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价水平 1986~1987年,五大连池市的物价水平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1989年初,面对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83”工程。对383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拉动物价指数上涨较大的商品纳入监管、控制范围。德都县列入“383工程”实施范围共有7大类,56品类,213个品种纳入监管、控制范围。上半年,德都县零售物价指数是118,由于“383工程”的实施,到年末,全年零售物价指数回落到113.2。从1990年开始,德都县每年都制定下发物价调控方案,使物价总水平明显回落,并保持了基本稳定。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6.5;1991年全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7.2。9月初,成立了德都县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办公室,强化了物价的控制、监管功能。
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物价再一次攀升。全年全县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109.7;1993年,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116.1;1994年,全年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竟达到126.2,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粮油产品价格放开、国家税制改革、实行增值税、基本建设投资过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而引起的。县政府采取控制物价目标首长负责制,将物价调控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日程,在重大节日适时投放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势头,使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繁荣,供求矛盾得到解决。价格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相应出台,物价总水平持续回落。
1996年,全市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是106,1997年全年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104.8,到1998年,五大连池市全市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102.9。
1999年,物价总水平竟然出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市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96.9;到2000年上半年,这种价格持续走低的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出现了买方市场,产生了新的价格矛盾。一些商家、生产厂家为促销,排挤对手,采取低价倾销等手段,搞不正当的竞争。物价调控方向也发生了变化,由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转移到运用价格杠杆为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上来。
五大连池市1989~1999年零售价格指数一览表
表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