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部队农场
第三节 部队农场
五大连池市域内有部队农场11个,均为各部队后勤部门办的副食生产基地农场。农业生产全部机械化,农作物以麦、豆为主,其次有水稻、甜菜、马铃薯等。这些部队农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一座座现代化的军营散布在五大连池市的四面八方。广大官兵与五大连池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相濡以沫的鱼水之情,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部队副食品生产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黑龙江省军区农场
位于五大连池城区东部2公里处,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该农场原系花园农场六分场,始建于1964年,1968年被3385部队征用为部队农场,后部队更换番号改为1319部队农场,1975年又移交给黑龙江省军区。2000年有耕地15700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各种车辆和农机具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整个营区焕然一新。省军区农场多年来和当地群众联系密切,与市内第二小学等单位结成了军民共建对子,官兵们为学校办学出资出力,为学生上军体课和担任了少先队业余辅导员,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大连陆军学院五大连池副食品生产基地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北35公里处的焦得布山东山脚下、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沾五公路18公里处路南。大连陆军学院五大连池副食品生产基地原为3010部队农场于1970年建立的开荒点,1972年移交给沈阳军区大连陆军学校。土地总面积7万亩,其中耕地6500亩,荒地50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豆。20世纪90年代后,农场的发展变化很大,在场长刘启森的领导下,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部队和地方提供了大量副食。各类农机具配套齐全,营房也由平房变成了楼房,修整了对外通道,部队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三、沈阳军区第十六集团军副食品生产基地
位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西北五池子边上,始建于1965年,占地面积5.1万亩,主要生产大豆、小麦。农场1988~1995年期间,多次被军区集团军评为达标农场、先进农场标兵。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850万斤,经济效益400万元,创建场以来最高水平。被军区评为国家“八五”期间先进农场,提前一年跨入军区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农场行列,同时被黑河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2000年,农场拥有拖拉机15台,收割机8台、汽车15台、配套农具100台。在场长胡耀斌的领导下,部队达到了办公自动化、田间作业机械化、粮食处理一体化、生活娱乐配套化,现有固定资产1300余万元。
四、沈阳军区二炮副食品生产基地
1965年4月由总字140部队移交给总字120部队,现为96101部队农场。2000年,农场占地面积1.5万亩,其中耕地10710亩。有大中型农机具107台(套),汽车15辆,生产用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生活用建筑面积3619平方米。1992~2000年,曾5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场,2次被评为全军绿化先进单位,集体立三等功1次。
五、其他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
五大连池市内还有装甲兵3师副食品生产基地(正营级单位),沈阳军区龙镇一场副食品生产基地(副团级单位),沈阳军区龙镇二场副食品生产基地(副团级单位),坦克乘员副食品生产基地(正营级单位),40军炮兵旅副食品生产基地(正营级单位),39军高炮旅副食品生产基地(正营级单位),6409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正营级单位),这些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均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是标准化的现代型部队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