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镇况

第三章 乡镇概况

第一节 镇况


  一、青山镇
  青山镇是五大连池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五大连池市域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1′、北纬48°30′。全镇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4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北濒讷谟尔河,南望新发乡,东接省军区农场,西邻建设乡。总产数10694户,总人口33023人。下设青山、文化、勤俭3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民委,有正副委主任62名。
  青山镇是五大连池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又是五大连池市交通枢纽。
  2000年,全镇有东西主干大街4条,南北主干大道6条,各类巷道(胡同)361条,合计58020延长米。
  1985年前,青山镇仅有巷道225条,质量较好、便于通行的巷道只占总数的40%,其它巷道质量非常差,车辆和行人很难通行,镇内居民出门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些巷道只有冬季才能行车和走人,其余3个季节不能通行。居民区缺少排水设施,很多地方污水排不出去。1986年,为了解决居民区行路难和排水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专门的动员大会,号召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巷道整修大会战。全镇共动用车辆2851台次、石头1300立方米、土方890立方米、沙子6305立方米。整修后的巷道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一是路面加宽了,边沟挖深了;二是路面子整了,低洼地段铺上了石头、砖头和沙子;三是巷道承包给了各单位,进行经常性养护和整修。这是青山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巷道整修大会战,行动快、效果好,基本上解决了镇内行路难和排水不畅的问题。1998年,青山镇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又花3万余元,维修桥涵103个,新建桥涵207个。重新落实了巷道整修任务,由16个大系统的57个单位进行包修和绿化。2000年,全镇开展了卫生文明城市建设,除对巷道、桥涵进行养护外。还实行门前“三包”(清扫保洁、绿化美化、卫生秩序),居民户户种花养草、绿化美化庭院。要求每个居民委修建1~2条标准巷道。1986~2000年在整修和养护巷道中,共出动人工2.8万人次、车辆13400台,动用土方6800余立方米、石头5900立方米、沙子33700立方米。全镇的巷道整修养护工作成效显著,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1985年前,青山镇内的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居民卫生意识不强,乱泼、乱倒、乱堆、乱放的事习以为常。1986年3月县政府在八○八电视转播台召开了环境建设现场会,会后青山镇掀起了环境建设要“三化”(美化、绿化、硬化)的高潮,各居民委和各单位都建起了花坛、花池子,年末青山镇被评为德都县卫生文明单位。1988年第一次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将全镇的环境卫生工作统一由青山镇一家管理,为此青山镇于1989年成立了爱卫办,强化了镇内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制定了《巷道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青山镇卫生管理三十条》,要求居民按制度办事。经过多年的努力,居民行路难、入厕难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1998年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2000年镇政府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勤检查、勤指导。二是坚持宣传教育常抓不懈,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三是坚持各级干部包点制,层层落实任务,谁的环境卫生工作没做好,谁承担责任。四是坚持承包单位责任制,一包到底长期不变。通过这些措施,使全镇的环境卫生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青山镇作为城区所在地,各项文体活动一直很活跃。1986年镇内自己制作的坐唱二人转《夸夸咱们的委主任》获全县文艺汇演一等奖。1993年9月李子安参加黑河之春音乐会获三等奖,1995年11月在乡镇文艺调演中马玉珍获表演一等奖。2000年,青山镇被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黑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
  1997年,青山镇涌现出一位英雄的委主任,她就是21居民委主任孟繁荣烈士。9月25日,她去本委副主任家研究工作,与正在其家中行窃的盗窃犯相遇,孟繁荣临危不惧,与盗窃犯英勇搏斗,不幸被犯罪分子杀害。她以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群众的财产,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尽了一个委主任的责任。她是青山镇社区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五大连池市全体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二、五大连池镇
  五大连池镇位于市域西部,镇政府驻地距五大连池市中心23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6°8′,北纬48°37′,南邻双泉乡,北依五大连池,全镇坐落在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内。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疗养优势。2000年总产数4578户,总人口13948人,其中男7048人,女6900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8%,其余为蒙古、满、回等少数民族。全镇下辖青泉、林泉、龙泉3个行政村。该镇地势东高西低,大多处在火山台地及边缘地带。五大连池镇原为原五大连池市城区范围,1996年4月8日,根据黑龙江省民政厅下发的《关于转发民行批(1996)19号文件的通知》而设镇。
  1996年,全镇有耕地39195亩,粮豆薯播种面积38595亩,亩产177.5公斤,总产量6853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0亩,亩产333公斤;小麦播种面积11445亩,亩产230公斤,总产量2632吨;大豆播种面积26010亩,亩产150公斤,总产量3902吨。当年造林495亩,零星植树5万株。年末畜禽存栏数:大牲畜136头,生猪1680头,绵羊50只,家禽48670只。当年出栏肥猪633头,出售肉牛10头,牛奶产量6吨。水产养殖面积345亩,水产品产量18吨。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16231千瓦。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86台,小型拖拉机305台,联合收割机6台,农业排灌动力机械39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5台,大中型拖车34台,小型拖车305台,脱粒机14台,大中型配套农具80台。上缴税金87万元,向国家交售粮食1700吨,农民人均收入1944元。
  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41109亩,其中水田面积286亩,旱田面积40823亩。镇委、镇政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狠抓麦豆为主的粮食生产的同时,利用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大力发展矿泉水稻生产。随着药泉矿泉稻渠道蓄水池、渠道工程以及运河闸门工程的陆续完工,可新增矿泉稻种植面积2000亩,种植业结构得到大幅度调整。全镇粮豆薯总产7500吨,农业总收入11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42元。
  镇政府提出了“规模化、科学化、特色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扶植重点养殖大户8户,养殖专业户45户,饲养牛350头,羊860只,生猪5154头,家禽19442只。当年肉类产量250吨,蛋类100吨,牛奶12吨。
  全镇有企业9家,主要产品有矿泉水、矿泉化工产品、旅游纪念品、红砖、食用油等。年实际总产值1656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上缴利税18万元。
  百货商店、供销社通过实行职工内部租赁、按柜台计算承包金额、变国有为民营,实现了扭亏增盈。全镇有个体商业网点480户,其中百货商场、石龙商场、商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成为人们购物消费中心。全镇有2个村成立了农贸集市,成交额均在10万元以上。
  2000年,镇财政总收入548.2万元,总支出548.2万元,保持收支平衡。全镇现有工商银行办事处和农业银行办事处2个金融营业机构。
  北五公路自1999年全线开通后,五大连池镇到五大连池市23公里的路面已全部成为水泥路面。每日途径境内的往返客车20台,个体出租车100余台。镇邮电局安装电话2500部,电信部门开通了国信寻呼台、国脉寻呼台,移动电话已和全国联网。
  全镇有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2388人,有中小学教师289人。2000年,全镇高初中毕业生分别考入本科院校8人、大专17人、中等专业学校30人、重点高中13人,升学率为96%,名列全市之首。全镇各村和中小学共同筹集资金15万余元维修了校舍,购置了微机等教学设备。
  镇人民医院有医护人员50人,其中主治医师20人。医院设有门诊、药房、注射室、病房、妇幼保健站、化验室、X光室、B超室等科室。住院处有病房9间,病床50张,年门诊量4500人次。全镇计划生育率97%,综合避孕率93%,流动人口管理合格率95%以上,各项指标均达一档责任状标准。
  镇公安分局共有干警36人,下设办公室、巡警队、刑警队、治安民警队、流动人口管理站。法庭有法警1人,书记员3人,镇司法所有司法助理3人。全年共发生刑事案件7起,侦破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全年治安案件发生34起,立案4起,查结4起,结案率100%。镇法庭受理案件148起,结案148起,结案率100%。另外,开通了168法律服务电话,为群众及时提供法律服务。
  三、龙镇
  龙镇位于市域东部,是五大连池市东部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黑龙江省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是黑龙江省首批乡镇工业小区。镇政府驻地距市中心6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8°40′,东经126°41′。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2000年居民总数4815户,17068人,其中男8669人、女8399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8169人。全镇设7个村,10个居民委。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年无霜期100~110天,≥10℃活动积温1800~2000℃,年降水500~550毫米。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为主,其次为暗棕壤。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玉米、马铃薯次之,该镇是五大连池市主要粮、豆、薯产区之一。
  1986年,龙镇有耕地面积41536亩,总播种面积40195亩。粮豆薯播种面积32282亩,亩产119公斤,总产量3835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928亩,亩产96公斤,总产量1617吨;大豆播种面积10013亩,亩产105公斤,总产量1054吨。经济作物甜菜播种面积6717亩,亩产1038公斤,总产量7275吨。全年造林面积102亩,育苗面积39亩,幼林抚育面积556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641头,奶牛46头,马539匹,驴19头,骡19头,生猪2194头,绵羊368只,山羊77只,家禽16909只,家兔241只。全年出栏肉猪447头,年产猪肉45吨,禽12616公斤,牛奶67吨,绵羊毛104公斤,禽蛋83900公斤。水产养殖面积365亩,水产品产量13吨。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2台,小型拖拉机124台,联合收割机7台,电动机109台,机动收割机3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59台,小型配套农具60台,场上机械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74台,畜牧机械37台,胶轮畜力大车597台,胶轮手推车310台。实际机耕面积249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9%。全镇施用化肥377吨,平均亩施化肥9.4公斤。本年向国家交售粮油1333吨,其中小麦1011吨,大豆322吨。全年总收入597万元,人均收入579.6元。
  1995年,全镇耕地面积41160亩,总播种面积37200亩。粮豆薯播种面积34215亩,亩产184.3公斤,总产量6305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5000亩,亩产226公斤,总产量3390吨;大豆播种面积13995亩,亩产100.07公斤,总产量1400吨。经济作物甜菜播种面积1605亩,亩产1196公斤,总产量1920吨。全年造林120亩,零星植树2.6万株。畜禽年末存栏:黄牛921头,奶牛130头,马572匹,生猪6186头,山羊72只,绵羊1710只,家禽51600只。年出栏肥猪4347头,黄牛221头,羊797只;年产肉类560吨,牛奶208吨。水产养殖面积1140亩,水产品产量34吨。农业机械总动力4442千瓦,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28台,小型拖拉机270台,联合收割机8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1台,电动机21台,小型配套农具195台,大小拖车283台,大中型配套农具86台。年机耕面积4099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9.6%;机械收割面积120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2.2%。全年总收入2331万元,总费用639万元,上交税金72万元;人均收入1818元,比1986年增加了1241.4元,增长了214.2%;向国家交售粮食1065吨,其中小麦866吨,大豆199吨。
  90年代后期,龙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逐年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品质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粮食销售不畅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一涨再涨,粮价一路下跌,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日益明显。镇党委和镇政府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制定了“靠调整求发展,向调整要效益,全面推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发展方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侧重帮助农民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帮助农民解决了“不愿调”的问题。许多农民由于受传统农业影响较深,思想因循守旧,不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99~2000年,镇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培训、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调整产业结构的好处。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交通运输、商饮服务业的致富典型分为五个系列,编制成电视专访片,连续播放4个月。组织13个种、养、加致富典型逐村介绍致富经验。举办科技培训班27期,培训农民3800人次。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使广大农民转变了思想观念。二是帮助农民解决“想干不会干”的问题。镇政府充分发挥各站所、各服务示范基地和专业协会的人才技术优势,把基地和协会办成农民学习技术的学校。三是帮助农民解决进入市场难的问题。针对农产品产销脱节的问题,龙镇主要领导带领各村屯干部赴大城市、进大企业寻找大市场,在优势项目上签订单,先后签订农产品定单10000吨。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8个,到位资金357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名。经济发达地区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使镇、村干部受到了教育和启发,推动了龙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条件差和启动后劲不足的问题。1999~2000年,镇政府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先后筹资464万元,改造了龙源街,建设了封闭市场,实施了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城镇开发工程,使小城镇基础建设得到了更新和完善。经市人大批准,免收了棚式蔬菜特产税,促进了棚式蔬菜的发展,使开发村成为全镇棚室蔬菜的一品村。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小区,镇政府为建厂的每一户减免各项收费2000元。投入20万元,通上了水、电和有线电视。对特色经济种植户、养殖户和各类私营企业,优先帮助解决贷款和厂房,优先审批宅基地。帮助考察论证项目,无偿提供技术服务。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对全镇较具规模的面粉、木材加工企业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了收费标准,实行定点收费,从而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种、养、加、工、商、运、建、服各业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龙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00年耕地总面积53732亩,粮豆薯总产量7500吨。镇政府根据区域资源的分布和地理交通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重点抓了三大基地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了优势地位。一是在发展村建立了马铃薯生产基地,全村百分之百的农村均种植了“龙发”牌马铃薯,种植面积9500亩(在部队农场承包耕地4500亩),超过全村耕地1500亩。销售马铃薯14250吨,销售收入712万元,户均销售收入26000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100元。二是在开发村建立了棚菜生产基地,全村利用房前屋后的园地发展棚菜生产,总面积20万平方米,总收入24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800元。三是在铁路与公路之间建起了占地10375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年收购、销售小麦和大豆4.8万吨。龙镇近年来还把创办各类协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联结点,先后成立了木材、粮油加工、蔬菜、养殖等协会和服务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会带多会、协会连农户、协会当龙头、协会办实体和协会搞服务”的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协会的中介作用,促进了各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体提升了全镇的经济质量。马铃薯、棚室蔬菜、黄牛、獭兔等种植业、养殖业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粮食、木材加工企业已成为立镇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农副产品贸易业形成群体规模,业务关系延伸到全国各地。建筑建材业、山野菜加工业、塑料加工业悄然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亿元,区域内财税收入达到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99元。
  1995年以来,龙镇党委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完善了龙源街的白色路面、人行道、给排水、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相继完成了龙源街两侧教学楼、商品楼、综合市场等重点项目。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日益完善。2000年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8%,程控电话入户率57%,住房砖瓦化率57%,道路硬化率87%。
  2000年,龙镇有卫生院(所)11个,人口素质及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有中小学8所,小学入学率98%,小学生1800人,在校中学生798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已建成各级文明单位38个,“树龙镇人形象,做四有新人”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益好转,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和平镇
  和平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域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市中心1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8′,北纬48°30′。镇境东邻建设乡、南邻四平乡、西邻太平乡、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团结乡隔河相望,土地总面积98.1平方公里。下属7个行政村,20个自然屯。2000年居民总户数3439户,总人口11298人,其中男5825人,女5473人。居民中汉族占97%,其余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东西两侧多为丘陵,中部较为平坦。气候特征冬季长,夏季短,气温最高月平均26.6℃,最低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年降水量470毫米,≥10℃活动积温2100~2500℃,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为主,其次为泛滥土、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
  1986年,全镇耕地面积73222亩。总播种面积72847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68524亩,亩产143公斤,总产量9798.93吨;粮豆播种面积64857亩,亩产137公斤,总产量8885.409吨;小麦播种面积24931亩,亩产118公斤,总产量2952吨;玉米播种面积1532亩,亩产253公斤,总产量389吨;大豆播种面积29433亩,亩产149公斤,总产量4386吨;甜菜播种面积290亩,亩产1373公斤,总产量398吨;当年造林面积670亩,育苗面积38亩,幼林抚育面积3700亩。年末畜禽存栏数:黄牛980头,奶牛60头,马809匹,驴12头,生猪2229头,羊541只,家禽13658只。当年出栏肉猪2207头,禽肉产量13816公斤,牛奶产量14吨,绵羊毛产量1452公斤,禽蛋产量54632公斤。水产养殖面积1070亩,水产品产量70吨。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3858千瓦。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1台,小型拖拉机120台,联合收割机2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90台,小型配套农具3台,场上机械17台,农产品加工机械54台,胶轮畜力大车100台,胶轮手推车50台。当年机耕地面积48892亩,机械播种面积26291亩,化肥施用量531吨。向国家交售粮食4921吨,其中小麦1974吨,大豆2974吨。上交税金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7.9元。
  1995年,全镇共有耕地72705亩。总播种面积72705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61995亩,亩产183.8公斤,总产量11394吨;水稻播种面积2010亩,亩产450公斤,总产量905吨;小麦播种面积17595亩,亩产215公斤,总产量3783吨;玉米播种面积5400亩,亩产410公斤,总产量2214吨;薯类播种面积1065亩,亩产200.9公斤,总产量214吨;大豆播种面积32565亩,亩产120公斤,总产量3908吨;甜菜播种面积310.5亩,亩产1000公斤,总产量3105吨。当年造林180亩,零星植树4.4万株。畜禽年末存栏数:黄牛819头,奶牛16头,马388匹,生猪5386头,山羊83只,绵羊1787头,家禽48700只。当年出栏肥猪2459头,出栏肉牛62头,出栏羊500只,肉类总产量263吨,牛奶16吨。水产养殖面积1605亩,水产品产量48吨。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4676千瓦。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310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8台,电动机18台,大中型配套农具82台,小型配套农具290台,拖车315台。当年机耕地面积69000亩,机械播种面积60105亩,机械收割面积16005亩,化肥施用量849吨。向国家交售粮食3530吨,国家税收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48元。
  2000年,和平镇共有耕地72500亩,总播种面积72500亩。镇党委、镇政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缩小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为农民致富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发展空间。全年粮食生产和畜牧、林业生产均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镇内中小学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全镇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微机等设备,设立了语音室、电教室,用现代的手段进行教学。利民村民航希望小学是省航空公司赞助办学的一所条件优良的学校。其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在全市中小学颇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