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期火山
第二节 老期火山
一、约呆山
又名极乐山,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南部,在卧虎山和西焦得布山之间,北濒石龙和头池,是五大连池重要景点之一。药泉山脚下就是美丽的五大连池镇,此山可谓镇中之山,是五大连池镇的象征。因山下多处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化学元素,其中南泉、北泉、翻花泉和二龙眼泉能治疗多种疾病,被人称誉为药泉,而此山则被称之为药泉山。药泉山东南麓的二龙眼泉极具特色,来自药泉山腹部深处的矿泉水从两张龙嘴中不断吐出,潺潺有声,水流成河,冬季不冻,饮浴皆佳。
药泉山海拔仅 355.8米,高出地面65.8米,是五大连池14座火山中最小最矮的。锥体底座直径500米,火山口直径240米,火口深30米。火口壁上可见紫红色的集块岩及熔结集块岩,外坡由黑色岩渣、浮石组成。药泉山呈圆台形,北坡平缓,南坡陡峭,西南有一缺口,是当年熔岩浆外流的通道。远看药泉山,很像一把面向西南,背朝东北的大圈椅,是老期火山的典型形态。
药泉山喷发年代比较久远,距今已几十万年,火山熔岩表层已经风化为肥沃的土壤。山上植被面积很大,花草丛生,树木成林。青松苍郁枝虬,刚毅挺拔;蒙古柞青黄变幻,绰约多姿;火山杨亭亭玉立,仪态万方。暖季里,粉红色的大芍药花和鲜红的百合花喷芳吐艳,竞相开放;还有那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含苞待放,大有“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天未开最有情”的韵味。因而,当中外游人一踏进五大连池镇的街口,第一眼就能看见那耸人半空的像大盆景、大花篮一样典雅秀丽的药泉山,从而令人激动、兴奋,产生一睹为快、非攀不可的迫切念头。所以攀登药泉山的人最多,凡是来到五大连池的人,大多都爬过药泉山。上山的路有 3条,人口均在东南侧,一条曲折的石阶小道可以直达山顶;一条光滑、宽阔的水泥路面盘山而上,直达火山口;一条盘山公路可供车辆使用,驱车直达庙门,免去攀登之劳顿。
药泉山顶(火山口东缘)的最高处,有一座结构玲珑,彩绘秀美,风格古朴典雅的八角凉亭屹立在山顶的绿树丛中,供游人休息、纳凉,观赏周围绚丽的风光。步入亭内,五大连池镇市容市貌尽收眼底。一座座花园别墅般的疗养院清新雅致,景色迷人;一弘弘碧水清泉接地连天,如梦如幻;迎面扑来的微风中含有较多的阴离子,这是五大连池一带空气的一个典型特征,呼吸着这种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精力倍增。沿着光洁的水泥人行盘山道缓缓前行,转过山弯就到了药泉山顶火山口的西豁口,一座很大的寺院座落在火山口里。这座谓之“钟灵寺”的寺院是20世纪90年代重新修建的,在这之前仅有老寺庙的遗址。民国年间始建钟灵寺,曾建有五重殿。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烧毁寺庙,将 200多尊铜像掠走熔化,制造成杀害中国人民的子弹。现在的钟灵寺是由民间布施而建,全部是仿古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向排列,金碧辉煌;左右偏殿南北相对,罗列有致。巨型香炉里升腾不息的缕缕烟雾,在火山口里缭绕弥漫,给人以火山即将爆发的感觉,令人森然!
二、卧虎山
又名长泰山,其形状恰似一只雄卧的猛虎,威风凌凌,蓄势待发。它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的西南部,与药泉山、东焦得布山在东西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距东北部的笔架山 4.5公里,并与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在同一盾形高地上。卧虎山是由四个明显火山口组成的复式火山。以西南火山口最为明显,呈圈椅状,火山口底部平坦,西北侧有溢出口。卧虎山最高处海拔496.1米,底座直径1 200米,火山口直径300~350米,火口深20~35米。卧虎山4个火山锥均由黑色和红褐色的浮石、火山渣、火山碎块岩组成,其基底轮廓为圆弧状。每一个锥体都有独立的火山口,4个火山口分别朝向东、北、北西和北东4个方向,呈“四字”火山口,也算一个局部的小火山群。由于是老期火山,喷发年代久远,火山口已失去了火山喷发的原始面貌。卧虎山上生长着许多的树木和蒿草,夏季绿色葱茏、鸟语花香;冬季树杆和枝叶一片金黄,加上空地的白雪,远远望去,整个山体极像一只皮毛黄白斑斓的巨型东北虎,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三、笔架山
又名慧觉山、三角山。因火山喷发时火山锥破裂为三半,形成 3个拱围的山峰,远观像一巨型笔架,故名笔架山。另外,笔架山还有一段玉皇大帝的 3个女儿下凡的美丽传说,为笔架山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笔架山位于老黑山和卧虎山之间,并与卧虎山、老黑山和火烧山在北东——南西走向排列的同一条线上,处在老黑山西南4公里处。笔架山具有3个溢出口,东北方向的溢出口形成时间较早,西及东南的缺口为晚期溢出口。笔架山海拔505.3米,锥体高度125.3米,底座直径1 000米,火山口深70米,直径 400米。山的南北坡陡峭,东南坡平缓,因火山喷发了几十万年,山上的熔岩已经风化为浮土,植被面积很大,岩石出露不多。在山顶上可发现黑色浮石碎块和为数不多的火山弹、火山砾。山坡上可见到一条条久经风化剥蚀的羊尾沟,下大上小,凹陷分明。
笔架山南溢出口外,沿南东方向排列着两座盾火山,北侧的一座由集块岩和熔岩组成小山包地形;南侧的一座由熔岩组成,顶部地形平坦,略成圆形,直径 150米,中心部位稍低洼。这两座火山以溢出熔岩为主,喷发现象不明显。在笔架山西南有两个熔岩山包,个体较大,但低缓,相连成垄岗形。东侧的一个包顶有浅碟形洼地——火山口,直径50余米,深2~3米。火山口全部由熔岩构成,无集块岩及碎屑物,属宁静溢出喷发型后火山。
笔架山虽已风化,但三角形仍很完美,保持着原有的形态,每边 250米左右。火山口内地势平坦,建有 808电视转播台,一座近百米高的电视转播塔直插云空。从西侧远望笔架山,真像三角形的笔架里竖着一支书天大笔,形象逼真。因这里山奇景怪,又因电视转播台座落在火山口里举国罕见,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每年暖季观光者络绎不绝。
四、南格拉球山
亦称福庆山,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最西侧,是五大连池重要景观之一。海拔高度 596.9米,锥体高146.9米,底座直径1 000米,是火山群中海拔最高的火山。山顶有一椭圆形火山口,直径 500米,底部平坦,深约50米。火山锥坡度角30°左右。火山口内有一池碧水,素称天池,天池内有古怪离奇的倒鳞鱼。在火口东部的壁上还有 3个小火山口,直径5~15米,深5米,虽经风化,仍可见到 3处高低不平的火口垣。南部还有一个寄生火山,由红色浮石组成,顶部有玄武岩碎块。
登南格拉球山西坡有路可循,夏季的格拉球山绚丽多彩,蔚为壮观。沿着山梁上那条清晰的羊肠小道,欣赏着两旁的鲜花野草,喝着爽心怡神的矿泉水,在绿叶婆娑的林荫中攀登南格拉球山是一件轻松而又愉快的事,故夏季爬山者较多。夏季爬山,在山的顶峰向外望去,大地像一块硕大的绿毯,一直铺向远方,和蓝色的天空相接。老期火山披上了蓝绿相间的盛装,而老黑山、火烧山两座新期火山则袒胸露背,展示着黑亮亮的钢筋铁骨。五大连池像 5块光彩夺目的银盘在火山群中闪烁。向里望去,天池上绿草茵茵,像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南侧仅存不多的池水波光潋滟。
冬季上南格拉球山,更别有一番趣味。山坡上一条条凸起的山棱上挂满了锦锻一般的白雪,一条条交错凹陷的羊尾沟呈现着玫瑰般绚丽的紫色。山腰涌动着飞来荡去的云雾,像散发着一缕缕仙气。山棱陡峭而又光滑,攀登者向上前进一步而又滑下半步,极富挑战性。当人们费力地爬上山顶时,疲劳会立刻一扫而光。眺望东南,10多座火山像一艘艘排列有序的航空母舰那样,在浩瀚无垠、雪浪滚滚的云海中航行,火山城五大连池镇在扑朔迷离的雾气中时隐时现。向北观望,巨大的椭圆形火山口天池,像一个奥运会主会场,周围的火口缘就像一圈看台,那密密麻麻的树木则像万头攒动的观众。另外,人们还可以见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山顶及临近山顶的山坡上有许多成群结队的雪塔(汽眼),高30~80公分。这些雪塔千奇百怪,形状逗人,像熊猫、大白兔、企鹅、狮子狗等动物的较多。它们都有一个半开半合的“黑嘴巴”,里面冒出热腾腾的哈气。如果把手伸进“嘴”中,马上感到温热滑腻,里面的热量能够把冻硬的馒头温热,就像刚从锅里取出来的一样,松软可口。这是一种地热现象,是火山深处的热能通过岩石缝隙潜到地面上,在冬季寒冷季节形成雪塔,为火山风光增添了又一道独特景观。
五、北格拉球山
也叫玉华山,在南格拉球山东北150米处,海拔537.5米,高出地面57.5米,是一个比较小的圆形火山锥。它和南格拉球山同在一条北东方向的构造线上,南高北低,南大北小,南挺北缩,构成典型的双山地形,像一高大小伙牵一弱小兄弟,反差极大,相衬成趣。
北格拉球山基座直径550米,火山口直径230米,火山口极浅,外观上不甚明显。火山口朝西北方向缓缓倾斜,是当年岩浆溢流的出口。火山锥体由黑色和红色浮石、玄武岩及少量的黑曜岩构成。在玄武岩中有一种白色的石榴石充于其间,使锥体岩石呈现出多种绚丽的颜色。斑斓耀目。在山体南边腹地,散布着黑色和红色的集块熔岩,其中有的高达数米,观赏性很强。
六、东焦得布山
又名普陀山或后焦得布山,它和西焦得布山是姊妹山,相距只有 3公里。两山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东南部,它们所座落的熔岩台地连接成一体。东焦得布山海拔532.4米,锥体高106.9米,基座直径750米,火山口直径340米,深43米。
山体为典型的截顶圆锥形火山丘,平均倾斜度为30°,山顶上的火山口为圆形,火口壁北部稍高,火山口底部平坦。南面的火口壁被切成 “V”字形开口,是火山爆发时熔岩浆外溢的通道。山体由黑色和紫红色浮石组成,火山结构保存的比较完好,锥体表层熔岩已风化为沃土,上面生长着桦树、柞树、杨树等大量禾木,铺青迭翠、杨摇柳曳,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火山西麓有一巨大天然火山熔洞——白龙洞。洞长 380米,九曲迥折,霜花作顶,浮冰为地,雕雪成景,彩灯饰壁。每年游人蜂拥而至,流连忘返,因而东焦得布山一带成为五大连池重要风景区之一。
七、西焦得布山
又名朝元鼎或前焦得布山,山体挺拔秀丽,其形态与东焦得布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山处在同一盾形台地上,遥相顾盼,皆有奇洞藏身,可谓名符其实的“姊妹山”。西焦得布山海拔479.8米,高出地面99.8米,基座直径650米,火山口直径 250米,火口深25米。锥体主要由黑色浮石、少量的褐色火山砾和玄武岩、火山弹等组成。因山体呈圆形,四周的倾斜度几乎相等,均在30度左右。火山口亦呈圆形,底部平坦,状似小型的演技场。锥体被风化物所覆盖,顶部树木葱茏,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在火山北麓的桦树林里,亦有和东焦得布山同样的冰洞奇观——水晶宫。洞深 150余米,里面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金童玉女、厅塔园林等冰雕,到处玲珑剔透,冰清玉洁。夏秋季节,游人在骄阳似火中欣赏完火山风光,再进入冰洞晶莹清凉的冰雪世界观看冰灯,在同一时刻里观赏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的不同季节风光及体验温度骤变,确实别有一番感受。因而西焦得布山成为五大连池重要景区之一,无数中外游人在此发出了“不虚此行”的由衷感叹!
八、影背山
又称安得福山、果修山、蜘蛛山、小孤山,位于东焦得布山东,沾五公路北侧。海拔453.5米,高出地面73.5米,基座直径620米,火山口直径330米,火口深35米。锥体呈截顶圆锥形,基座略成圆形,北部高,南部低。山的顶部有一个方形的火山口,东北部有一缺口,是当年火山爆发时熔岩浆外流的通道。山体由黑色浮石和紫色浮石组成,山脚下裸露着许多熔岩块和火山弹。山坡上和火山口内覆盖了一层风化土,上面生长着杨树、桦树等。影背山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九、东龙门山
它和西龙门山是两座孪生的火山锥,双峰对峙,相距仅 150米。当地群众又称东、西龙门山为双子山或兄弟山,确切而又形象。
东龙门山位于莫拉布山西南6公里处,在白玄武岩构成的盾形高地上。海拔577.7米,高出地面137.4米,基座直径 950米,火口直径430米,深度80米。山体呈椭圆形,由黑色浮石和火山砾组成,顶部有紫红色玻璃质块状熔岩。东龙门山所居的高地从西北朝东南方向延伸,火山锥东麓有一处盆状洼地,边缘高约 2米,底部平坦。山顶部的火山口呈马蹄形,西北高,朝东南方向倾斜,并在火口壁的东南有一个开口。东龙门山树高林密,亭亭如盖,野生动植物较多。山鸽、山鸡、鹌鹑、沙半鸡、飞龙、太平鸟、啄木鸟、石腊嘴、翎鸟、野鸭、翠鸟、布谷鸟、狍子、狐狸、梅花鹿遍布山中及周围几十里的密林深处,黑熊、野猪也时有出没。夏秋之交,山葡萄果、山丁果、野托辦果、野玫瑰果、山里红果、野草莓果等生于山坡树下,岩头石缝,可谓红玉盈树、果香醉人,这里完全可以称为天然野生动植物园。由于山幽路僻、谷壑险奇,近年来成为游人猎奇探险的好去处。东龙门山和西龙门山虽然近在咫尺,人在其中却望不见对面的山,惟有体会林木遮天蔽日、鸟语兽啼的森然。
十、四龙门山
位于东龙门山的西北方,中间以一鞍部相连接。海拔581.4米,锥体高151.4米,基座直径1 000米,火山口直径350米,火口深80米。火山口呈新月形,西北高,向东南渐低,南部的火口壁有开口,底部平坦,有熔岩块散落。以火口东南方 200米的浅流为隔,有隆起比高60米的寄生火山口,恰似外轮山结构。锥体主要由红色浮石组成,南部则是由黑色的玄武岩组成。整个山体均被植被覆盖,除西南方是草地斜坡外,其余各处均生长着茂密的杨、桦、枫、柳等树木,叶稠枝繁,郁郁苍苍。
龙门山下,便是茫茫的熔岩石塘。石塘由块状岩流形成,以西龙门山西侧的盾形熔岩台地上最为发育。石塘全是由大小不等的火山熔岩块石组成,大块可达 5米,小块几十厘米,一般0.5~2米,许多大石块上仍保留着熔岩的表皮绳状等流动构造。这些石块形状各异,有的如禽似兽,有的如塔似锥。石塘面积最小几百平方米,大者几万平方米。在石塘的后缘逐渐过渡为结壳熔岩。在过渡地带可见到结壳熔岩产生的多边裂隙——熔岩切割成柱块——岩块倾斜——岩块翻滚这一全部过程的完整剖面。站在石塘中近看是块石垒垒,远望如石河浩浩荡荡顺坡而下,气势磅礴,景象壮观,颇有摧枯拉朽之势。同时,那重重叠叠的里三层外三层的石塘又像一队队埋伏着的士兵,故当地人又称这里为龙门石寨,是五大连池风景区的一大景观。石塘中和山坡上有许多火山清泉,有些清泉被人所用,有些清泉被野兽独饮。从西侧观赏龙门石寨容易,要从南侧爬上西龙门山火山口极不容易。离山10公里处即进入林间山路,可乘车。离山 5公里处路无踪,徒步穿林前行。林间矮棵植物茂密,没人深的青藤绿蔓缠绕左右,每走一步都较困难。一旦走出密林,来到山坡上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时,突然出现了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小道就会找到一眼又一眼清泉,小道和泉边皆是野兽蹄印,所以游者应立刻离开,免出意外。山坡的细树还有被折断搭成简易凉棚的痕迹,不止一处,至今乃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十一、莫拉布山
又称禄爵山、莫拉姑山,位于尾山东南11.7公里处。与西龙门山西焦得布山在同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直线上,是五大连池火山中最东边的一座山。这座山曾经流传着一个悲壮的传说,传说老君炼山的时候,岩浆火龙到处乱窜,阻塞了河道,埋葬着草原上的一切生灵。达斡尔族青年勇士莫拉布为了保住草原,拯救百姓,用身躯挡住了沸腾的岩浆。岩浆冷却后,他变成了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山,就是今天的莫拉布山。这个传说为莫拉布山披上了一层英雄色彩,令人肃然起敬。当然这毕竟是传说,莫拉布山是几十万年前爆发的真正火山。
莫拉布山海拔522.8米,高出地面122.8米,基座直径1 500米,火山口直径250米,深40米。它的形态很像尾山,成为基底的盾状高地向南倾斜。火山锥主要由黑色、红色、淡紫色的浮石和玄武岩组成,还有火山渣及火山碎屑块等。山体由两个火山锥并排而成,在两个火山锥连接的地方,还有 3个小火山锥。山顶上有两个火山口,形态都很完整,东边的火口略呈圆形;西部的火山口壁连接东部的火山口,形似压腰葫芦状极为美观。葫芦状火山口底部平坦,到处都是散落的熔岩块,有繁茂的杂草丛生,却没长树木。莫拉布山下盾形高地表面岩块重迭,稀疏的地方被树木所覆盖。
十二、尾山
又名长山、髯无虑山。它位于五大连池火山地域最北端的盾形高地上,西临五大连池四池,东望莫拉布山,南接西龙门山,并与西龙门山、影背山沿北西至南东方向依次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构成一条明显的火山链。
尾山海拔516.6米,锥体高96.6米,基座直径750米,火山口直径 325米,火口深56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其中还有浮石、火山砾、火山渣等。其锥体呈典型的臼状山丘,山麓一带海拔 360米以上的野地达24平方公里,这里是肥沃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锥体东边陡峭,西部比较平缓,为平顶状的孤丘。火山口略呈圆形,周围急斜,西北方向有一个缺口,是熔岩浆外流的通道。火山口底部平坦,火口壁年久破损,表面散落着一些岩块。尾山表层熔岩风化严重,已被大量的植物所覆盖。尾山位于最北端的中部,登上山顶远眺,东西两侧的13座火山和五池碧水尽人眼帘,是一个观赏五大连池风光的好地方。
尾山还有一个“七英雄”的故事,1976年3月,杨淑云等7名哈尔滨、上海女知识青年,为保护国家财产,在与烈火搏斗中壮烈牺牲。她们是新时代的“莫拉布”,是尾山最虔诚的女儿。她们的坟茔和大型墓碑就在尾山西麓的树林里,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扫墓献花,寄托哀思,她们美丽的生命和灵魂与尾山同在,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