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一、计划编制
  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工作,分为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计划。依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重点行业项目发展计划。对于重大的计划调整,需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及计划执行情况,要如期分析检查,代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审查与评价。从1986年到2000年,先后编制了三个五年计划。即“七五计划”(1986~1990年)、“八五计划”(1991~1995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
  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施行过程中,全县的总体经济结构和发展的方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向工、农、商多元化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七五”期间,计划的编制主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为主,仍然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全市粮食总产量为0.8亿至1.6亿公斤。林、牧、渔各业发展较平稳,到1990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0.833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243亿元。“八五”期间,整个经济结构发展向着工业转变,形成了以浸油厂、乳品厂、面粉厂等几个立县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计划的编制以工业、农业共同发展为主。“八五”期间,平均年增长10.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1元,粮食总产量年突破1.17亿公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总产值达到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6倍,平均年增长43.1%。已有1.5万农民转入或部分转入非农产业,农村经济正在打破单一的种植业结构。1995年,三个产业比重为53:24:23,仍然存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大农业、小工业、落后的是第三产业。进入“九五”期间,大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山口水电站、“北五”公路、世界银行贷款肉牛养殖基地的筹建之后,带来巨大的经济潜在效益,使计划编制的重点形成了以工农业为主,以大项目为辅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有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亿元。三个业比重调整到33:32:35。随着改革的深化,2000年后,计划编制方法也随之改变,及时地启用了同世界接轨的评估方法和评价参考数,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基层单位的参与力度,使民经济的计划编制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综合性。
  二、计划管理
  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实施及市场调节而完成的。1985年以前,以指令性计划为主;1986年以后,以指导性计划为主;1992年,基本上采用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手段,指令性计划所占仁匕重较小;计划的管理与实施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产业政策、信息、咨询指导相结合方式。2000年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计划管理与实施中,计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综合调控的职能,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发挥了指导和监管作用。
  三、农业计划管理
  农业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等主要的经济指标。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的计划管理由下达指令性种植计划,改为下达指导性种植计划。在保证向国家交足征购粮食的前提下,农民可以自行安排种植品种。还可以自行参与林、牧、副、渔业生产,市政府只下达指导性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1985年,将粮豆购销改为合同定购,农民按合同的要求自行安排种植计划。按照合同定购的品种、数量及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交售。“八五”期间,全县农业总播种面积年均达到97.3万亩。其中:种植业产值1.957亿元,林业产值0.052亿元,牧业产值0.5亿元,渔业产值0.02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亿元。“九五”计划末,农业总产值将达到4.4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804亿元,林业产值0.104亿元,牧业产值1.3亿元,渔业产值0.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
  四、工业计划管理
  党的“十四”大以后,德都县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全县商品经济的比重增加,企业也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生产的产品由国家包销改为自销,企业直接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八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2.89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2.15亿元,重工业产值0.74亿;国有工业产值0.25亿元,非国有工业产值2.64亿元,乡镇工业产值0.61亿元,个体工业产值2.02亿元。“九五”计划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30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6.322亿元,重工业产值0.978亿元;国有工业产值0.6亿元,非国有工业产值6.69亿元;乡镇工业产值2.36亿元,个体工业产值4.33亿元。对全市工业企业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根据产业政策实行计划管理。
  五、商业物资计划管理
  1986年商品流通领域改革,依照搞活市场、繁荣经济、物畅其流的原则,扩大了商品企业的自主权。1990年后,对商品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对某些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管理。如农用薄膜、柴油、农药、烟草等国控商品实行专营或计划拨给、计划销售。原属计划供应的商品,一律自采自销。新的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流通商品资源增多,花色品种齐全。仅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达到2.11亿元,比1990年增长32.80%。“九五”计划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5亿元,平均增长20%。在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品市场已经形成。到2000年末,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市场15处,乡村大集10处,五大连池市城乡一个健康有序的商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
  六、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1986年后,德都县陆续投资建设了一批中小型项目。这些中小型项目的建成投产,对缓解地方财政的紧张状况,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991~1995年“八五”计划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707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或单位投资3.55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0.49亿元,个体投资1.67亿元。1996~2000年“九五”计划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34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0.85亿元,个体投资3亿元。完成了山口水利枢纽工程、北五公路、引双入青工程等一些大项目。
  七、社会各项事业计划管理
  1986年后,德都县始终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文艺、体育等社会事业实行计划管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均列入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之内。德都县各事业单位多无经济收益,其所需经费由县财政按计划逐年向各个事业单位拨付,县计委进行监管。诸如修建校舍、修整体育场馆、建筑办公用房、购置办公设备等,实行专款专用。
  1996年后,依照国家的政策,五大连池市允许事业单位广开门路,自行创收,以此弥补经费的不足。部分事业单位办起了小工厂、商店、门诊部、电器修理部、书市,有的摆放摊、点。同时,全市事业单位经费逐渐实行年度包干的办法,超支不补,在完成当年事业发展计划的前提下,节支有奖励。但是,由于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人员增加,加之几次调整工资,因此,人员经费所占比重增加,公用部分所占比例减少,造成事业发展经费不足。几年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工作方针,市、乡、村三级集资办教育,使五大连池市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城乡中小学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育水平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