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火山地貌
第二节 火山地貌
一、火山锥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14座火山锥体,山顶都有向下凹陷的火山口,多数火山锥体还有缺口(溢出口)。火山口形状不一,有的是圆盆状,有的呈圆椅状,有的是漏斗状,有的火山口破裂成几辦,还有的火山锥体上有多个火山口。南格拉球山最为典型,其海拔高度为596.9米,是区内最高的火山。这座火山形成时代较早,山坡上已有羊尾沟,并长满了树木。山顶上有圆盆状火山口,火山口直径470米,深50米。火山口完整,没有缺口,表层已被土壤化,因此火山口盆地内长满了草,已沼泽化,并有几处积水,形成小湖泊,故有“天池”之称。区内最常见的火山口是圆椅形。这种火山口底部平坦,火山锥体有一缺口,因此火山口呈圆椅形,莫拉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尾山、药泉山、北格拉球山等火山口都是这种形状。有的火山有几个溢出口,火山口呈破裂状,笔架山就是破裂状的火山口。卧虎山火山锥体比较大,它是由4个火山口组成。莫拉布山是由两个火山组成。老黑山、火烧山位于五大连池地区的中部,是在1719~1721年形成的两座新火山。老黑山雄伟高大,有漏斗状火山口;火烧山低矮破裂,火口浅。五大连池火山群除了14座圆台形主火山外,还有一些其它特征和形态的火山。一种是个体小而低矮,由岩渣和岩屑组成,称为岩渣火山,老黑山、火烧山周围有许多圆丘形小山丘即是岩渣火山。另一种是由熔岩组成的低缓山包,呈盾形,称为盾形火山。笔架山西、南,东龙门山东南,西龙门山西侧,西焦得布山西侧等地都有盾形火山。盾形火山,规模较大些,也多是沿北东向断裂或北西向断裂呈串球状分布。岩渣火山多分布在主火山锥体周围。
二、熔岩台地
在火山周围由于熔岩堆积形成熔岩台地,靠近火山锥较高,向外倾伏,构成盾形熔岩台地,台面标高320~420米,坡度3~6度。在老期火山盾形台地的台面上有粘性土覆盖,间夹有熔岩块石,长满树木。在盾形台地外围是地势较低平的平坦状熔岩台地,台面高程为250~320米。坡度甚缓,一般1~2度。土层较厚,多已垦为耕地。
老黑山、火烧山溢出的岩浆形成的熔岩因其形成时间短,还没有土壤化。当年熔岩流动的痕迹及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微地貌形态都非常完整地保存着,象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清楚、典型。站在老黑山北侧溢出口向远处望去,溢出的一大股一大股岩流倾泻而下,象黑色熔岩河奔向远方。岩流的边缘都有许多分支,形成小股岩流,有的象巨蟒匍匐于地,有的象多足的爬虫翘首向前。有的地段岩流表层受到推挤,形成波纹、褶皱甚至扭曲成麻花、绳状。有的小股岩流注入坑中,形成柱状,如象鼻吸水。也有的岩流从陡坎流下,形成石头瀑布。此外,有的地段熔岩表面平坦,大面积分布,象铺了柏油的运动场。由于熔岩冷却收缩,形成很多巨齿形裂缝和塌陷坑。虽然这些岩流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岩石表面有硬壳,岩石完整,是由结壳岩流形成的,当地群众称这种熔岩为“石龙”。在老黑山、火烧山周围还有大片分布破碎的块状或炉渣状熔岩。这种景观远望象波涛汹涌的大海,故日“石海”。近看皆是岩渣岩块,怪石嶙峋。有些石块间微有连接,貌似整体,踏之即碎。这样的景观似岩石翻花,因此当地群众又称其为“翻花石”。翻花石是由翻花岩流形成的,在翻花石中常可见到似人、似马、似牛、似鸟等各种维妙维肖的象形石。
其它12座火山形成时间较早,其熔岩多已被土覆盖,但在局部地方可见到大片大片的大石块分布区,当地群众称之为“石塘”或“石寨”。西龙门山西侧的熔岩台地上石塘分布广,最为典型。西龙门山石塘面积大小不等,大者可达几平方公里,小者也有数百米。石塘中的石块直径大者达5米,一般多在0.5~2米左右。这些石块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片片石塘景观。
三、熔岩洞穴
在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中发现一些洞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仙女宫、水帘洞、水晶宫和白龙洞。
四、喷气锥 喷气碟
在三池北端的大片翻花石中,可见到许多由层层熔岩垒迭起来,状似宝塔的喷气锥。高2~4米,底径2~5米,顶端有一喷气孔、中空。还有许多似碟形或花冠型的喷气碟及喷气锥雏形。喷气锥都是成群出现,在老黑山、火烧山的熔岩台地上发现数百个喷气锥。在四池至五池间、三池西岸、药泉湖东、宝龙泉都有喷气锥群。其中以三池北、四池至五池间这两群喷气锥数量最多、个体大,其它几处规模都比较小。现在药泉湖东及宝龙泉这两群喷气锥都已遭人为破坏,找不到完整的个体了。喷气锥、喷气碟是中国罕见的火山地质现象,仅在五大连池火山群和内蒙达里火山群有所发现。达里火山群的喷气锥因其形成时代早,已遭风化破坏,并被沙土掩埋,其形态已难辩认。唯五大连池的喷气锥、喷气碟完整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