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特征 一、气温
五大连池市历年(1986~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0.758℃。境内气温分布不均,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增,四季气温差异较大。春季受暖空气影响,气温回升很快,温差较大,变化无常,一次升降温达20℃以上。夏季受暖湿空气和季风共同影响,显得特别炎热,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达20.8℃。秋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气温下降很快,10月份平均气温下降到2.3℃,平均气温比春季稍低。冬季在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下,显得特别寒冷,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24.3℃。1990年1月23日出现的最低气温极值为-42℃,1997年7月18日出现的最高气温极值为35.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平均为5月14日和9月19日,活动积温平均为2268.8℃。气温≥30℃的初、终日平均为6月5日和8月2日,气温≤-30℃的初终日平均为12月12日和2月21日,气温≥30℃或≤-30℃为初、终间日数平均在70天左右。
五大连池市历年平均气温表
表2—7
单位:℃
表2—7(续1)
单位:℃
五大连池市历年极端气温一览表
表2—8
单位:℃
二、降水
五大连池市域年降水量在365.3~781.3毫米之间,1986~2000年年平均降水量536.3毫米。境内降水分布差异较大:西南的太平乡、四平乡、和平镇和建设乡,西北部的七星泡一带年降水量最少,在500毫米以下;往东北随着地势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东北及东部山区年降水量最多,在600毫米以上;其余各地在500~600毫米之间。
五大连池市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较大。1986~2000年15年间,最少降水年为1989年,年降水量仅为365.3毫米;最多降水年为1998年,年降水量达到781.3毫米。
五大连池市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月季变化很大。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为60.6毫米,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351.7毫米,秋季(9~10月)平均降水量为103.3毫米,冬季(11~2月)平均降水量为15毫米。降水量月季变化明显,11~3月为特少月,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为11月8毫米、12月7毫米、1月3.7毫米、2月2.3毫米、3月7.5毫米。4~5月份增多,历年4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9.3毫米,5月份平均降水量为33.8毫米。6~8月份是降水高峰月,历年6~8月份降水量分别为89.1毫米、152.6毫米、110毫米。9~10月份降水量明显减少,历年9~10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别为76.3毫米、27毫米。1986~2000年15年间,最大降水月出现在1994年7月,月降水量为286.2毫米;最小降水量月出现在1990年1月和3月,分别都是0毫米。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各月降水量表
表2—9
单位:毫米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降水值表
表2—10
单位:毫米
表2—10(续1)
三、气压与风
(一)气压
五大连池市冬季大多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冷高压)影响,气压相对较高;夏季受南方暖湿空气控制,气压最低;春秋两季则受冷、暖空气交替控制,气压相对来讲在前两者之间。全市历年平均气压为981.1百帕。1994年11月14日为极端最高气压出现日,达1013.4百帕。历年平均气压7月份最低,为973.1百帕;1月份最高,达到988.3百帕。
(二)风
五大连池盛行西北风和西风,年平均风速在2.2~4.3米/秒之间,大风日数在4~26天之间,最多年份为26天。市域内西部处于大、小兴安岭的风口,西南部属于松嫩平原的边缘,多偏西或西南大风。境内多丘陵漫岗,有利风速增大,造成土壤风蚀现象较重。春季因暖空气逐渐北上,冷暖气团斗争激烈,气团活动频繁,多偏南和偏西大风。每遇气旋过境往往造成大风天气。夏秋两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比较明显的多雷雨大风,阵风可达8~10级。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风力较稳定,多数出现较小的偏北风;当有强冷空气向南发展时,往往来势凶猛,出现西北大风。大风历年平均次数达13天,风力在8级以上,阵风可达10级。全市历年平均风速为2级,最高风速出现在4~5月,平均风力3级;最低风速出现在1月,平均风力1~2级。
五大连池市历年各月平均气压表
表2—11
单位:百帕
五大连池市历年各月平均风速表
表2—12
单位:米/秒
五大连池市历年各月最大风速极值表
表2—13
单位:米/秒
四、相对湿度及蒸发
五大连池市气候的相对湿度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全市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春季相对湿度最小,春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7%,比年平均值小12%;夏季相对湿度较大,夏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比年平均值大7%;秋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基本相同;冬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4%,比年平均相对湿度大5%。
市气象部门采用金属圆盒状的小型蒸发器测定,五大连池市空气中水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全市历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214.4毫米,是历年平均年降水量的2.4倍。因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影响,年际间、季节间的蒸发量也有所不同。1988年是蒸发最少年份,蒸发量为1056.2毫米。历年春季平均蒸发量为424.1毫米,占历年平均蒸发量的35%,是历年春季平均降水量的6.8倍;历年夏季平均蒸发量为552.7毫米,占历年平均蒸发量的45%,是历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的1.7倍;历年秋季平均蒸发量为191.0毫米,占历年平均蒸发量的16%,是历年秋季平均降水量的2倍;历年冬季平均蒸发量为46.8毫米,占历年平均蒸发量的4%,是历年冬季平均降水量的2.5倍。历年平均5月份蒸发量最大,蒸发量达234.5毫米;1月份蒸发量最小,蒸发量仅5.1毫米。
五大连池市境内空气中水分的蒸发量及相对湿度历年平均值表
表2—14
单位:毫米、%
五、积温与无霜期
全市≥10℃活动积温为1600~2600℃之间,1986~2000年活动积温年平均为2400.1℃,积温在市域内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积温年际变化较大,1986~2000年15年间,积温值最高年份出现在2000年,2904.8℃,积温值最低年份出现在1993年,为1941.4℃。
全市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和地势差异较大,各地无霜期长短不一,东部和北部无霜期最短,一般在80~100天,中部为110~120天,西南部最长为115~125天。1986~2000年全市无霜期在108~166天之间,历年平均为126.3天。下霜的平均初日为9月16日,终日为5月17日。15年间最短无霜期出现在1986年,为108天;最长无霜期出现在2000年,为166天。
五大连池市历年活动积温统计表
表2—15
单位:℃
五大连池市历年无霜期表
表2—16
0000149(图片缺失)
六、日照
五大连池市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76.2小时,日照平均百分率为60%,光照强度95~115千卡/℃年。日照时数变化为夏长冬短,辐射强度变化为夏强冬弱,日照百分率变化为冬高夏低。6月日照时数最长,历年平均为268.2小时;12月最短,平均为155.4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夏季为54%,冬季达65%。1999年为日照时数最多年,达2888.5小时。
冬至前后昼最短,五大连池市区日出7时50分,日落16时9分,昼长仅8小时零19分,夜长达15小时零41分。夏至前后昼长夜短,五大连池市区日出3小时58分,日落20时6分,昼长达16小时零8分,夜长仅7小时零52分。
五大连池市历年平均各月日照时数及百分率表
表2—17
五大连池市各地日出日落时间表
表2—18
表2—18(续1)
七、雷暴
五大连池市历年雷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37天,1998年雷暴、终间日数最长为194天。全市范围内历年最早4月12日闻雷,最晚5月31日闻雷;最早8月9日终雷,最晚10月22日终雷。历年平均雷暴初日为5月8日,终日为9月21日。雷暴现象在五大连池市盛夏季节发生最为频繁,其次是秋季。雷暴季节,人畜遭雷击造成伤亡的事时有发生,建筑物和树木被毁坏的事也多次发生,经济损失较严重。
八、结冰、冻土
五大连池市地处中高纬度,结冰期较长,历年平均结冰期为236天。结冰期最长年份达275天,结冰期最短年份为196天。历年平均结冰初日为9月24日,结冰终日为5月17日。
五大连池市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221厘米,历年平均冻土时间为10月10日,平均冻土解冻时间为4月3日,一般至7月冻土才能完全解冻。
五大连池市历年平均0~30厘米土壤冻结解冻日期表
表2—19
九、地温
五大连池市春季及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增温迅速;秋季及冬季地面辐射温强烈,地表降温迅速。全市地表面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份,达到25.7℃;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份,达到-24℃。它们分别落后于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夏至、冬至月份。历年地表面平均温度为2.8℃。1987年6月24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1.7℃,地表层温度变化剧烈,日较差可达40~50℃,随着深度的变化,地温变化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3.2米以下的地温基本稳定不变。
五大连池市历年各月平均地表温度
表2—20
单位:℃
五大连池市历年各月平均地中温度表
表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