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八编 体制改革

编下序


  1983年,德都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1986年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改革在坚持和完善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家庭分散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强化了“统”的功能。2000年,全市坚持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振兴市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较大成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同时进一步搞好了小城镇建设,使之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化发展,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实施有效保护,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生产要素迅速聚集。通过开发各类经济区、经济带,发挥了建一处小区、兴一串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1987~1989年德都县企业进行了第一轮承包,123户工商企业中有117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9年比1985年增长了 11.2%。1995年,县内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稳步推进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全市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以承包、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改组改制。对具有一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个体私营大户,在资金、技术、政策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实行重点帮扶。同年,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按照“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方向,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原则,推进了粮食仓储业政策性业务的代理经营,粮食加工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自主经营。改革为企业增强了活力,企业负债率和亏损额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996年7~8月,五大连池市党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市直党政机构共设置33个,比现有60个机构减少了27个,精简 45%。2001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五大连池市党政机关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4~5月份,首先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将全市15个乡(镇)撤并为1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1月份进行了全市党政机构改革。改革后,市委工作机构仍设置7个,部门管理机构设置2个,市政府工作机构设置24个,减少 6个,精减比例为20%。行政编制总的精简比例为23%,由642名减少为 494名。达到了精兵简政,节约经费,减少财政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1996年和2001年,部分相关的事业单位也进行了改革,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7~2000年,全市陆续进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实践检验,基本是切实可行的,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