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生产 一、种苗
(一)林木种子
1986年后,林业育苗所用种子绝大部分是从黑龙江省林业厅种子站调拨,有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红松等,全部进行了检疫检验。1994年朝阳林场从林场的落叶松种子林采集球果调制成种子2000斤,拨到其它林场用于育苗。1995年、1999年、2000年分别采集、调制种子50、60、100斤,其中1996年由于省厅的种子不足,市内从嫩江高峰林场调来落叶松种子100余斤。
(二)育苗
1.国营育苗
市国营苗圃共有7处,其中市内1处为青山苗圃。1986~1988年,青山苗圃育苗42亩,其中育苗10亩,留采25亩,育大苗7亩。1989年后青山苗圃停止育苗生产。其它林场苗圃一直生产苗木,用于满足林场和部分乡镇造林需要,至2000年末总计育苗2598.47亩,产苗25985万株。
2.群众育苗
从1986年开始,群众育苗以个人承包为主,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杨大苗、柳条等。1986~2000年群众育苗4294.56亩,比国营苗圃多育苗近1倍。
五大连池1986—2000年林木种子采集调入及育苗情况表
表10—14
单位:亩、市斤
二、植树造林
1986年后,继续实行植树造林责任制,由县长同各乡(镇)长签订《绿化责任状》,明确了上级下达的造林、成活、育苗、义务植树、护林防火五项规定指标和奖励办法,经检查验收,年末兑现奖惩。同时,各乡(镇)、林场也全部实行造林责任制:即家庭联户责任制、家庭林场责任制和一包三年承包责任制,效果较好。1987~1988年造林重点是村屯、道路绿化,县政府下达了关于村屯绿化和维护的布告,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包乡。1988年彻底消灭了光腚屯和光杆路,树木成活率95%以上。
1993年,县委、县政府把造林绿化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县、乡领导到造林一线指挥造林,在农村推行乡办林场经验,共办21个。国营林场按“七包七保、双基数、四挂勾”的要求,层层承包,林木成活率明显提高。1994年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1993)15号文件精神,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提前3年绿化德都大地。三个山区乡就近和林场签订合同发展合作造林,平原乡见缝插针,绿化空地。
1994~1997年,林业局对各乡(镇)林业站实施断奶,林业站实行自收自支,开办实体。经过努力,有11个林业站办起了经济实体,整地420亩。养羊100只,养木耳4000段,养猪5头,建房200平方米,购拖拉机1台、农机具1套、小车1台、摩托车7台、农用四轮1台。
1998年以后,造林绿化原则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2000年全市共造林52505亩,是1989年的4.2倍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更新造林完成情况表
表10—15
单位:亩、万株
三、育林
(一)封山育林
1986年,在朝阳、引龙河、小兴安、三九六、元青山、二龙山、固东河、华山等地封山育林33.577万亩。1998年,黑河市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封山育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文件。市内各林场纷纷制定方案,划分保护区,设立固定标牌告示群众。其中元青山林场实行了全部封护,不准采伐。2000年,全市封山育林面积77.2万亩,是1986年的2.3倍。
(二)人工林抚育
1986年后各林场和新兴场站营造的人工林已进入抚育期,大部分是幼龄林,一部分为中龄林,少部分为成熟林。每年都有采伐任务,到2000年,总计采伐面积99795亩,出材42824立方米。
(三)次生林采伐
根据省林业厅“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相结合,造营并举,综合利用”的抚育、改造方针,按照上级部署的计划,本市林业局每年在冬季进行木材生产。1987年林业局制定了冬季木材生产管理办法,在山场管理、木材检尺、中楞管理、木材运输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各林场抚育采伐认真执行新规定,严格把好三关(造材、归楞、运材),木材统一价格、放开销售,使德都全县有3个伐区达到了省优伐区标准。1988年伐区管理严格,作业效率高,山场作业时间为100天,木材流失量少,有7个国营林场全部进入合格伐区。1991年,林业部门为实现3年摆危,5年复兴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德都县治危兴林方案》。结合品种、质量、效益年活动,在立体开发和全面管理上搞突破,促进了林业的全面发展。同年省林业厅及黑河行署林业局对速生丰产林前期开荒、整地提出了宽松政策,县林业局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开始在郁闭度0.3以下的荒山荒地上进行清林整地。1997年林业局印发了《五大连池市林业局木材生产管理办法》(91条),加强了伐区管理,二龙山林场伐区经省地检查达到了省先进伐区标准。1998年7月24日省林业厅下发了《黑龙江木材采伐许可证管理办法》,从此执行持证采伐制度。2000年,黑河林业局实行森林采伐更新作业“两书一金”制度;即“森林采伐更新调查设计保证书”、“森林采伐更新调查作业保证书、森林采伐更新作业质量保证金,对森林采伐管理更加严格。1986~2000年15年间,市内次生林共采伐36万亩,生产木材26万立方米。
四、木材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
1986年以后,为摆脱后备资源短缺引发的危困,林业部门采取了森林立体开发和木材综合利用等措施,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除龙镇木材加工厂外,各林场也都对次小薪材进行了加工。加工的产品有“房笆板、包装箱板、衣帽挂、单人床、双人床、鞋楦、镰刀把、地板块、削片等。1993年龙镇木材加工厂与辽宁土户进出口公司黑山木制品厂联合建卫生筷子厂,生产卫生筷26万箱。1995年,黑山木制品厂撤出,筷子厂承包给个人。同时各林场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种大豆、小麦、蔬菜,养牛、羊、林蛙、鱼、鸽子、鸡、鸭、猪、木耳段等。朝阳林场建立了蕨菜加工厂,每年加工保鲜蕨菜20吨。2000年,各林场有各类加工厂1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