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新期火山

第一节 新期火山


  一、老黑山
  又名岩砂山、仙人山、黑龙山。它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中心部位的石龙熔岩上,呈截顶圆锥形,海拔515.9米,高出地面165.9米。总体上看南部高,北部略低,锥体为五大连池火山群的第一高度。老黑山是由早晚两个火山锥体套迭而成。现在所见的漏斗状火山口是晚期形成的,《黑龙江外记》和《宁古塔记略》记载,老黑山的晚期喷发是在1719~1721年间。在北及东侧可见一个底座较大、不完整的早期形成的火山锥,这个早期锥体的西南部分被晚期火山喷发破坏并占据。现在所见北及东坡长满树木的部分即是早期火山锥体,而晚期锥体上树木很少,从植被疏密上也明显反映出早晚差别。在新火山锥北侧与早期火山锥体之间,呈现洼地状,这个洼地就是早期火山口的位置,已被晚期火山喷发所破坏。老黑山早晚两次喷发虽有一段时间间隔,但是间隔不算太久,地质科学工作者推测最多相隔数百年。
  老黑山主要是由质轻多孔的黑褐色浮石、火山砾、火山弹、火山渣、熔岩浆凝结成的岩石等火山喷出物层层堆积而成。尽管北侧及东侧山坡上生长着草木和植被,但也不能把老黑山黑褐色的岩石全部遮住。这些岩石在植被的陪衬下,春天是绿里透黑,夏天是青里透黑,秋天是黄里透黑,冬天是白里透黑,一年四季总也离不开黑的基调,再加上南坡上那满坡裸露着的黑色火山碎屑物,因而当地的群众才叫它老黑山,即黑龙山。
  游览老黑山,可从山的南麓开始,观赏老黑山喷出的火山砾、火山砂等火山碎屑物。老黑山的南坡被黑色为主的火山砂、火山灰所覆盖,而其南麓分布着大片的土黄色、黄褐色的火山砾,呈泡沫状,质轻,局部有褐色、红色、紫色、粉色。火山砾中混杂着灰黑色熔岩岩屑及黑色火山弹。火山弹多呈球状,一般直径为0.3~0.6米。老黑山南麓及东南侧,火山砾、火山砂堆积的厚度可达5米以上。在山东南1.6公里处可见厚度0.2~0.3米的大面积火山砾,这些火山砾铺在老黑山的脚下,形成广阔的山前沙滩。游人们踏上去,就像走在一块硕大的金碧辉煌的地毯上,面对巍然矗立的老黑山,其自豪感、神圣感可想而知。
  在老黑山东及东南侧分布着许多岩渣丘,一般高度2~5米,最高者达15米。多呈单体出现,由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主要是火山砂、火山砾,还有火山弹、浮岩及少量花岗岩岩块。无岩浆溢流,这些岩渣丘是只喷出碎屑的副火山。这些副火山早于熔岩,是在老黑山第二喷发阶段早期喷发形成的。人们走近这些副火山,就像看见了埃及金字塔群,只不过这些金字塔的个头小了一些而已。
  攀登老黑山的路有两条,一条在山东坡,一条在山北坡。虽然都是石条构筑的梯形登山道,但北坡的路较缓,好走一些;东坡的路较陡,惊险一些。大多数游客喜欢在北坡登山,然后再从原路返回。如果想多看一点景观,可从东坡登山。从老黑山第一喷发阶段形成的火山锥体东坡台阶拾级而上,沿途可见到紫红色火山碎屑岩——集块岩,熔结集块岩及火山弹、浮岩。在早期火山锥体顶部有一个爆裂火山,略呈圆形,直径约80米,深约20米。火口壁陡立,可见略呈层状的熔结集块岩及集块熔岩,底部长满高大挺拔的杨树、桦树,这就是著名的火口森林。在当年喷火吐焰的火山口里生长的树木生命格外顽强,姿态也格外奇异艳美。此爆裂口是与老黑山漏斗状新火山口同时爆发形成的。在该爆裂口北100米处,有直径100余米的椭圆形洼地,此外即是早期火山锥体火山口的残留部分。
  顺东坡石阶爬到路的终端,即到达老黑山新火山锥的东侧火口边缘,马上见到一个巨大的漏斗状火山口。火山口位于老黑山的西南部呈圆形,无缺口,深145米,直径350米。火口缘南、北两侧高,东、西两侧低,最高点在南侧。此火山口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最完美无缺、令人惊叹的一个大型火山口,最具新期火山特征,被所有游客称道。如果不爬上老黑山亲眼目睹一下这个火山口,就像上黄山不登天都峰一样,不说白来一趟五大连池,也将留下极大遗憾。火山口内壁凹然陡峭,巨崖悬空、险岩兀立,摇摇欲坠。内壁上部主要由集块岩组成;中部是熔结集块岩;下部由集块熔岩为主的岩石组成,可见到2~3个黑色熔岩层。火山喉管被垮落塌陷的岩石堵塞,因有一定危险性,很少有人下到喉管处观看。火口缘上及外坡铺满了浮石、岩渣和火山弹。站在老黑山火山口南缘的制高点上,不仅可以俯视内侧那令人头晕目眩的火山口,转身向外眺望,五大连池风光尽收眼底。五池碧水银光闪烁;其它13座火山排列有序,既像大海中的岛屿,又像乘风破浪的战舰;黑黝黝的石龙岩翻江倒海般的流势清晰可见,在老黑山的周围铺成一片。
  沿南侧火口缘向西绕行,再绕行至北部火口缘上可见到几个直径10米,深2~5米的爆裂火口。崩出的浮岩堆积在爆裂火山周围。
  在老黑山北坡有两条向北延伸的 V形沟谷,直达山麓,是当年火山爆发时岩浆溢出的通道。其上端都未切穿火口缘和火口壁;沟谷中上段被沟两侧火山碎屑物填埋,见不到当年岩浆溢流的痕迹;下段则岩浆溢流痕迹明显。东侧沟谷长 300米,宽40米,深20米。沟谷末端由于熔岩塌陷,形成长条形坑,并露出下面的熔岩暗道,表明岩浆是从暗道中溢出,沟谷是因岩浆下溢时所产生的掏蚀作用而形成。西侧沟谷长 300米,宽80米,深20米,规模比东侧沟谷大。在其末端有直径 100米、深25米的圆形大坑,坑底堆积着石龙岩块及溢流的石龙岩,坑北侧露出有层状岩渣及岩渣状副火山。西侧沟底曾发生过爆发作用,形成大坑,因而这里既是岩浆溢出口,也是爆裂小火口。东西两条溢出口外侧,可见熔岩由此向四处流淌的痕迹,主要是向北,一部分折向了东和西。
  西溢出口中修有石条小道,曲折蜿蜒,是从北坡上下山的良好通道。两旁的奇松怪树遮天蔽日,繁茂的枝叉像手臂一样紧紧抓住树下紫红色和黑褐色的火山岩,使小路幽静而又神秘。游人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感受,从而在紧张中增添了几分悠然,减轻了登山的疲劳。
  二、火烧山
  又名莲花山、两辦山,它位于老黑山东北 4公里处的石龙熔岩台地上,濒临五湖中最大的三池和最小的五池。远远望去山顶凹陷下去的两个溢出口,把山体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两侧山体像两片巨大的莲花辦,迎天怒放,耸入半空。
  火烧山和老黑山新火山锥属于同一时期喷发的火山,但火烧山要稍稍晚于老黑山一点。这两座山喷发时间距今 280年,熔岩仍保持着当年喷发时的形状,因此被称为新期火山。火烧山比老黑山矮小,海拔仅 390.3米,高出地面70.3米,而火山口却十分大,呈南北椭圆形,平均直径 370米。火烧山锥体上遍布着火山弹、火山砾、火山渣,有的圆如馒头,有的状如纺锤。东、西两面山坡上的浮石层层迭落,每块浮石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孔隙,就像烧酥的炉灰渣子昨天刚从炉子里掏出的一样,使人怀疑这些浮石是否经历了 280年的风风雨雨。它们有的呈紫色,有的呈黑褐色,还有各种其它颜色,完全没有风化,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脚踏上去吱吱作响,稍不小心就会滑动,使攀登者既愉悦又心凉,令人哭笑不得。质轻多孔的浮石不仅颜色五彩缤纷,而且形状也姿态万千,俯身随便拾一块,就可作为珍奇的艺术品供人欣赏。
  火烧山东南麓及南溢出口处皆为浮岩覆盖,可见到许多蛋状、条带状、饼状的火山弹,一般在0.5米左右,大者可达3米。多数火山弹破碎后即为气孔发育的浮石,也有少数球状火山弹破碎后中心部位是致密的熔岩。在火烧山锥体西南部有宽阔的 U形缺口,它是火烧山的溢出口。
  从火烧山南溢出口进入火烧山底部,空谷相对开阔平坦,火山饼、火山弹等火山抛出物均匀地躺在谷底。火山口底部生长着稀疏的火山杨和白桦树,虽然只有碗口或胳膊般粗细,却一株株婀娜多姿,竞相媲美。雪白的躯干和翠绿的枝叶显示了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她们摇曳在谷底的微风里,就像一群活的精灵,使进入火山口底部的人免去了胆怯,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底部南侧,有一个再次爆发形成的火山丘,高10米,底部直径30米,极像一座金字塔,在它的周围有 3个漏斗状爆裂口和一条半弧状裂缝。站在火山口中间,仰望四周火口壁,可见绝壁悬崖,陡峭森然。火口壁上有多条放射状裂缝切割锥体,有的直通到火山口底部。东侧火15壁由于裂缝切割使一大段火口壁塌落,落差13米。在北东火口壁上有条大裂缝,宽 3米。在西侧火口壁上也有几条大裂缝。在火口下部有宽1~5米的环状裂缝4条,被熔岩碎块充填,形成深2米左右的环形沟。
  在火烧山的北部有缺口,长 130米,宽50米。在其内侧有一条长80米,深50米的槽状熔岩通道,火烧山后期溢出的岩浆就是经过这段狭窄的槽状溢流道流出北口。北口外地形突然变宽,熔岩流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向北滚滚奔去,现在仍可看见熔岩奔流后所遗留下来的壮观景象。在北溢出口外,又有几座10多米高的金字塔形副火山。
  火烧山还有一个奇迹,那就是地热现象。在北国冰天雪地的寒冬季节里,火烧山外面滴水成冰,而火山口里却热气腾腾,火山口附近绿草如茵。由于火山爆发造成地层断裂,地球深处的热能便以热气的形式从裂缝中溢出地表,影响了局部的温度,产生了奇特的地热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