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气象

第四节 气象


  一、气象设施与网点
  1986年,德都县气象站经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一座253平方米的办公楼,使办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气象观测、预报、数据积累、传输等方面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条件。
  1987年,为了使资料计算更精确,天气预报更准确,添置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购置了苹果-Ⅱ计算机,使资料、数据计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1995年,县气象站购置了一台486型微机,并建立起远程无线通讯网,达到省、地、县(市)三级有关的气象资料共享,使重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
  1998年,五大连池市气象站开通了“121”气象自动咨询系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地了解近期的天气形势,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气象服务。同时,还开展了氢气球广告、庆典礼炮、彩虹门等服务项目。1999年,开展了雷电防护设施检测、设计和审查防雷图纸等服务业务,对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基建工程、计算机静电等进行了检测,减少了雷电灾害的损失。同年,建成了卫星地面单收站,达到了全国各地的气象资料的共享,为准确提供气象预报提供了保证。
  2000年,建成了省、地、县(市)三级农村经济信息网,为市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建成了分组数据交换网,各台(站)之间可以进行数据或信息的相互传递,上级下传的资料和信息用卫星通讯网和分组数据交换网,下级上传的资料和信息用分组数据交换网。《气象法》颁布实施后,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五大连池市气象局建立了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规范了社会气象行为,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由于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五大连池市城乡人民群众每天可在电视上看到直观的并具有动画功能的天气预报节目,达到了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到2000年,五大连池市在四平乡、和平镇、太平乡、建设乡、新发乡、团结乡、讷谟尔乡、双泉乡、兴隆乡等9处设有气象观测点。
  二、观测与预报
  1986年后,市气象站主要是地面观测和农业气象观测,地面观测是每天三次观测和发报,观测以观测记录、积累资料为主;农业气象观测主要是为地方服务和积累资料。同时开展了农业气象服务、气候资料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抗灾服务等业务。预报分为长期(月和年的天气趋势分析)预报、中期(旬的天气过程分析)预报、短期(1~3天)预报,及短时的纠正补充预报和农业产量预报分析,专业气象预报等。为提高观测、预报质量,市气象站在大气探测和天气预报方面先后引进了传真机、PC—1500型计算机、APPLE—Ⅱ型计算机、486计算机、586计算机、PCVSAT小站,提高了观测数据的精度和预报准确率。为了加快气象信息的传递和提高服务效益,自1988年开始,先后增设了气象警报发射机、接收机、高频电话,更新了123传真机、气象询呼机等。
  三、人工预报防自然灾害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为农业服务、抗御自然灾害的一种积极措施。1986年气象站利用土炮、土火箭开展了防雹工作。1988年利用“三七”高炮开展了人工降雨和防雹工作,同年开展了人工烟雾防霜工作。1990~2000年每年抗旱增雨面积4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80万元;防雹作业保护面积2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20万元。
  随着计算机和精密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高精设备遭雷电灾害日趋严重。气象站于1999年开展了雷电防护设施检测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计的。2000年后,人工预报防御自然灾害的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