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作物

第二节 农作物


  1986年,德都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4598公顷。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60127公顷,总产122168吨,平均亩单产135公斤;油料播种面积268公顷,总产243吨,平均亩单产60公斤;甜菜播种面积1942公顷,总产29346吨,平均亩单产1007公斤;蔬菜播种面积1497.6公顷,总产30619吨,平均亩单产1363公斤;香瓜、西瓜等瓜类种植面积190.3公顷,总产3298吨,平均亩单产1155公斤。1990年增加了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其中水稻播种面积846公顷,总产4278吨,平均亩单产337公斤,三项指标分别比1986年增长了246.7%、440.8%、51.8%。玉米播种面积6780公顷,总产25622吨,平均亩单产252公斤,三项指标分别比1986年增长了142.9%、150.2%、2.8%。1993年农作物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在总播种面积与上年持平的情况下,出现了“三增三减”的现象。即产量较高的小麦、玉米、水稻面积比上年下降了29.9%、41.3%、27.8%;大豆面积增加了39.6%、杂粮增加2.7%、薯类增加76.9%。1995年由于受冻灾的影响,大豆减产30048吨;而小麦因成熟期早,比1994年增产17161吨。
  1999年,全市农业生产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紧紧围绕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的“四增”目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坚持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大灾之年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2000年,继续坚持“四增”方针,在农业生产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损失下降到最低程度。全市粮豆薯总产量146246吨,比上年下降21%。其中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分别比上年增长30.9%、-84.7%、50.3%、1.3%。
  一、粮食作物
  1986年后,县内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水稻、玉米、谷子、糜子、小豆、土豆等。1986~2000年,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普及应用,土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相继推广了大豆优良品种11个,总增产大豆3500吨;推广小麦优良品种10个,总增产小麦4000吨;推广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累计面积6666.7公顷,总增产玉米4500吨;推广大豆“垄三”技术,累计面积50000公顷,总增产大豆131250吨;推广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累计面积40000公顷,总增产小麦2000吨;国家“九五”课题“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1997~1999年3年累计面积80000公顷,总增产大豆12000吨。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
  表10—2



  表10—2(续1)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表
  表10—3



  二、经济作物
  1986~200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品种和面积不断增加,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苏籽、亚麻、线麻、甜菜、烟叶、月苋草、中草药等。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
  表10—4



  三、蔬菜瓜果作物
  市内主要蔬菜作物品种有:白菜、甘蓝、大萝卜、胡萝卜、芹菜、辣椒、葱、蒜、菠菜、茄子、柿子、香菜、人头疙瘩、黄瓜、角瓜、窝瓜、豆角、豌豆、油菜等。1986年后,不断推广新的蔬菜栽培技术,保护地面积不断增加,到2000年,蔬菜生产专业村由原来的五三、德利、合心、青山4个村发展为包括新发乡合民、新发,建设乡的富民,龙镇开发在内的8个村。由于不断推广应用先进种植技术,当地蔬菜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市内瓜类作物主要是西瓜、香瓜。随着地膜瓜类栽培技术和温室瓜类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瓜类单产,还使西瓜、香瓜提前上市,即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要,又大幅度提高了瓜农的经济效益。市域地处纬度较高的寒温带,冬季长而寒冷,适合栽培的果树只有李子、黄海棠、小苹果、沙果等少数品种。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蔬菜瓜类面积产量表
  表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