值2.89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2.15亿元,重工业0.74亿元;国有工业产值0.25亿元,非国有工业2.64亿元,个体工业产值2.02亿元。1995年,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为53:24:23,仍然存在着国民经济发展是大农业、小工业、落后的是第三产业问题。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起始年,也是市县合并的第一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3573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894万元、12498万元、18181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5%、5.8%、7.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1.7%、19.7%、28.6%。全市非国有经济增加值为49459万元,比上年增长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8%。全年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品货源充足,但购买力下降。市政府对物价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使物价涨幅由近3年来的两位数降为一位数。零售物价涨幅为6%,比上年回落9.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为7%,比上年回落7.7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165元,比上年增加431.68元,增长24.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2%。市财政状况依然十分困难,全市拖欠职工工资1110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拖欠职工工资827万元,省属单位拖欠职工工资125万元。1999年,市内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大而不优、二产实力弱小、三产牵动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调整结构上。合理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使粮经比例达到6:4。全市建立了马铃薯、芸豆、芽豆、矿泉稻四大生产基地,养殖专业区、专业户不断巩固扩大,形成了6个养殖专业小区。乡镇企业落实新项目31个,其中投产23个,启动老企业22家,盘活资产900多万元。工业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企业改制和重组,共盘活资产2400万元,清收欠款473.9万元,地方口径全部国有及非国有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计划减亏211.6万元。全市23家矿泉水厂启动生产14家,共产矿泉水5070吨,销售4180吨,实现销售收入1672万元。个体经济实现营业额39925万元,上缴税金603万元。多渠道投资800多万元,对省工会、电力、交通、邮电、财政等多家宾馆、疗养院进行了维修改造,提高了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旅游总收入994万元。全市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37处,农村大集16个,城乡有5000余人进入集贸市场从事交易活动,商品成交额7670万元,同比增长12.2%。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通过一事一办、特事特办、简化办事审批程序等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客商要求,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共出访团组15个59人,引进技术112项,设备13台(套),人才18人,签订正式协议19项,引进到位资金4457.8万元。全长62公里、总投资2.6亿元的“北五”公路改建工程在工期短、质量要求高、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于1999年10月10日建成通车。总投资3.3亿元的山口水利枢纽工程,经过4年多建设,于1999年12月21日实现双机并网发电。五大连池市获耕地培肥工作全省一等奖,并荣获全省农机化工程先进县称号。
  2000年,五大连池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发展五大经济(特色农业、山口区域经济、旅游、矿泉和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1990年不变价计算)40361万元,比1987年增加了27008万元,增长了202.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加了2102元,增长了275.13%。全市共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结束,5年全试验区总面积20266.7公顷,平均亩产173.6公斤,总增产73216吨,总增收14707.9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市有小型轮式拖拉机7118台,是1986年2057台的3.45倍;农业机械总动力12.7万千瓦,是1986年的1.85倍。畜牧业突出“两牛一鹅”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全年黄牛存栏19855头,比上年增长8.3%;奶牛存栏2177头,比上年增长41%;生猪存栏65065头,比上年增长1.9%;羊存栏46497只,是1986年的4.3倍;家禽存栏50.06万只,是1986年的2倍多。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4.5万亩,其中人工养殖面积11.3万亩,渔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讷谟尔河两岸的乡(镇)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2000年,市属有林地面积183.85万亩,森林覆被率67.74%,活立木蓄积量712.95万立方米。1986~2000年,年林木总生长量增加21.2万立方米,总消耗量减少1.1万立方米,年纯生长量22.3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呈上升趋势。山口水利枢纽主体收尾工程基本结束,二期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50万元。引双入青工程(引双泉乡双龙泉东泉群矿泉水入青山镇)2000年9月26日竣工,使五大连池市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个吃上矿泉水的城市。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前进,2000年市属工业总产值完成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3%;工业增加值完成1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共2743个,从业人员14640人;总产值23590万元,是1986年的8.3倍。市内交通便利,国道黑(河)大(连)公路纵贯全境,公路成网,四面通衢,主要干线有北安一五大连池镇、五大连池市一二龙山、五大连池市一克山、五大连池市一讷河、五大连池市一龙镇、五大连池市一太平乡等市乡公路。2000年,全市共有汽车2234台,其中客车1031台,货车1182台。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分别达到560千人、28960人公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790千吨、39670千吨公里。北安一黑河铁路在五大连池境内里程52公里,设有二龙山、讷谟尔、沾河、龙镇、龙门、襄河、小兴安等车站。2000年,邮政部门办理函件46万件,比1999年下降15.41%;办理特快专递业务0.9万件,比1999年增长71.57%。电信业发展迅猛,有固定电话用户22322户,移动电话用户11000户。2000年,市区新建房屋3041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355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为15.51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44%。2000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8694户,是1986年的3.35倍;从业人员26227人,是1986年的7.15倍。政法工作成绩显著,市公安局在上级公安机关配合下,于1997年12月破获了震惊全国的“97.11.15”特大持枪杀人抢劫银行案。2000年,市检察院被省检察院授予“五好检察院”和“人民满意检察院”称号,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被省政法委授予“学东莱、创建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活动”标兵单位。科教事业不断进步,1986~2000年,市内农业、农机、林业、卫生、地震等部门共获得科技成果59项,其中出席全国部级科技成果13项、出席省级科研成果18项。1990~2000年,全市对教育的总投入达到3.16亿元,新建、改建、翻建校舍38932平方米。各学校都新建或改建了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室、微机室,一些学校实现了网络化教学。文化体育事业异彩纷呈,市龙江剧实验剧团在三下乡活动中,平均每年下乡村演出都在85场以上,并多次组队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各类文艺汇演,均获得荣誉。有线电视发展迅速。2000年有地面接收站2座,分别接收亚太A、亚洲2号卫星信号,收转中央、省内外电视节目19套。1998年五大连池市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市”称号,市内运动员在所参加的省级以上的各类体育项目的比赛中,共获金牌31枚、银牌16枚、铜牌14枚。卫生事业发展较快,2000年,全市共有医务人员56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副高36人,中级职称262人。有CT、B超、彩超、心电机等先进医疗设备130余种。医疗机构遍布城乡,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医疗网。各种疫病和普通病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1990年和1993年德都县先后两次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光荣称号。200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05‰,比1991年的12.4‰下降8.35‰。档案史志工作默默无闻中创建佳绩。市档案局(馆)1997年晋升为省三级馆,1999年晋升为省二级馆,各项工作目标考核连续三年达到省一级标准。党史研究室历年共内部出版《党史资料》11辑。在已发表的党史资料中,获省级党史资料研究成果二等奖3部(辑),获三等奖5篇(辑),被省党史部门收入专辑的2篇。市志办公室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编纂完成了三部志书。其中《德都县志》1997年获黑龙江省地方志二等奖,《五大连池志》(山水志)填补黑龙江山水志历史空白,《五大连池市志》是黑龙江省二次修志(续志)第一书。三部志书是五大连池市34万人民的共同骄傲,是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传世之作和宝贵财富。1986~200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
  市统计局2000年在全市范围内抽样调查农民80户,农民人均总收入2766.53元,比1986年增加了1972.49元,增长了8.25倍。2000年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6496元,比1986年增长了4.66倍。
  “九五”计划(1996~2000年)期末,国内生产总值为40361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八五”计划期末增加了1550万元,增长了3.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866元,比“八五”计划期末减少了437元,下降了13.23%。“九五”期末,国民收入总值为40392万元,比“八五”期末增加了1544万元,增长了3.97%;人均收入为每人2867元,比“八五”期末增加872元,增长了43.51%。
  1986~2000年,这15年来,五大连池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历史机遇,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为21世纪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与发达地区比,五大连池市的经济还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资源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一些事业刚刚起步。所以,要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环境优美、科学文明的崭新的五大连池市任重而道远。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养人才和提高全员劳动者素质,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用全市34万人民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洒满汗水与希望的土地上,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伟业,去托起早日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