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森林保护 一、森林病虫鼠害及防治
1984年成立德都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1993年初合并到森保股,同年8月分设。1994年上级拨款购买检疫专用车,人员增至4人。1986年以来先后10次被省林业厅评为省级先进站,1998年成为省测报中心和松毛虫工程治理点。并按照国家级标准站建站,投入资金购买设备,丰富防治内容,于2000年8月建成了国家级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在此期间,病虫害防治站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植物检疫条例》开展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和检疫工作。逐月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图和态势图,将其下发到基层。
(一)森林病虫害测报
1986年开始用松毛虫预测预报回归方程预报,搜集有关气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计算结果,此后年均监测面积71万亩。建立了以县防治站为核心,以乡林业站成员、林场病防员和各村护林员为基层测报员的测报网,每年进行常规调查。2000年有市属测报点54个,兼职测报员94名,年均发布预报2次。有固定标准地41块,临时标准地21块。
(二)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1986~1989年,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防治。1990年后实施了综合防治,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强预测预报,把病虫鼠危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主要害虫如松毛虫、尺蛾、叶蜂等进行生活史观察,对重要的病害如落叶松枯梢病、樟子松红斑病、落叶松早落病、樟子松疱锈病等进行切片镜检。1991~2000年,林业部门悬挂鸟巢3000余个,摘茧5000余个,修枝1.2万亩。防治用药60余吨,防治总面积60万亩。年均病虫鼠害发生率4.11%,防治率63.07%,监测率89.17%,检疫率100%。
(三)森林植物检疫
1986年后,市内主要森林植物检疫病虫害种类有:落叶松枯梢病、樟子松红斑病、柳蝙蛾、白杨透翅蛾。主要分布在引龙河林场、小兴安林场、讷谟尔乡、青山镇、团结乡等地。每年由森防站组织对苗木、种子和森林植物实施产地检疫,检疫合格后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对调运的森林植物实施调运检疫,由专职检疫员现场检疫后签发检疫证书。至2000年,共检疫苗木19281.3万株,复检苗木405.6万株、种子1.71吨。检疫木材42.73万立方米,收取疫费38.5万元。
(四)建立国家级标准站
1998年五大连池市开始筹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购买TCL微机1台、检疫专用车1台,建立了四室两库(办公室、实验室、微机室、标本室,药库、车库),建档案60盒、标本1500号、挂图42份,购齐了标准站应有的所有设备仪器。2000年8月,由上级检查组验收合格,国家级标准站正式建成。
(五)森林病虫害普查
1988年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普查人工林51.3万亩。1997年,进行第二次人工林病虫鼠害普查,参加普查人员40名。调查73个点,55块标准地,普查人工林60万亩。查出主要病虫鼠害12种,采集标本1100号次。
(六)较大森林病虫鼠害发生情况
1987年固东河林场首次发生落叶松尺蛾危害,面积6000亩,严重地块2000亩。最高虫口密度3000条/株,林缘像火烧一样,同时乡村道旁树杨毒蛾猖獗。1989年,固东河林场发生松毛虫危害,面积2000亩,虫口密度平均每株12条。1995年,固东河林场松毛虫再次大发生,有虫株率100%,虫口密度最高每株100多条。1996年,全市范围有林地段舞毒蛾、天幕毛虫、杨毒蛾大发生,虫口密度最高达每株1000条,最少每株100~200条。阔叶林呈冬态,人工林也有一部分被吃光。建设乡、和平镇、龙镇的护路林虫害更为严重。1998年舞毒蛾再次大发生。
2000年,三九六林场松毛虫大发生,虫口密度每株17~100条。新发乡落叶松叶蜂危害严重,有虫株率98%。落叶松八齿小蠹、杨毒蛾也有较大发生,危害十分严重。
五大连池市人工林主要虫害表
表10—16
五大连池市人工林主要鼠害表
表10—17
五大连池市森林病虫鼠害发生及防治统计表
表10—18
单位:亩
五大连池市森林病虫害“四率”完成情况表
表10—19
单位:%
二、护林防火(一)组织机构
1986年德都县所辖乡(镇)15个,国营林场7个,县属农、牧、蚕场3个,国营农场8个,企业副食农场2个,劳改农场4个,部队副食农场14个,共计53个森林防火单位。县政府防火指挥部设在林业局,县长任总指挥,副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任副总指挥,公安局、武装部、林业局、交通局、气象局、邮电局、司法局等单位的领导任成员。实行县乡两级森林防火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春秋两季县里干部包乡和林场,山区乡干部包村。全县划分为10个联防区,建立了联防委员会和制定了规章制度。每年由牵头单位任联防区主任单位(即当班单位),负责本联防区内各单位组织联检联查,查隐患、查漏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90年,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制定了扑救森林火灾方案,将火灾区域划分为四个区:一区为沾河林业局施业区(包括二龙山)、三九六林场,二区为兴安林场,三区为莲花山,四区为朝阳林场,并成立了前线指挥部。2000年末,全市境内共有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53个,建立了35支快速扑火队伍,有人员525人,机降扑火队员120人。
(二)森林警察部队
1988年,黑河森林警察支队德都大队进驻德都县,驻地五大连池。每年春秋两季德都森警大队都派出两个分队,分别进驻朝阳林场和小兴安林场,每个林场15人。主要任务是进行森林防火和经常性搜山。及时清理非法人山人员和山内闲散人员,配合林场的护林防火工作。1995年森警合并到嫩江森警大队。1996~2000年每年由嫩江森警大队派出一支分队进驻五大连池市朝阳林场。
三、森林防火设施及工具
1987年由上级调拨4台摩托车,组建了两支摩托车防火巡护队。1988年,有护林防火宣传车7台,走街串巷进行宣传。县、乡广播站专门安排护林防火专题节目,808电视台录制护林防火专题录像在电视上播放。受教育面覆盖全县人口的90%。每年春季进入森林防火期,县政府印发《防火布告》500~700份,发放到县内所有基层单位。各国营林场、农场、山区乡自筹资金制做永久性护林防火宣传牌48块、防火标语牌350块。1988年朝阳、兴安、莲花、元青、引龙河等地建造了24米铁制永久性了望塔各1座,1989年三九六林场建了望塔1座。1989年林业部门将74系对讲机全部更新为80系对讲机,分布在18个单位和了望塔,形成县与乡场、塔与塔、空与地相通的通讯网络。在林区腹部修建森林防火公路9条136公里,修建原有公路7条68公里。1989~1990年。新增灭火机40台,新增扑火装备20套。1991~1999年,更新灭火机50台。2000年,黑河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给五大连池市调拨风力灭火机40台,到年末全市有手提式灭火机50台,有森林消防指挥车8辆。全市共建了望塔12座,了望面积达80%以上。各了望塔上均配备了高倍望远镜和对讲机。各国营林场全部安装了天线电话,山区乡安装了2部。
四、森林火灾
1987年4月15日莲花山乡白凤山村,因村民乔刚民焚烧责任田青秸跑火,引起一起森林火灾。林地过火面积2812亩,其中3年生人工林750亩,天然次生林120亩。扑火出动367人次,大小车辆110台次,林木直接损失4.65万元,扑火费用2426元。
1989年4月16日13时,三九六林场待业青年赵金海在林场北草塘割柳条吸烟引起火灾。林地过火面积3300亩,其中天然次生林300亩。投入扑火人员350人次,灭火机30台,汽车21台次,拖拉机11台次,飞机2架次。林木损失260立方米,扑火费用12160元。
1993年5月15日,引龙河农场28队魏延元、吴建新窝棚跑火引起一起火灾。引龙河林场施业区过火面积34500亩,其中林地120亩。
1996年4月21日,在沈阳军区龙镇农场施业区内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2325亩,其中人工林459亩,天然次生林750亩。火灾波及固东河林场区,烧毁输电线路100米,配电设备1处,烧毁林场职工木耳段31000段、个体户加工的镰刀把32000根,木材107立方米。直接损失折合人民币9.6万元,扑火费用3万元。
1998年4月28日,当兴安七队东北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5162亩,其中天然次生林195亩,出动扑火人员105人次,出动车辆15台次,扑火费用1.73万元。
2000年5月7日,朝阳乡奋斗村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25680亩,其中天然次生林5496亩。扑救3天3夜才将火扑灭,出动人员630人次,车辆65台次。
1986~2000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53起,林地过火面积47423.8亩,人工林2514亩。扑火出动人力14440人次,汽车554台次,拖拉机181台次,扑火直接损失185.14万元。
五大连池森林火灾统计表
表10—20
五大连池山火起火原因统计表
表10—21
表10—21(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