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改劳教农场
第二节 劳改劳教农场
一、华山监狱
华山监狱位于五大连池市境内,总面积23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4′,北纬48°18′,海拔高度260~280米,有耕地15.2万亩,林地6.6846万亩,无霜期110天左右,有效积温2100~2250度,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适宜农作物生长。
自1986年始,农场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拥有的自然资源,制定了各业并举,总体改革,全面振兴的规划。办起了制钉厂、砖瓦厂、食品加工厂,到1990年工副业生产总值300万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5%。猪、羊、牛等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粮豆生产为主,农、牧、副、渔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1995年后遭受自然灾害和受市场粮食价格下跌的冲击,监狱经济一时陷入低谷,土地承包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出现了职工欠缴土地租金、欠生产费用,生产队欠发职工劳务工资、机械作业费的问题。由于相互拖欠,形成了新的债务链,把流动资金全部占死。以前土地承包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暴露出来,一年一分地,一年一签合同,土地稳定性差,导致经营者缺乏长远打算和必要投入,影响了土地的产出。面对严峻的现实,监狱出台了《华山监狱2000年改造、生产经营承包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全面实行“两自理、三固定、四到户“家庭经营模式,为确保土地承包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土地承包给职工家庭后,承包期5~10年不变,同时对承包户收取土地保证金,防止土地无序转让或弃耕。土地长期固定后,为确保新增或转岗职工有生活来源,各生产单位按土地面积的10%留出机动地,当年进行短期承包,不留一亩公管田。为减少职工负担,监狱出台了降低种地成本的对策,降低租金,减少间接费用,停止土地利润的收取,实行保本经营,让利于民。全年停收培肥地力费、植树造林费及委托经营单位贷款利息957万元,每公顷收取土地占用费1290元,其中监狱收缴1100元,生产单位收缴190元,土地公顷费比上年减少541元。职工用陈欠工资抵交租金880万元,监狱为承包户垫付生产资料费800万元,这些减负措施,让职工群众有利可图,保护和调动了职工种地积极性。据统计,近几年全监狱个人集资300万元,购置等大型收获机约翰迪尔、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100台件。农机产权转让后,出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监狱摆脱了资金短缺,无力更新农机具的困境,为推进农业发展创出了新路。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耕作改制,标准化作业,因土施肥等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降低成本,提质增效。2000年在自然灾害造成粮豆减产4945吨,直接经济损失538万元的情况下,仍然实现粮豆总产20466吨、生产总值3500万元、企业经营利润192万元。
2000年进行了机构、人员精简工作,减少管理费用支出,调减事业单位经费。对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行定岗、定员、定编,机关科室由20个减掉7个,保留13个;人员由175人减掉113人,保留62人。基层24个科级单位改编为22个,解体2个;基层班子成员由原来的97人减掉25人,保留72人。基层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由过去的221人转岗167人,保留54人。保留人员的工资按规定从提取的各种服务费中列支,生产单位不摊成本。全狱248名以工代干人员重返工人岗位,实现了机构的优化配置与人员的合理流动。在行政经费使用上,机关、学校、医院的经费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中、小学后勤人员定编后,减少人员工资10万元。监狱招待所、食堂、通讯站变成经济实体后,工资自理,而且上缴租金10万元。机关小车转让个人后,监狱领导小车费按职能与分管工作核拨,车费进入个人户头,节余归己,超支自负,监狱管理费、事业单位经费比去年下降20%。
2000年监管改造工作,强化管理职能,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切实做到三大现场不脱管,罪犯24小时不失控。继续实行节假日、双休日监管安全械备日制度,加强薄弱环节的安全防范,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强化监管安全责任制,确定监区长对监管安全工作负第一责任,对监管安全逐级落实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权,把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做到量化管理。强化监管安全检查机制,不定期地查隐患,查漏洞,查措施、查管理、查安全,找准问题,公开处理,跟踪问效。坚持开展监管“安全年”活动,监狱每月、监区每半月研究狱情一次,做到监管安全、生产安全常抓不懈。按照治监先治警的原则,调整、充实了一线警力,把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部分转岗干部分配到改造一线。采取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办法,从优秀复员军人中招聘了28名小分队队员,改善了一线干警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了一线警力,改善了执法环境。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坚持利用农闲时间开展队列会操,基本功夫比武,处置突发事件预案演练,司法文书讲座,规范了干警行为。通过落实各项制度,熟记“四知道“,练好基本功,确保了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全年共有399人减刑,44人获得假释,1人保外就医。监狱荣获全省监狱系统监管改造工作第二名。
二、五大连池监狱
五大连池监狱原名永丰监狱,位于五大连池市与五大连池风景区之间,鹤嫩公路423公里处,占地面积约114万亩,社区常住人口4200人,职工1200人,民警320人,驻狱武警官兵一个中队,押犯常年保持在1500人左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采石作业。
2000年以来,监狱党委按照司法部党组提出的“三个绝对不能,四个绝对不允许”的工作布署,在“安全第一,稳定至上”工作要求的指引下,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牢记“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加强民警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监管制度,推进公平,公正执法,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罪犯教育改造活动,2000~2003年共依法释放罪犯1002名,罪犯回归社会后重新犯罪率为零。监管改造工作已连续四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狱内案件、无罪犯非正常死亡、无安全生产事故、无民警违法违纪,为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3年底以前,五大连池监狱有3个押犯点,各押犯点之间距离都在5公里以上。2002年初,按照司法部关于监狱布局调整的要求,监狱开始着手谋划押犯的集中关押工作,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经2002、2003年两年的努力,基本建设工程全部完成,于2003年11月26日提前一年完成押犯集中关押任务,新建成的五大连池监狱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围墙东西长度200延长米,南北长度300延长米,办公楼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病犯医院及教育综合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锅炉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绿化带2000延长米。在全面完成押犯集中关押任务的同时,为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2003年监狱完成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的民警住宅楼建设任务,修建了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建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民警职工休闲娱乐广场,社区内共有绿化带15000延长米,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近5000万株。无论是关押场所还是社区都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的要求,使民警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犯人的改造、生活及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监狱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大提高,监狱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2003年8月,原永丰监狱经司法部同意更名为五大连池监狱,监狱共设职能科室15个,监区5个及看守大队、电管站、医院等单位。
2004年1月18日,按照监狱体制改革的要求,原五大连池监狱正式划分为五大连池监狱和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天盈集团永丰农场两个单位,两个单位由监狱党委统一领导,监狱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不与监狱发生关联,监狱企业所需的公务员由监狱委派。体制改革后,监狱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加强民警队伍建设,增强刑罚执行职能,监狱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产经营,完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任务,为罪犯改造提供劳动岗位和劳动手段。
三、凤凰山监狱
凤凰山监狱位于五大连池市南部,与北安市域北毗邻。现有土地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3万亩。有总户数2076户,总人口6503人,其中男3938人,女2565人。监狱下设4个押犯监区、12个农业单位、2个工副业单位、1个教育中心、1所职工医院。
狱政管理工作从1986年后,始终坚持监管安全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奖罚兑现到人。贯彻落实了“五查”措施和“15项基本制度”的督促检查,及专题例会制度。加强了对罪犯三大现场的管理,充分发挥“互监组”、“二夹一”、“三不准”、“四固定”等罪犯监控组织的作用。强化依法治监和狱务公开制度,把“三公开”、“四把关”、“五监督”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了狱内侦查工作,把狱内案件消灭在萌芽之中。不断完善监管安全整体防范体系,深入开展狱情调研,运用隐蔽斗争与公开管理相结合的手段,确保了监管的安全与稳定。2000年。破获重大预谋案件2起,审结历年在逃案件2起,审结狱内伤害案件1起,配合各地公、检、法机关核实案件15起,罪犯交待余罪26起。狱内发案率控制在0.8%以内,破案率100%。加强了“三项教育”,提高了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了“七个不答应”、“六知道”教育,使押犯理解和掌握狱务公开的内容和含义,增强了改造的积极性。召开现身说法演讲会19次,受教育罪犯750人;开展联合帮教会12次,签订帮教协议689份,签约人数689人;开展心理测试档案750份;组织罪犯进行文艺活动17次,体育活动22次。建立了罪犯健康档案,定期对罪犯进行健康检查。美化、绿化了监区生活环境,创建了监区文明食堂,落实了罪犯“五项费用,完善了罪犯生活、卫生保障机制。”凤凰山监狱现有在册犯人1300人,实有1261人,其中保外就医21人,历年在逃18人。全年新调人犯266人,刑满释放286人,正常死亡11人,非正常死亡1人,减刑286人,假释45人。从事监管改造工作的干警221人,其中分监区干警132人,占押犯总数的10%;改造业务科室干警15人,占机关干警总数的23.7%。
1986年后,凤凰山监狱农业生产多年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克服卖粮难、粮价低、资金紧张的困难,多渠道筹集资金,抢抓农时,抢种抢收、切实保证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新技术。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进行农药和化肥应用试验,共试验各种农药化肥35种。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繁育优质小麦种子300余吨,优质大豆种子240余吨。在坚持常规作业标准下降低的前提下,试验了麦茬地块深松中耕后直接起垄、麦茬地块中耙轻耙后起垄、油菜地耙茬、小麦油菜地浅翻深松等多种耕作方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既适于本地耕作又节约生产成本的耕作改造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稳豆、压麦、增加油菜籽、马铃薯、玉米和亚麻”的调整战略,鼓励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瓜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完善了监狱企业的承包经营机制,把全部耕地承租到职工个人和有农机具的专业户,全面推行了“四到户、两自理”。监狱实行了监企分开,工人从监狱系统中分离出来的用工模式,全员实行效益工资。按劳动和技术种类制定了返聘工人工资实施办法,每年可节约直接费用80~100万元。
2000年以来,监狱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机构改革。第一次精简将51个科级单位减为42个,分流干部93人,精简以工代干人员104人,减少非生产性财政支出440万元。机关科室由23个合并为17个,机关人员由129人减为79人,精简比例为38.8%。第二次机构改革力度加大,科级单位精简为37个,人员定编为541人;机关科室精简为14个,机关人员定编为65人,精简比例为53.6%。深入开展了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工作,有24个党支部被省局党委正式命名为标准化党支部。努力做好公务员资格过渡工作,有743人过渡为公务员。进一步加强了干警队伍建设,切实把“学东莱,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政法单位、政法干警”活动与建设“五好分监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干警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花园劳教所
花园劳教所位于五大连池新发乡东南,兴隆乡西部。占地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林地3.8914万亩,其余为草原及渔塘。2000年,全所总户1342户,总人口3734人,其中干警252人(全部为国家公务员),农业工人1732人,离退休人员690人。全所有农业大队6个,劳教大队1个。所部驻地设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服务大队、公安分局、供电局、物资供应站等。全所共有各类机械1900余台(件),其中,联合收割机30台,各种类型拖拉机350台,各种配套农具1000余台(件),各种辅助设备56台(套),各类运输车辆54台。有大小水库12座,有水面4278亩。全所养殖业存栏(牛、马、羊)共4000余只。
花园劳教所隶属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教局,是特殊的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教育改造违法或轻微犯罪、不够刑事处罚的劳动教养人员;同时又进行农、林、牧、副、渔生产,从事工商贸等经济活动。1986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改造生产双承包、办家庭农场、以大队为单位集体承包、企事业分开、一所两制等。但每次改革都以必须保证场所安全、教育人改造人为主,因而造成两极分化,改造工作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中央、省的表彰和奖励;而经济工作惨淡经营,内外债务数千万元,职工发不全工资。针对这种情况,从1999年开始,劳教所进行了产权制度、经营机制、医疗制度、核算制度、人事用工制度、不合理产业布局、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制度等7项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革后的劳教工作,在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以创建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为目标,实行以法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改造思想为主,经过综合教育,使劳教对象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内部机制上优化干警队伍,使干警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2000年实现了“四无”(无脱逃、无所内重大案件、无非正常死亡、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所内改好率达98%以上。花园劳教所多次受到司法部、省司法厅、劳教管理局的表彰和奖励,有32名干警立功受奖。2000年,劳教所对全所的所有耕地一律由职工个人承包经营。在承包中,实行了“两自理”(生活费、生产费自理)、“三固定”(土地数量、位置、承包期固定)和“四到户”(机车、土地、核算、盈亏到户)。全所麦类作物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豆类作物机械化水平在95%以上,年均粮豆总产量1.5万吨。经过多年植树造林,达到了土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使花园劳教所成为名副其实的范围。2000年后个体户一下发展到330户,从事着餐饮、商业服务、修理、服装加工、手工作坊、畜牧养殖、水产和蚕业养殖等行业,每年收入近千万元。个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0年后人均收入达到2650元,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购买了各种类型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有1000多户居民购置了20寸以上的彩色电视机。
全所近10年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进行基本建设,建筑公用及居民住房共15595平方米。其中:中、小学共建教学楼2070平方米,宿舍及食堂1553平方米;医院投资200余万元,兴建了医院大楼和增添了相应的医疗设备;劳教大队投入830万元,兴建了5400平方米的生活区及配套设施;粮油加工厂投入320万元,建1500平方米加工楼1座,劳教所投资862万元,新建4952平方米的办公大楼1座,投资40万元修建了1.5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投资70万元,修建场区主干道水泥路面53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打4口机井,解决了职工吃水难的问题;投资150万元改造低洼地块1200亩;投资120万元改造全所高压线路,并将原0.63KV增至10KV送电;分别投资50万元和38万元,安装了所内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转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