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9年以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德都县农村干部和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把责、权、利同农民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起到了一定作用。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中央[1983] 1号文件)下达以后,广大农民对党中央的富民政策更加托底,人们走改革致富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当年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土地、农机具、役畜等实行家庭经营,解决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大帮哄”和分配上的吃“大锅饭”问题,扩大了生产者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6年,全县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农村经济呈现了初步的繁荣景象。
  1990年后,德都县进一步深化了农村经济改革,一是巩固完善家庭联户承包制,原有承包土地,在合同期内原则上不作大的调整。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方针不变,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发展。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不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不变,继续提倡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二是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凡是具备条件的地方都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的合作与联合,实行土地连片种植,搞好分工分业承包。龙镇、城关乡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农民实行两田分离,使部分农民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各乡镇相继办起了各种形式的家庭农场、互助农场、扶贫农场。三是完善和建立了农村新的积累、投资和调节机制。注意解决家庭经营后劲不足的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努力增加投入,走依靠农村自身积累发展壮大的路子。县、乡、村三级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制度,恢复完善了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实行了土地评定等级、升奖降罚的质量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四是强化了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进行了县级涉农单位的改革,转变职能,发挥主体服务作用;其次改造了原有集体行政服务机构,兴办了乡级服务实体。原属县职能局管理的农口各站下放给乡镇后,实行了综合办站,专业经营。再次强化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制定服务计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供应,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努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通过农民自办资金、信息、科技等方面的联合体或户办服务组织,不断开辟社会化服务的新渠道。
  1992年,农村改革在坚持和完善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家庭分散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强化了“统”的功能。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连片种植计划,有三分之一的麦豆实行了连片种植。调整了大型农机具的经营形式,全县有 1 927台(件)农机具收归集体经营,占大型农机具拥有量的 72.6%。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
  县有13个乡镇的“五站”由过去的单一行政管理初步向综合服务的职能转变。农村经济组织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县共建立乡级合作基金会12个,拥有股金390万元。
  2000年,五大连池市坚持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振兴市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较大成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一是种植业结构向质量效益生态型发展,突出发展了以“一稻三豆”为主的高产、高效、优质作物,大幅度调减劣质、低效的小麦面积,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杂粮和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达到5.1:4.9,粮豆薯总产达到1.48亿公斤。农业增加值实现22 7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 006.8万元。二是畜牧业向优质、专业化攀升。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两牛一鹅”,初步形成了奶牛、肉牛、大鹅、渔业基地格局。三是加工企业向农产品的深加工延伸,建成龙头企业9家,形成粮食、木材深加工产品系列,实现增加值4 545万元,利税1 2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