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国营农场

第四章 驻市单位

第一节 国营农场


  一、二龙山农场
  二龙山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温查尔河和讷谟尔河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6′、北纬48°29′。全场土地总面积5.17万公顷,其中:耕地2.7万公顷、林地0.88万公顷、牧地草原0.81万公顷、水面0.34万公顷、其它土地0.44万公顷。2000年,有人口6464户、2068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人,每人占有土地2.55公顷。全场有生产队22个、企业16个、医疗单位33个、学校6个、其它单位2个、基层单位共79个。
  1985年,二龙山农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由于缺乏改革经验及对国营农场创办家庭农场带来的问题估计不足,大部分家庭农场亏损挂帐,全场亏损354万元。1986年又重新恢复生产队管理职能,实行大组承包新经营形式,扩大了大豆垄栽培技术使大豆单产提高10%以上。1990年小麦单产4575公斤/公顷,再创历史新纪录。1991~1993年农场引种水稻喜获丰收,单产5250公斤/公顷。1995年全场油菜实播面积0.43万公顷,单产突破2625公斤/公顷,当年油菜紧销售价每公斤3.20元,全场油菜收入2500万元,创利润650万元。1985~2000年,家庭农场上交利润1.04亿元;生产粮豆油(油菜籽)产品17.82亿元,平均每年生产1.11亿斤;购建大中型烘干设备8座;兴建水泥晒场8万平方米。2000年,全场有林木面积0.46公顷,人工林保存率0.29万公顷。大牲畜存栏0.4万头、生猪存栏0.4万头、羊存栏0.2万头、禽存栏6.8万只。1985年投资41万元完成跃进水库溢洪道工程、投资5万元完成跃进2号水库输水洞工程。1991年进行长水河流域、跃进水库下游水田开发以及跃进灌区1、2支渠配套工程。
  1984年建100万只肉禽屠宰加工厂,冷藏能力100吨,分割鸡在国家商检局注册,产品出口。1988年建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加工厂,主产“玉龙牌”全脂甜奶粉。1990年生产的二级大豆油、小麦标准粉、卫生纸被评部优产品,全脂速溶奶粉被评为省优产品。1992年扩建屠宰肉牛1万头生产线1条,冷藏能力增加到400吨;同时增加年产1万箱饮料设备。2000年将屠宰加工厂、养鸡场、饲料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租赁给大庆、兰西县等外地企业经营。
  二龙山农场交通极为方便。黑河至哈尔滨的202国道从北至南穿越农场34公里直达北安市,从农场向西一条34公里的公路可达五大连池市区,场内专用等级公路114公路可通往各生产队及友邻单位。2000年,全场有汽车200余辆、大中型轮式拖拉机300余台、小四轮600余台,公路运输业年产值500余万元。境内有铁路30余公里,每日有黑河至哈尔滨至沈阳、黑河至齐齐哈尔的客货车通过。农场境内设有二龙山屯和二井子火车站,拥有场内专用铁路线1.25公里。2000年,场内数字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080门,中级线路60路。
  1997年,投资1.5万元,入网五大连池市有线电视台。2000年农场在北安农管局第一家开通电视光缆传输系统,传输节目达25套。1996年全场有中小学校5所,三、四分场有两个办学点。1998年职高和普高先后撤销。1999年顺利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验收。1985~2000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5744.9万元,累计在校生5.5万人,每年平均教育经费1044元。2000年农场设有职工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基层卫生所等医疗单位,医疗设备、药品基本满足就医需要。
  下乡到二龙山农场返城的知识青年名人有:现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国务院经济学家胡安刚。
  二、引龙河农场
  引龙河农场位于五大连池市境内的引龙河畔,场部位置东经126°57′30″、北纬48°58′27″。场域东北龙门农场、固东河、81277部队农场相连,以大固东河为界;南与龙镇、81654部队为邻;西与焦得布林场、朝阳乡反修大队、以大固西河为界,与尾山农场接壤;北与朝阳乡、朝阳林场、引龙河林场以卧牛河为界毗邻。场域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23公里,土地总面积63.2万亩。农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270~400米之间,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漫岗上。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0.7至-1度之间,年均日温2568小时,年降雨量538.5毫米。无霜期南部105~113天,北部100~103天。2000年,农场有农垦工商、交通、土地、公安、法庭等职能部门和工商运建服等行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邮政、保险公司在农场设有办事机构。农场下辖17个生产队,全场总产数3994户、11892人。全场有耕地29.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有林地1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1%;牧地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水面0.8万亩,占总面积的1.3%。
  引龙河农场在全国和垦区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初期阶段(1984~1985年)。全场试办家庭农场1023个,其中:联户农场66个,参加职工1347人,承包土地140848亩;单产家庭农场957户,承包土地92764亩。第二阶段为改革反复探索阶段(1986~1992年)。这个阶段农场制定了经营承包责任制方案,规定各种类型的承包必须与本单位签定合同,农场与家庭农场依据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又规定凡是农场垫付资金的各种承包,必须坚持计划、财务管理、产品销售、价格、结算五统一。第三个阶段为改革成熟阶段(1993~1996年)。这一阶段农场根据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规定所有家庭农场实行生活费、生产费全部自理的“两自”方式,使农场走出了资金紧张的困境。家庭农场4年中平均每年筹集生产资金2500万元,4年共自筹资金1900万元用于农机具的更新改造。家庭农场真正成为经营、风险、利益的主体,完善了以户为基础、单独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承包形式。第四个阶段为改革提高阶段(1997~2000年)。1997年农场加速推进了“四到户”(土地、机械、核算、盈亏到户)和“两自理”(生产费、生活费自理)的进程,家庭农场实现了持久性的规范化经营。2000年,家庭农场达1093户,承包耕地29.1万亩,占全场耕地的100%。农机设备全部转让给农场,共转让各类大型拖拉机,收割机293台,各种农机具1127套。全面实行的“四到户”、“两自理”的农业改革全部到位,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5年来,共生产粮豆51.81万吨,向国家上交商品粮36.27万吨,上交利税2640万元;选林68190亩;农业机械增加111%,其中各类配套农具增加69%。
  2000年,农场有砂石路115公里,龙嫩公路自南向北穿越场区,交通十分便利。农场有电业所1个,配电线路180公里,程控交换总机2760门。有通讯线路146.52杆公里,光缆85.33皮长公里,电缆79.98皮长公里。有通讯微波塔和可视电话会议系统设备,可收视有线电视节目32套,有线电视网覆盖全场。
  2000年,全场社会总产值1.26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223%,是1985年的2.5倍;国民生产总值0.645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592%;年产牛奶3550吨,比1986年增长178%。职工人均工资9882元,比1985年增长3.9倍;人均收入2103元,比1985年增加3.8倍。全场17个农业生产队全部跨入小康行列。
  15年来,引龙河农场涌现出国家星火带头人1人,农垦总局劳动模范9人,分局劳动模范12人,农场劳动模范2371人,先进集体143个。引龙河农场先后多次被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文化先进场等光荣称号。
  三、龙门农场
  龙门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的龙门河畔,场部建在老龙门县旧址,距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孙吴县各100公里。农场地域东与小兴安岭林场和兴安乡相邻,南临襄河农场,西靠固东河和引龙河农场,北与五大连池市的莲花乡和种畜场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07″至127°21′03″、北纬48°50′45″至49°02′16″之间。农场地缘边界全长101公里,场域总面积384.42平方公里。场内西部、北部和东部森林茂密;中部和南部丘陵漫岗地较为平坦开阔,适于耕作;南部的引龙河、中部的龙门河和北部的卧牛河纵贯全场,3条河沿岸有大片湿地,水草丰美。场域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28米,气温偏低,在垦区素有“四最”之称(海拔最高、积温最低、气候最冷、无霜期最短)。2000年,全场生产队及场直共有18个单位,总户数1837户、总人口6573人。
  1985年,全场有联户家庭农场31个,单产家庭农场310个,其他各类专业户48个。1986年改革出现了一些反复,由原来的“大锅饭”变成了“小锅粥”。农机只用不修,标准化作业水平下降,依然是“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盈利归己,亏损挂帐”的模式。这一模式延续了数年,其间虽有土地分块、统种、分管、分收、单产核算等措施,但没有实质性改变。1995年,在逐步实行两费自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农场,形成股份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租赁经营、专业化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1996年,农场90%以上耕地都承包给家庭农场,农机设备也全部折价转让给家庭农场,共转让各类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146台,各种农机具490台(套)。当年农业生产投入资金全部由家庭农场自理,生活费自理率达100%。至此,全面实行“四到户”(土地、机具、核算、盈亏)、“两自理”(生活、生产费)的农业改革全部到位,“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确立。2000年,家庭农场达到837户,承包耕地14.1万亩,占全场耕地总数的95.8%。同年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豆、小麦与经济作物面积比例为6:2。农场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羊、肉牛为辅的畜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2000年,全场奶牛存栏660头,黄牛存栏1000头,比改革前翻了3番,涌现出养殖大户38个。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0年,粮豆总产1.7371万吨,比1985年增长了259%;社会总产值4886.1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810%;国民生产总值3619.7万元,比1988年增长了211%;年产牛奶1190吨,比1986年增长了238%;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27台,联合收割机51台,各种汽车72台。2000年,人均收入3118元,比改革前的1984年的261元增长了11倍;职工年人均工资11153元,比1984年增长了16倍。全场11个农牧生产队,已有8个提前跨入小康队行列。2000年,场内有标准化全日制完全小学和完全中学,拥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达1200人。农场职工医院有职工60人,其中有卫生技术职务的53人(中级15人、初级38人)。全场设立卫生所11个,形成了以职工医院为中心的卫生防疫网络。15年间,农场小城镇建设投资2000.1万元,建设了10栋综合大楼,建筑面积累计为17417.35平方米。农场境内有一处火车站和一处客运站,北黑铁路、黑大202国道均南北贯通全场。全场有有线电视用户860户,可收视有线电视节目30套。全场个人电话用户512户、传真机10部、电脑10台。
  四、尾山农场
  尾山农场位于五大连池市14架火山之一的尾山脚下,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6′~126°24′、北纬48°46′~49°01′。平均海拔330米。总土地面积46万亩,有小边河流过3条科洛河水系。2000年,有人口2691户、9474人。全场有11个生产队、12个机关科室。
  农业生产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农业改革以“两自理四到户”为核心,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延长土地承包一至五年不变,并力求政策稳定,降低有效成本。1999年全场播种面积21.255万亩,其中小麦占总面积的55.6%,大豆面积占34.76%,油菜占6.5%,芸豆占6.8%。2000年农业实现产值7286万元,比1999年增加531万元,增长7.9%。农场实现收支平衡,家庭农场盈利972万元,职工家庭人均收入3100元。2000年,全场有自然林地面积5.72万亩,人工林达成面积10.27万亩。有水面3.9万亩,其中中型水库1座,库容1238万立方米。畜牧业发展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坚持科学饲养、优良品种、优化结构、规模推进,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127万元。
  1998年,全场实现工业总产值605万元,同比增长8.5%,工业增加值157.2万元。基建公司改制后,成为北安垦区建筑集团中第一大招标单位,年产值完成714万元,创利13万元。1999年全场工业实现产值785万元,增加值160万元。2000年,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面粉加工改进包装、提升工艺水平,市场销售渠道逐步拓宽。引进外部资产600万元,建起了亚麻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世通亚麻有限公司”,全年实现加工产值760万元,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4000余人次,为职工增加收入200万元。全场有链轨拖拉机50台,胶轮车68台,大型农机具1134台件。交通比较方便,有砂石公路87.5公里,北嫩、龙嫩公路通过场部中心,有场内公路通往各个生产队。输入的配电线路98公里,通讯线路90杆公里。
  1999年,农场注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一是加大对养殖、棚菜、特色种植等专项的扶持。出现各类经济大户107个,商业大户4个,其他各类大户25个。二是建立了棚菜、生猪、木耳、综合养殖等基地10个,以此带领相关项目的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个体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农场与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中心达成原种种植马铃薯协议,种植良种900亩,增加亚麻、黄豆和小粒豆为重点的经济作物面积,为职工增加收入391万元。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场逐年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2000年全场总参评户数2815户,其中“十星户”18户、“九星户”68户、“八星户”133户、“六至七星户”2414户。
  五、格球山农场
  格球山农场位于五大连池市西北部,在14架火山之一的格球山北,农场也因此而得名。农场西南部与讷河市交界,北与七星泡农场为邻,东与尾山农场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4′57″~126°13′31″、北纬48°45′45″~48°48′36″。全场占地总面积39.4万亩,其中耕地21.4万亩、林地10.98万亩、草原2.8万亩、水面0.464万亩。年均降水量531.7毫米,整积温2620℃,无霜期为90~120天。2000年人口普查,农场总产数2813户,总人口832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共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6种少数民族人口37人,占全场总人口的0.44%。
  格球山农场于1985年开始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农业生产队建立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场成立28个大型的机械化配套的家庭农场和238个小独户家庭农场。大家庭农场由职工集体组成,土地面积都在200~300公顷左右,承包的土地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3%。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效益工资。“七五”时期,由于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工农业总产值年均2303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年均1519万元,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粮食总产年均只有1.7万吨,农场总体处于亏损状态。“八五”时期,农场加大了改革力度,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向,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发展新兴工业,对原工业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农、工、牧、林、商等各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八五”期末的两年(1994~1995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比“七五”时期增长了1倍,年均达到2687万元。1994~1995两年均达到4000万元以上。企业利润5年间增长到1067万元,人均收入提高到年均1844元。企业资产总计由“七五”期末的3882万元增长到“八五”期末的761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八五”期间总和为31779万元,比“七五”期间总和11516万元增长了175.9%。1994年家庭农场全面实行生产费用、生活费用两自理,改变了过去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盈利归已亏损挂帐的状况。工、商、运、建单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九五”时期,农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坚持完善“两自理”、“四到户”的改革政策,加快场办工业向股、转、卖、租转制,推进了畜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非国有经济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建设。全场取得粮豆单产、总产、国内生产总值、企业利润、家庭农场利润、职工收入和人均收入六项指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好成绩。“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达3.4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了1.5倍。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4亿元,社会总产值1.4亿元,企业全口径利润188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6787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九五”时期,农场依靠自身实力,向农机更新投入4000多万元,农田基本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向教育投资900万元。种植业结构调整到小麦、大豆、经济作物各占三分之一的“三元”结构。农场经济形成农业、工业、畜牧业和自营经济四大支柱产业。粮豆总产5年达到16.3万吨,比“八五”期间总产量8.9万吨增加近1倍。“九五”时期是农场建场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1986年农场通讯仅有供电式交换机,装机容量60门。1992年更新了1台JK——4型模拟交换机、容量512线。1995年开通了JSN——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装机容量340门。1999年开通DIS——C光端机1台,同时增加数字中继线,60路交换机扩客一群板128门,既加宽了国内外直拨路由,又开通了互联网业务,总装机896线,电话入户率达到32.8%。2000年,农场各单位居民区电视收看全部实现了光缆传送,居民电视普及率达到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全场有小学5个年级18个班,有学生695名,教师38名;有中学4个年级12个班,有学生460名,教师35名。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中小学各班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学校设有语音室、电教室、现代实验室等,共配置电脑60台。农场职工医院和基层卫生所共有医务人员42名,有中级职称的12名。各类医疗设施齐全,有病床26张。职工医院多年来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为周边地区的出血热病的治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龙镇农场
  龙镇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讷谟尔河和温查尔河的北侧。场部设在五大连池市的龙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2′,北纬48°40′。总土地面积406.76平方公里。
  1986年后,龙镇农场在改革的大潮中,动员全场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共闯难关。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减员增效的力度,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构造新的经济优势,确保龙镇农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1999年农业改革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完善,已发展家庭农场1277户。土地长期固定在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固定10年期的家庭农场138户,承租面积1.8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在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上有所突破。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继续坚持“压麦、稳豆、增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1999年种植小麦10.5万亩,占总面积的37.5%,同比增加0.8万亩;大豆种植10万亩,占播种面种的35.7%,同比减少0.6万亩,玉米种植2.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5%,同比增加0.4万亩;油菜种植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3%,同比增加1万亩;土豆、西瓜、月笕草、白瓜籽、蔬菜等特色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效益看好,共种植1.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对新品种的引进、鉴定、实验、加工推广力度。(1)种子产业化工程运作到位,种子公司初具规模,春播阶段共包衣种子3043.3吨,其中:小麦2500吨、大豆524吨、油菜17吨、玉米2.3吨。(2)优质品种得到普及,小麦优质品种率达到75%,大豆达到100%,油菜达到100%。(3)加大对新品种的引进和繁殖。小麦品种以野猫、龙94——4083、九三—3U92、垦红14、克旱15、克94——490。大豆品种以北92—2、北交95—162、北交95—166、北交95—168、黑交93~2262、黑河94—47号,为今后品种结构调整打下了雄厚基础。
  2000年加大了抗灾减灾的工作力度,有效地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农场购置高炮二门,及时有效进行防雹作业;农场进行航化作业,航化面积达6.78万亩,有效控制了雹灾、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漫延,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单位效益产出能力。重点推广农艺新技术13项,推广农机新技术4项。根据总局部署,以高产攻关和“丰收计划”为重点,认真做好科技示范带工作。全场落实科技走廊面积4.5万亩,地号50个,跨度全长为76.6公里。落实种子田3720亩,实验田225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收入。2000年投资210万元,新建水泥晒场35202平方米,新建库房3428平方米,同时加大农机具更新速度,共投入资金504万元,购进大马力拖拉机9台,802拖拉机2台,天津—“654”一台,其它农机具72台件。与此同时,在低产田改造、畜牧业发展、植树造林和防护建设方面均获得了长足进展。龙镇农场积极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和文化建设活动,做到督促、检查,指导到位,全场树立典型17个,“三室两场”完全率达95%。常年坚持的机关周末文艺活动,活跃和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场党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场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七、裴洞农场
  襄河农场位于五大连池市境内东部,场部距市青山镇85公里。东邻小兴安乡,西邻引龙河农场,南邻龙镇龙场,北邻龙门农场。东西长42公里,南北长13.5公里。总面积565平方公里。总户数2403户,总人口7246人。1986年,隶属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北安管局。1991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农场。1993年末,共有奶牛1600头,家禽5.5万只,大牲畜570头(匹)。养殖水面面积达300多公顷。1994年,场内安装了程控电话,建立了微波塔。场内架设通讯线路40余公里,开通了山上三个生产队之外的所有场内用户,与外域并网通话。1997年,粮豆总产3.58万吨,公顷单产3810公斤。社会总产值达10468万元,农业总产值9900万元,国民总产值6143.8万元,盈利427万元。1991~2000年,小学升入中学的学生共7233人,中学毕业率达100%,共考入分局重点高中95人,考入其它中等专业学校230人。
  2000年,全场有耕地12114公顷,水面面积353公顷,林地6519公顷,草原12500公顷,开垦荒地3438公顷。共有13个农牧生产队,7个场直企事业单位。全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656.6元,人均收入3096.6元,人均砖瓦建筑住宅面积15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98%以上。该厂有电视差转台(站)10个,覆盖率达95%,广播站1个。共安装程控电话710部。其中:个人用户633户。家庭电话普及率达30%。有卫生技术人员56人(医生26人),医疗床位30张。
  八、五大连池原种场
  五大连池原种场现隶属黑龙江省农委,坐落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地处北纬48°46′、东经126°3′~126°21′,海拔高度为280米至580米。农场面积276平方公里,共有人口8353人,有7个分场。东临引龙河农场,南部、西部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接壤,北与尾山农场相邻。
  1948年3月15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农场由德都县人民政府创建,1949年划归省农林厅管理。
  1965年2月25日,根据第13次省人委党组会议决定,农场归属省农垦厅管理,命名为国营五大连池农场。1968年12月12日,经中共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批准,农场组建成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第五团(建字105信箱)。1976年11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通知,将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团,改变为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农场。1978年10月31日,经省农场总局批准,永丰农场与五大连池农场合并。场名为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农场。后于1981年8月18日,根据省委办公厅[1981]11号文件批复,将原永丰农场移交省公安厅劳改局管理。
  1986年3月5日,省委决定五大连池农场划归原五大连池市。从1986年1月1日起,五大连池农场人、财、物整建制移交五大连池市。国营农场性质、单位、单位级别、职工身份不变。1991年9月15日,经省政府办公厅政办函[91]77号文件批复,五大连池农场划归省农牧渔业厅直接管理,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豆麦原良种繁育基地,名称改为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原种场,其国营性质不变,级别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实行人、财、物三权在上。农场的党组织、人口统计、计划生育、政法以及防汛和护林防火等项工作,由原五大连池市委和政府负责管理。
  2000年4月,由于省农牧渔业厅体制改革与其它几个厅合并统一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因此,农场又属黑龙江省农委直属单位,属地管理的各项工作仍归当地党、政有关部门负责管理。
  2000年11月,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农场的党组织、群团组织、人口、计划生育、护林防火等项工作由五大连池管委会各部门负责管理。
  农场地处五大连池火山群之间,小区地形复杂,有土地总面积32万亩,耕地96000亩,有宜林两荒地7.9万亩,宜牧草原61.578万亩,三四类荒地2.2万亩,林地66.645亩,其中天然次生林11.566亩。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马铃薯、甜菜及各类矿泉蔬菜,主要野生资源有林木类:杨、柞、桦、落叶松、樟子松等;野生山果类:榛子、橡子、山核桃、山葡萄、山梨、山了子等;野生山菜类有:黄花菜、蕨类、山芹菜、山菜等;野生食用菌植物类有:蘑菇、木耳、猴头等;药材类有平贝、穿地龙、佛手鸟、赤芍、蒲公英、黄柏、芦根、五味子、黄芪、手掌参等。
  九、大庆农场
  大庆农场坐落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距五大连池管委会12公里,隶属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南麓的丘陵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25°0′42″~125°51′40″,北纬48°36′00″~48°47′12″之间,总面积为136.7平方公里。农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450米,相对高差20~50米,高处多为平缓漫岗,其上植被发育极好,平地多为耕地、草地。农场面积内无大山岭,仅有早年火山爆发形成的卧虎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三座老期火山。最高峰为南格拉球山,海拔596.9米,东面有一自然水泡月牙湖,水面面积0.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2.3米。用人工在一分场西部和总场前面截流山沟汇水修筑小型水库各一座。
  农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甜菜、油菜及各种时令蔬菜等。树木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榆、杨、柳、柞、黄菠萝、水曲柳、山槐、椴树、丁香等。牧草有五花草、狼尾草等。野菜有蕨菜、金针菜(黄花)、苋菜、百合等。食用菌有蘑菇、猴头、木耳等。中草药有黄芪、车前子、桔梗、黄芩、刺五加等。珍贵中药有鹿茸、鹿胎、鹿鞭等。
  1960春季,正是大庆石油会战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国内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大庆油田会战领导小组决定自力更生,大办农副业生产,解决粮食及副食供应不足问题。同年3月,大庆油田农副业处处长刘金练带领职工从青石村迁到格球山南坡下,当天砍去毛柳树杆,割掉蒿草,清除积雪,支起第一顶帐篷和一个马架子,这里升起了第一缕炊烟,农场的场部正式建起来了。1961年4月23日,春风解冻,大地复苏,刘金练、茹作斌带领全场干部工人开始垦荒,到1962年开荒近2万亩,播种15231亩,户粮108.95万公斤,除留口粮、种子外,第一年上交大庆50多万公斤粮食,每个会战职工可吃农场自户粮70公斤,有力的支援了石油会战。到1963年开荒播种3.96万亩,户粮758万公斤,大批粮食运往大庆。1966年开荒种地10万多亩,年产粮达1091万多公斤。1989年后年产粮稳定通过1800万公斤。
  1989年大庆农场重新调整了场区建设总体布局,加强了整体规划,集中在总场新建居民楼8栋共13736平方米。生活服务和教育、卫生设施都比较配套,新房水电暖电话齐全、宽敞明亮,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15平方米。场区新打井3眼,改善了职工住宅供暖和吃水条件。新建场区水泥环形公路,两旁栽种了花草树木。投资1100多万元,修建了农场至五大连池的“庆五”柏油公路12.5公里,方便了交通。农场地处偏远,自己建起了学校、卫生所、图书馆、体育场(馆)、篮球场、职工娱乐厅、广播站、电视站、健身房等,丰富了职工家属的物质文化生活。
  2000年以来,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化经营机制,先后种植了稻草、燕麦草、苜蓿草等草类;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多元开发:重点发展养鹿、养獭兔、大雁、矮马及鹅、鸭等诸多品种;生产“好多多”色拉油和“恒亚”矿泉水;继续加大土地经营改革力度,土地实行量化承包。依托五大连池风景区资源,组建了大庆绿茵旅行社有限公司,对原场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大庆农场改建为“格拉球山绿色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