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植技术
第四节 种植技术
1986年,全县农村进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三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技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年,全县共推广农业新技术14项,增产粮食35800吨。1989年初步建立了“以一带十”科技服务网络,到1990年共有农民技术员285人,培养和发展了科技示范户2898个。当年大豆栽培方法有了全面更新,初步形成了“垄三”栽培方法。1991年,为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植物医院,做到既开方又卖药,当年购进实用新农药20余种,满足了农民需要。农业中心化验室仪器安装完毕,正式启动使用。全年大豆“垄三”栽种面积达到15800公顷,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64.6%;平均亩产170.6公斤,比传统播法增产16%。1992年开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完成小麦测土配方5800公顷,大豆测土配方7067公顷,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全县实施10项农业科技项目工程,其中开发性项目5项,推广普及项目2项,常规项目3项,均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五大连池市承担省级“春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时间为3年)和国家级“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时间为5年)两个科技攻关项目,当年取得小麦平均亩产216.6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9.8公斤的好成绩。1997年,全市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工程13项,其中推广项目6个,普及项目2个,试验项目5个。农村以一带十科技网络进一步扩大,有农民技术员348人,科技示范户3500户。1998年“春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结束,3年实施面积68460公顷,总增产小麦52360吨,总增收6549.4万元。2000年,全市共推广15项农业新技术,培训农民4.8万人次,同时,“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结束,5年全试区总面积206266.7公顷,平均亩产173.6公斤,总增产73216吨,总增收14707.9万元。并总结出“正茬秋整早播,良种包衣细管,配方分层秋施,三垅窄行匀植,防治病虫草鼠”的高纬寒地五大连池大豆高产栽培模式。
一、土壤耕作技术
(一)秋翻地
秋翻地是改变农作物生长条件,消灭虫灾和恶性杂草,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受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绝大部分农户不用大机械进行秋翻地,只用农用小四轮进行翻地,深度达不到标准。1993年后,许多农户开始认识到秋翻地的重要性,并采用先进的旋耕方式进行秋翻。年平均整地20000公顷以上,主要作物茬口是小麦茬、玉米茬、部分大豆茬。
(二)深松
“七五”期间以探松为主,提倡土地越暄越好;“八五”期间改“暄”字为“轮”字;“九五”期间提出免耕和少耕,通过旋耕方式保持土壤养分。
(三)土壤养分化验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2年开始土壤养分化验工作,当年完成了测土计划,其中小麦测土配方5800公顷,大豆测土配方7067公顷。为验证测土配方效果,小麦、大豆均布置了小区试验。1997~2000年年平均采集土样2000个,全市测土配方工作有序开展起来。
(四)土壤普查
德都县1984年完成土壤普查工作后,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土壤普查。但据市农业中心化验室的测土分析,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86年的8.5%下降到2000年的3.5%~4.5%,其主要原因是农家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土壤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比1987年减少50%。
二、播种技术
(一)小麦
1986年以后,小麦始终实施15厘米单条平播,1989年出现过小面积重复播种,持续时间不长。春季小麦苗长出1~2寸高时,因春风较大,为抗旱保墒,需用镇压器将麦苗轧一遍。除此之外,小麦的播种技术并不复杂,主要是靠引进、实验和推广新品种来增加产量和提高面粉质量。1986~1993年,小麦主要品种为克68~585、克89~701、克钢、新克旱9号等。1995年引进龙辐3号1000吨,当年播种面积3333.3公顷。1996年又在省农科院和凤凰山农场引进龙辐83199优质小麦2000吨,当年播种面积6666.7公顷。1997年引进龙辐913~569优质小麦250吨;同时又引进了龙麦19、垦大4号、克丰6号、93~22、龙94~4081、龙94~4083等优质品种。通过几年的引进、推广,再引进、再推广,到2000年全市优质麦覆盖面积达100%。
(二)大豆
1986~1989年,大豆播种方法基本上是垅上双条精量点播。1990~2000年,推广大豆“垅三”栽培技术。大豆垅三技术是通过垅体深松(深松0~30厘米)、分层施肥(化肥的2/3施入12~15厘米土层中,1/3施入种下5厘米)、精量点播(根据品种的距离精量播种)三项技术综合应用的高产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面积26666.7公顷,平均亩增产大豆5.7公斤,亩增收8.32元。在此期间,个别乡(镇)的少数村推广过45厘米平播和30厘米平播,但效果不佳,必须加大肥力才能获得较高产量。还曾小面积示范大豆大垅密栽培技术,97.5厘米大垅、垅上四行、垧保苗40万株。
(三)玉米
1986年后,开始推广玉米间种,玉米与矮杆作物大豆、小麦、马铃薯、甜菜等间种。1996年开始推广玉米大双膜技术,即97.5厘米大垅,覆盖地膜,垅上种双行,行株距30厘米。这项技术通过覆膜增温200℃~300℃,引进跨一个积温带的品种,如绥310、克单7、龙单8等。比小垅直播玉米增产30%左右,但推广面积较小。
(四)水稻
1980年后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获得丰收。1998年推广旱改水技术,将建设、和平、双泉的一些低洼易涝地块改为水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0年推广矿泉水稻栽培技术,全市2000公顷水稻中矿泉稻占了1333.3公顷。同年还推广了水稻大、中棚育秧技术,增加积温,引进912、垦建227等跨积温带品种。
(五)谷子
1986年后继续推广谷子宽播穰种,但面积较小。1995年后,人们对膳食结构有了重新认识,市场上小米比大米价格高,农民种谷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新发乡永胜村谷子面积较大,产品销路顺畅。
(六)甜菜
1997年大面积推广甜菜栽培技术,主要有纸筒育苗、大垅双行覆膜及小垅直播。1998年甜菜种植面积2515公顷,亩产1106.1公斤,总产41729吨。因糖厂转户下马,1999~2000年甜菜种植面积急剧下降。
(七)马铃薯
1996年龙镇发展村马铃薯远销到山东等地,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999年太平乡推广马铃薯脱毒种植技术,种植面积666.7公顷,缓解了马铃薯感病退化问题。
(八)其它
1986年开始推广蔬菜地膜覆盖技术,在新发、城关、建设等蔬菜生产乡每年推广面积1333.3公顷,获得较高经济效益。2000年在四平乡种植亚麻2600公顷。市内部分农民种植小面积中草药,技术上获得成功。
三、保护地栽培技术
(一)地膜覆盖技术
先把地起好垅,然后刨埯、浇水、施肥、下种、培土,土不能培的太厚,否则幼苗钻不出来。之后用地膜盖到垅口上,两边用土把地膜边压实。小苗出来3~4个叶子时,若天气好,可在小苗上边的地膜上扎一个5~6厘米的洞叫小苗透气。天气渐暖后把洞再撕大些。把小苗从地膜里拿出来,但为保墒不把地膜完全除去。
1.西瓜甜瓜地膜覆盖 1996年种植地膜西瓜217.7公顷,地膜甜瓜128公顷。1998年种植地膜西瓜376.5公顷,地膜甜瓜163公顷。2.地膜蔬菜。1997年种植地膜番茄5.5公顷,地膜茄子4.3公顷,地膜甘蓝2.1公顷。1999年种植地膜茄子4.3公顷,地膜甘蓝1.2公顷,地膜土豆7.7公顷。3.甜菜大双覆。采用97.5~105厘米大垄栽培,采用80厘米宽膜覆盖。1997年推广194.6公顷,平均亩产3129公斤。4.地膜覆盖玉米。1995年开始玉米大双覆示范69公顷,亩产670公斤,比小垅玉米平均亩增产378公斤。近几年多用于覆盖早熟粘玉米。
(二)大棚栽培技术
1998年大棚种植黄瓜25.6公顷,大棚番茄18公顷,大棚香瓜1.1公顷。2000年全市大棚面积50万平方米,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豆角、香瓜等作物。
(三)日光温室
1998年试验用温室1栋400平方米,2000年发展到27栋10000平方米,用于蔬菜、瓜类、花卉等作物栽培。
四、玉米人工授粉技术
玉米人工授粉技术在市内只应用在繁育玉米种子上,部分年份采用。2000年高繁玉米种子采用此技术。
五、人工促早熟技术
人工促早熟技术只限于市内玉米站杆扒皮技术,这项技术主要促进玉米籽粒脱水,成熟快。
六、农作物生长调节剂
全市作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叶面宝、喷施宝、庄园乐、丰产素、丰产宝、太阳花、富尔655、绿风95、爱多收、迦姆丰收、天力、二氢钾等。实施面积1986~1990年为3333公顷,1991~1995年为10667公顷,1996~2000年为33333公顷,均获得较好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