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利建设

第一节 水利建设


  一、改水引水上程
  1991年讷谟尔乡引改水工程动工,到1992年10月26日竣工通水。工程总投资205万元,日供水能力505吨。建90平方米的泵房1处,100吨蓄水池2个,30吨蓄水池1个,塑料供水管道总长66845米。共投入土方10万立方米,石方100立方米,水泥312立方米。建检修井18个、水源大口井1眼。引改水成功后,有8个村、5362口人、4570头(匹)大牲畜受益。
  1996年以后,市政府所在地青山镇的饮用自来水水质差、水源匮乏、水量供不应求。市委、市政府从解决人民群众热切企盼的难点问题出发,筹资兴建了“引双入青”供水这一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引双入青”供水工程,就是北引双泉乡双龙泉东泉群矿泉水南入青山镇。双龙泉矿泉群系五大连池矿泉中偏硅酸水系,天然形成的裸露泉眼昼夜自涌量达3万吨。经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水资源评价:“引双入青工程所确定的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的要求,可以作为优选的城镇供水水源。”供水扩建水源工程设计基准年为1997年,设计水平年近期为2007年,远期为2017年,充足的水源完全可以满足远期供水的需要。“引双入青”工程分为水源工程(包括截水墙、蓄水池、综合楼、泵房、锅炉房等)、输水管道工程(总长度9400延长米,检查井18座)、青山镇内输水管网改造工程(总长8482延长米,检查井147座),总土方量17960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于1999年9月24日破土动工,工程建设者们冒着隆冬的严寒,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到2000年9月26日竣工,使4万多城区居民饮用上了清澈、甘甜的矿泉水。这是五大连池市亘古未有的创举,使五大连池市成为继法国维希城之后的世界第二个矿泉水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城市。
  1986~2000年,市内共打水井54眼,其中:饮水井34眼、改水井20眼。有56191口人受益,5700头大牲畜饮用水得以解决。铺设自来水管道842865延长米。完成土石方126429立方米,工程总投资944万元,新增日供水能力9.12万吨。
  二、蓄水工程
  五大连池市现有大、小水库7座、塘坝8座,其中山口水库(山口水利枢纽工程)为国家大Ⅱ型工程,是五大连池市水利工程建设的典型工程。
  (一)山口水利枢纽工程
  山口水库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东南部、嫩江一级支流讷谟尔河上游,地理座标为东经126°45′30″~127°15′40″,北纬48°20′20″~48°37′50″之间。坝址位于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接壤的山口处,故取名山口水库。这座大型水库是集发电、供水、灌溉、防洪、养鱼、旅游等为一体的国家大Ⅱ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374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6立方米/s。正常蓄水位313.0米,库容9.95亿立方米。坝高35.7米,坝长763.8米,坝型为沥青砼心墙堆石坝。水电装机2.6万千瓦,调概投资2.6122亿元,实际投资3.4亿元。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都县委、县政府就有兴建山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因当时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未能付诸实施。1988年,德都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困窘的境况下,自筹资金进行了前期工作,组建了山口水利枢纽筹建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1991年,委托黑龙江省水利设计院提出了《讷谟尔河流域选点规划报告》,通过省水利厅黑水政字(1991)48号文件批准。1992年,委托省水利设计院编制了《山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省计委受国家计委委托以黑计农字(1992)1284号文件正式批准立项,并将该项目列入黑龙江省“八五”重点工程计划。1992年4月,东北水利勘测设计院受德都县政府委托,依据《流域规划》“项目建议书”及有关审批文件,开展了勘测工作,编制成项目可行性报告。黑龙江省计委以黑计字(1993)282号文件批准了可行性报告,于1994年4月委托东北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初步设计》,并获省计委批准。
  长春松辽委员会总承包山口水利枢纽工程。1995年5月18日~1995年8月20日完成了临建工程,同年8月3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9月28日大坝合拢,1999年4月6日下闸蓄水,同年11月通过了省水利厅和省水力工业局的主体土建、水电机组安装质量验收,同年12月21日实现了两台机组并网发电。到2000年10月山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挡水工程、泄水工程、引水工程、发电厂房”等工程全面竣工。四大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76394立方米,土石方填筑1126447立方米,砼浇筑80146立方米,砌石5339立方米,沥青砼4903立方米,围幕灌浆9371立方米,金属结构制做安装600吨。在工程建设中严格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集体验收等制度,既保证了工期,又保证了质量。
  山口电站厂房为引水地面式厂房,位于大坝支岸下游山坡下,距坝头约100米,厂房纵轴方位NK20°30′。厂内2台单机容量为1.3万千瓦,并安装了自动化保护系统。厂房为Ir级建筑物,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电站利用厂房与后山坡之间回填后形成29195平方米高平台,布置受压器2台,型号为SF—1600/110。开关设备布置在副厂房顶板上。
  山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6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4400万度。可改善地区电力结构,缓解北安地区间电量紧张的矛盾,年平均售电的收入可达1900万元。
  一期工程开发期间,成立了山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发总公司。1997年,经黑河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山口水利枢纽管理处,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总工办、质检站、工程科、机电科等部门。二期开发和运行管理期间,总公司和管理处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下设办公室、财务科、工程管理科、电厂、资源物业科、渔业公司、旅游公司。
  (二)山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防洪效益
  讷谟尔河上游原来没有水源控制工程,下游73万亩农田和4.2万口人受洪水威胁。山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使下游农田和人口免除洪涝灾害,年平均减少损失2300万元。同时,该工程还可对嫩江、松花江汛期防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山口水库有2.03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可使200年一遇洪水减少21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2.灌溉效益
  山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沿岸10个灌区可新增水稻播种面积60万亩,并能新开垦大面积河滩地,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年灌溉效益至少1.2亿元。
  3.发电效益
  山口水利枢纽工程装机容量2.6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4400万度,可改善地区电力结构,缓解北安地区用电紧张的矛盾,年平均售电收入1900万元。
  4.水产养殖效益
  山口水库提供养殖水面6300公顷,具备年产量3307吨的养殖条件,养殖可创产值2315万元,年纯效益1090万元。
  5.供水效益
  山口水库水质好,水量足。多年平均流量8.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313米,坝底地面高程286米。无论坝上或坝下取水,都可以向北安市及南部市县供水。仅向北安供水每年可达3960万立方米,年纯效益792万元。
  6.旅游观光
  山口水库风景秀丽,84平方公里的水面自然形成3个湖心岛,已成为五大连池市又一新的旅游景点。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大沾河水上漂流、原始森林公园形成旅游网络,可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灌溉工程
  (一)自流灌溉工程
  五大连池市有石龙、建设、和平3处万亩以上中型灌区,均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灌区在建设中由于缺少资金,规模始终未达到设计标准,土方及配套设施建设由受益乡镇农民解决。由于建设周期较长,又缺少必要的维修养护,致使建筑物破损严重,影响其正常发挥效益。3个万亩以上灌区总设计面积5.2万亩,其中水田2.8万亩,最大实灌面积1.93万亩。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依托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创五大连池市的绿色品牌——矿泉稻。这给灌区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灌溉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3个万亩灌区实灌面积达到1.5万亩。矿泉稻生产形成了规模,积极向外拓展销售市场,以此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使灌区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1.石龙灌区
  石龙灌区地处五大连池市双泉乡及五大连池镇,灌区渠首位于五大连池市城北20公里的五大连池头池南石龙河口处。设计干渠长19.6公里,引五大连池水入内。渠水进水闸设计流量3立方米/s,并由双泉水库补给流量0.3立方米/s。设计灌溉面积2.1万亩,其中水田1万亩,旱田1.1万亩。石龙灌区始建于1958年,经过40多年的建设,开挖主干渠1条,长21公里。干渠设计自拦河坝经五大连池镇、龙泉村、宝泉村、双泉村、一心村到三合村南,后经农民群众自发修建,将主干渠向西南延伸了1.4公里。形成现有规模,完成渠首拦河坝1座,进水闸1座,进水闸以下干渠建筑物29座。其中桥16座,渡槽3座,闸1座,跌水8处,大陡坡1处,支渠16条,长17.129公里。建筑物完成分水闸16座,渡槽2座,桥5座,跌水14处,涵9处,斗渠95条,长21.51公里。支排完成10条,长8.01公里。到1999年末,石龙灌区共完成土方51.25万立方米,石方2.35万立方米,砼773立方米,国家补助投资95.6万元,地方自筹36万元。水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00亩,实灌面积3500亩。1999年末,水稻生产实灌面积只有1100亩,2000年达到1万亩。
  2.建设灌区
  建设灌区位于青山镇西北4公里,引讷谟尔河水灌溉讷谟尔河左岸土地。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其中水田1.0万亩,旱田0.5万亩,进水闸设计流量4立方米/秒。灌区始建于1956年,到2000年经过44年来的建设,完成引水总干渠2.5公里;分干渠两条18公里,支渠25条,长18.225公里;斗渠120条,长34公里。建筑物完成拦河坝1处,进水闸1座,干排交叉涵2处,桥3座。分干渠完成进水闸2座,桥13座,跌水3处,干排交叉7处。支渠完成分水闸25座,桥2座,渡槽1座,完成干排8.5公里。完成建筑物桥2座,排灌交叉一处;支排13条,长12公里;交叉涵2处,使水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800亩。到2000年实灌水田面积达到3500亩。灌区完成土方74.98万立方米,石方2.26万立方米,砼1400立方米,完成投资25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1.5万元)。
  3.和平灌区
  和平灌区位于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和太平乡。渠首在卫星运河渠首,距青山镇西22公里,由卫星运河直接供水,引用流量4立方米/s。卫星运河五大连池市部分长11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其中水田0.8万亩,灌区地面高程为233~239.4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黑土层厚30~60厘米,地下水埋藏在3米以下,土质肥沃,不漏水。和平灌区始建于1956年,到1999年,完成干渠桥3座,桥闸3座,干排交叉4处。修支渠6条,长14.425公里。支渠建分水闸8座,桥2座,涵4座,渡槽2座,跌水2处。修斗渠37条,长19.7公里,建闸7座,涵4处,渡槽1座,跌水3处。挖排水干渠3条,长8.75公里。建桥3座,涵2处,渡槽1座,支排5条3.45公里。完成土方74.84万立方米,石方1.21万立方米,砼944立方米。完成投资105.1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4万元,使水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达到设计标准。2000年,水稻生产灌溉面积6500亩。
  4.三永灌区
  从1997年开始,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为多方位发展矿泉经济,决定在原跃进灌区、永远灌区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三永灌区”,(即永远、永安、永发3个村)作为五大连池市矿泉稻生户基地。扩大灌区规模,争取国家对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根据水源工程和灌溉工程的要求,规划二条干渠。一条为跃进干渠,引水高程249.2米,引跃进水库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亩。另一条为石龙干渠,引水高程247.53米,引用五大连池水和永远水库水,灌溉面积1.7万亩,设计灌区总灌溉面积2.1万亩。总工程量砼6576.14立方米,石方5850.36立方米,土方1351642立方米,垫层950.8立方米,铺设水泥管467米,总投资2264.84万元。由哈尔滨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三永灌区”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到2000年,“三永灌区”工程项目建设书已经完成。
  (二)提水灌溉工程
  1.电力提水站
  市内的提水站是在1965年春旱时开始兴建的(又名扬水站),全市先后兴建15处电力提水站。其中万亩以上的有和乎、利民、爱民3处。千亩以上的有永安、兴隆、复兴、新兴、民兴5处。千亩以下的有龙头一站、龙头二站、五三一站、五三二站和龙泉站。设计总装机量为1803千瓦/46台,实际达到1744千瓦/22台。设计灌溉面积1.49万亩,其中水田0.05万亩。总投资5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85万元。当时为缓解旱情,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效益。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使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灌溉水成本增加,使提灌面积逐年减少,到1986年,这些电力抽水站只残留一些机坑和渠首的痕迹。1986年以后,五大连池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小型和临时抽水站被种稻农民采用。这些简易的抽水站以农村的小四轮拖拉机为动力,便于随时拆装、使用灵活。到2000年,全市共有150处临时的抽水站,实灌水稻面积达到14650亩。
  2.机电井灌溉
  五大连池市机电井灌溉工程始建于1969年,当时为了解决城关乡的蔬菜生产灌溉困难,连续两年请哈尔滨水利钻井队在城关乡德立村钻井9眼。经对比试验,井灌可使蔬菜平均增产20%~40%。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打井灌溉的积极性。各乡村都纷纷效仿,从单一蔬菜灌溉向农田灌溉发展。从1969~1999年间,全市共打井154眼,最大实灌面积达到5200亩。由于机电井多采用水泥管,经多年使用水泥穿插机电管在冻拔冻胀的破坏下而离位破碎。总水管抗压强度不够,导致部分机井报废。到2000年,全市有灌溉机电井66眼,其中菜灌井20眼。
  四、其它工程
  1.农田水利建设配套工程及“黑龙杯”竞赛
  1989年,黑龙江省水利厅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黑龙杯”竞赛活动。到2000年,五大连池市11年来在竞赛和农田水利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就。累计完成土方2146万立方米,石方37767立方米,砼方8397立方米,累计投工864万个。累计投入资金441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178万元,地方财政投入492万元,“两费一金”投入72万元,水利基金189万元,以资代劳款1420万元。修各种配套建筑物2002座,新增除涝面积23.94万亩,新增水保治理面积达25.07万亩,旱田灌溉每年可达2000亩以上,节水点灌平均每年在5万亩。修讷谟尔河堤防50.24公里,修灌溉干支渠500多条,长450公里。挖排涝沟665条,长770公里。治理水打沟60条,500亩。挖截流沟200条,长360公里。造水保林17000亩。修农田路600条,长900公里。建小灌区9处,治理小涝区5处,治理小流域9处,修小塘坝7座,维修小水库7座。打灌溉小井66眼,治理低户田面积达13万亩。依托独特的矿泉水资源,开发矿泉稻生产。到2000年,矿泉稻面积已达到15000亩。
  2.建设灌区改建
  1991年,由德都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完成拦河坝改建设计。1993年,经黑河市水利局对设计进行批复,改建工程于当年实施,历时两年,完成砼818立方米,干砌石400立方米,打围堰330立方米,投资50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灌区的运行状况。到2000年,建设灌区改建后运行状况良好,新兴、永兴、民兴三个村水稻面积发展到12000多亩。
  3.喷灌、滴灌试验
  1999年,五大连池市首次在太平乡进行50亩喷灌试验,喜获成功,在全市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2000年,又有6处滴灌示范区在新发、建设、龙镇等乡镇建成,并于当年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