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计划生育宣传

第一节 计划生育宣传


  1986年6月,德都县第二次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光荣称号。第一次获此称号是在1983年,面对荣誉,县领导和计生委于部为使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探索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1987年开始,重点抓后进单位的转化工作。1988年,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德都县实际情况,县计生委推出了“四个阶梯”教育模式,是把人口生育观念形成看成是一个从萌发到成熟的连续过程,把整个人群划分为“超前、婚前、生育、育后”四个时期,并按时期对其进行不同的宣传教育,以求因人制宜、多途径的教育效益。“超前阶梯”教育,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人口知识教育。由学校开设人口知识课,同时开展的一项活动是“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通过考问家长的形式传播人口知识。新发乡还在中、小学生中成立了“马寅初人口知识小分队”,小分队打着红旗走村串户,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新发小学五年级学生马权的讲演稿《清算头脑中的糊涂帐》受到上级好评,他应邀参加了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计生委组织的“全省计划生育巡回演讲报告团”,到全省各地演讲并受到各地群众欢迎。“婚前阶梯”教育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到登记结婚间的教育,是超前教育的继续和升级。在这个阶梯上开展的一项主要活动是“树新风,迟恋爱,争做晚婚模范”教育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大力开展这项活动,收效很好。“生育阶梯”教育是自结婚到退出生育年龄期间的教育。这个阶梯开展的一项主要活动是“做计划生育明白人”。对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进行人口知识、生育政策、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育后阶梯”教育开展的一项主要活动是“做明智公婆”活动。全县各级组织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对全市人民广泛开展“四个阶梯”教育,效果十分显著。1989年11月19~21日,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德都县召开了“全省普及全民性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教育现场会”,“四个阶梯”教育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1990年10月,在“全国计划生育双先表彰会”上,德都县第三次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
  1992年开始,全县实施了“架普及科学技术之桥,引少生快富致富之路”的“金桥工程”。全县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了“致富走哪条路”的大讨论,从而强化了干部群众的人口意识人才观念。把计划生育和科技致富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推动了计划生育和科普工作的共同发展,“金桥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3年5月,德都县又一次被省政府推荐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同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双先表彰会”上,德都县代表第四次接过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的荣誉证书。
  1995年,在团结乡前进村和永安村、和平镇新立村和利民村进行了计划生育“三结合”和少生快富“五环节”宣传教育工作的试点工作。“三结合”即: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计划生育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五环节”是开展“三结合”工作中的一种方法,即:联益帮带环节、科普治愚环节、利益驱动环节、社会保障环节和系列服务环节等。1996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孙克俭对市县合并后的五大连池市计划生育“三结合”、“五环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论证,肯定五大连池市计划生育“三结合”、“五环节”工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在全省予以推行。“九五”后期,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1999年市计生委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采取方式是“四小活动”,即:“小教员”影响一大片,“小阵地”使教育不间断,“小活动”吸引群众围着转,“小板报”群众愿意看。全市培养“小教员”1214名,建立“小阵地”786个,开展“小活动”1500余次,制做“小板报”1035块。当年,全市有800多对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的育龄夫妇自愿放弃了二胎生育指标,300余对夫妇推迟了生育间隔。
  2000年,黑河市南三县(市)计划生育现场会在五大连池市召开,在全黑河市范围内推广了五大连池市的做法。同年9月,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杨魁孚和黑龙江省计生委主任淳千永菊到五大连池市视察,对五大连池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