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土保持
第三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
五大连池市属丘陵半山区,全市80%的耕地分布在岗顶和坡面上。土壤侵蚀形成以水蚀、风蚀为主,沟蚀次之。有大面积土地受水蚀、风蚀的双重危害。
2000年,五大连池市有水土流失面积738124h平方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其中耕地流失面积372993h平方米,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50.5%,占耕地总面积的47.8%。在水土流失面积中,强度侵蚀面积126592h平方米,中度侵蚀面积167747h平方米,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172%、227%。各地类年土壤侵蚀模数为耕地3750T/k平方米,荒地2200T/k平方米,沟壑5000T/k平方米,全市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002/k平方米。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部波状平原漫岗区和西南部丘陵漫岗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03%和459%,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00T/k平方米和2400T/k平方米。由于各林场有较高的森林覆被率,水土流失较轻。
五大连池市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也有部分风蚀、水蚀并存。水蚀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90.2%,风水蚀并存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98%。在水蚀面积中主要以雨蚀为主,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大到暴雨。日最大降水量可达846mm,极易形成地表径流,特别是丘陵漫岗区更为严重,有的地方出现沟蚀现象。全市共有大小侵蚀沟575条,总长度230km。沟壑面积1839k平方米,沟壑密度为0.66km/k平方米,其中发展沟161条,半稳定沟184条,稳定沟230条,分别占沟蚀面积的28%、32%和40%。风水蚀并存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丘陵漫岗区,此区地处大小兴安岭风口,而南部又邻松嫩平原的边缘,所以多偏西或西南大风,这样就造成了土壤风蚀、水蚀并存的现象。
二、水土流失治理
1986年,德都县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1996年后,五大连池市编制了《五大连池市水土保持工作规划》、《五大连池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展了12处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到2000年末,全市共完成综合治理小流域8个,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533h平方米,其中修水平梯田70h平方米,改垄3653h平方米,挖截流沟11.6万延长米,挖雨侵蚀沟151条。
经过10几年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不同地点的减蚀水土流失情况有所减轻,平均保水率为174.61%,保土率为86.5%,均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标准。与综合治理以前相比,治理区年径流模数由1059.3立方米/k平方米降至278.04立方米/k平方米,年土壤侵蚀模数由30.26T/k平方米降至4.11T/k平方米,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