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牧饲养

第一节 畜牧饲养


  一、畜禽种类数量
  (一)种类
  家畜有牛、马、驴、骡、羊、猪、狗、兔、猫。家禽有鸡、鸭、鹅、鸽。野生动物驯养有鹿、狐、貉子、紫貂。
  (二)数量
  1986年全县有大牲畜25777头(匹),其中黄牛15090头,奶牛1819头,马8681匹,驴114头,骡73头。生猪存栏37343头,山羊1790只,绵羊9970只。1993年畜牧生产上升,出栏率下降。年末大牲畜存栏21991头,为上年的104%,其中黄牛12664头,比上年增长9.3%;奶牛2664头,比上年减少452头,下降了14.7%。羊存栏20512只,比上年增长24.5%;生猪存栏55327头,比上年增长10.8%。1995年畜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年末大牲畜存栏30374头,比上年增长23.1%。其中黄牛存栏19184头,比上年增长31%;奶牛存栏2218头,比上年增长29.7%。生猪存栏75684头,比上年增长22.5%;羊存栏30004只,比上年增长24.6%;肥猪出栏53382头,比上年增长26.8%。肉类产量5624吨,比上年增长15.3%;禽蛋产量2306吨,比上年增长2.2%;牛奶产量3675吨,比上年下降30%。
  2000年,市畜牧部门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实施以“两牛一鹅”为重点,稳定生猪,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畜牧生产总体思路,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年黄牛存栏19855头,比上年增长8.3%;奶牛存栏2177头,比上年增长41%;生猪存栏65065头,比上年增长1.9%;羊存栏46497只,比上年增长21.9%,是1986年的4.3倍多;家禽存栏50.06万只,比上年增长30.2%,是1986年的2倍多。

  五大连池市牧业生产情况
  表10—23



  五大连池市牧业生产情况
  表10—24



  五大连池市牧业生产情况
  表10—25



  表10—25(续1)



  二、饲养管理
  1986年,继续推行包养到户的畜牧生产责任制,以家庭个体饲养为主要经营形式,涌现出一批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畜牧工作由过去单纯解决物资和资金的做法向科学技术服务到户、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转化。1987年,为解决牲畜冬春季节缺乏青绿饲料问题,县里推广种植高产青贮植物13500亩,户饲料9450万斤。养羊生产上,为减少绵羊剪毛时羊毛的损失和降低劳动强度,进行了药物脱毛试验,共脱毛2000斤。县畜牧局自办种鸡孵化厂,出售鸡雏20批26000只,同时从绥化引进“579”和“星布罗”种鸡15000只,为全县养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发乡万发村养鹅专业户李广新家进行了“活鹅拔毛试验”,共拔毛59斤,收入1060元。全年共涌现出养殖大户416户,其中养牛大户199户,养禽大户53户,养羊大户5户。1989年,全县绵羊药物脱毛115只,活鹅拔毛227只,建塑料棚暖猪舍43个,当年羔羊育肥2040只,笼养鸡1180只,推广滨白鸡52657只,放养细绿萍30平方米。在生猪饲养上推广直线育肥技术,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直线育肥技术为:“优良种、暖猪舍、配合料、生干拌、防好疫、半年栏。”优良品种是选择长白、约克的二元或三元杂交仔猪育肥;暖猪圈是生猪必须圈养,要建标准保温猪舍,保持冬暖夏凉;配合料是按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要,将精粗饲料合理搭配,再加入骨粉、贝粉、食盐、添加剂,按1:1比例加水或投以干料;生干拌是将配合料生饲干喂,不必烀煮,饲料与添加剂搅拌均匀防止发霉变质;防好疫是仔猪人栏后要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疫苗注射,同时做好猪疥癣、缺硒症等常见病的防治;半年栏是生猪喂养5~6个月,体重达到115~125公斤即可出栏。当年直线育肥生猪3337头,存栏32614头,使一度滑坡的养猪业得到了恢复。
  1990年,德都县制定了3年科技兴牧实施方案,全县普遍开展了“兴牧杯”、“兴草杯”竞赛活动。根据省科技兴牧的要求,县内抓了五项科技兴牧综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重点是推广以生猪直线育肥技术为主,推动提高奶牛单产、肉牛育肥、蛋鸡增产、绵羊肉毛增产的综合技术,走节粮高效型畜牧业发展的路子。奶牛饲养管理上推广群体高技术,选用黑白花奶牛以冻精配种为主,喂配合饲料。每头奶牛1亩青贮玉米、4000公斤优质牧草、1300~1500公斤混合料,使饲料青、粗、精合理搭配,提高了营养价值,增强了适口性,降低了成本。每头奶牛有4平方米圈舍,隔热保温、换气方便,采光充足、排水防潮,对圈舍勤起勤垫勤打扫、定期消毒。奶牛饲养以舍饲为主,结合放牧。工作程序是:饲喂、挤奶、刷试、运动、放牧、休息,做到3次上槽、3次挤奶、4次饮水。饲喂方法是:先粗后精,中间喂青贮,定时、定量、定次序,少给勤添,冬季饮温水。挤奶时先用45~50℃热水擦洗乳房,然后按摩。定期进行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检疫。蛋鸡采用优良海赛克斯、伊莎、罗曼、海兰等品种进行笼养,根据鸡的周龄、生长发育、户蛋量、采食量等,给予合理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全价饲料。饲养采取自由采食、分阶段采食等方式。建立了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杜绝了大型传染病的发生。在绵羊生产上,选择优质细毛羊、东北细毛羊、美利奴羊、东北半细毛羊等,通过整群和杂交改良,提高了羊群的肉毛品质。对妊娠母羊每天要注意蛋白质、钙、磷的供给,放牧时要稳走、慢赶、不追、不打、不惊吓、不走滑路,进出羊圈不拥挤。哺乳期羔羊出生后能及时吃到初乳,10日龄后训练其吃草吃料,做到早开饲早断乳。育成期放牧做到三勤(手勤、嘴勤、腿勤)、四稳(出发稳、放牧稳、收牧稳、饮水稳)、五看(看草、看水、看地形、看天气、看羊)。春季放牧防止羊跑青,夏季放牧防止曝晒,秋季放牧抓秋膘,冬季放牧防止受冻伤亡。在枯草期和寒冬季节要给羊群补料,精料以玉米、麦麸、豆饼为主,另外添加一定数量的矿物质和食盐。每年2次驱虫和1次药浴,保持羊舍清洁卫生,搞好羊肝片吸虫、羊疥癣等病的防治。1991年是科技兴牧第二年,县政府下发了《德都县关于发展畜牧业的暂行规定》、《德都县关于发展奶牛生产的优惠政策》等文件。政府重视和科学的饲养方式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奶牛饲养尤为明显,当年奶牛存栏达3937头,奶牛专业村兴隆乡红升村饲养奶牛1058头,产均2.02头。1993年后奶牛业开始退步,主要原因是乳品厂不能及时兑现养殖户奶资,饲料价格上涨,各收奶点普遍存在克扣奶户现象,质量监督部门收取40元费用等,这些因素都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使奶牛业渐入低谷。
  1994年,德都县被列为国家瘦肉型猪直线育肥基地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4411工程”,即在4个乡(太平、建设、双泉、城关)、4个村(长庚村、新兴村、双泉村、龙头村)落实100个示范户,饲养1000头猪。在县乡两级政府、畜牧部门及有关单位努力下,帮助农户共建猪舍97栋,面积8100平方米,入栏仔猪1021头。经过4~5个月的饲养全部出栏,纯收入50万元,创产值102万元。1995年县内又搞了生猪“百、千、万工程”,畜牧部门抽调12名技术骨干包乡蹲点,帮助养殖户规划、设计猪舍,联系猪源和饲料,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为养猪户提供系列化全程服务。在猪舍建设上实施了统一模式,即“坐北朝南盖正房,四六见方三七墙,前坡短(1.2米),后坡长(2.3米),大山开门侧走廊,后墙高达一米六,前墙最多16行,32行红砖列房脊,舍门设在前脊旁,水泥地面木板炕,冷天薄膜罩,热天上沙窗,睡喂便三分开,卫生积肥科学养。”当年为解决饲料问题,全县共落实玉米种植面积68000亩。全年用于养猪资金共800万元,其中农贷193万元,财政周转金30万元。1997年,五大连池市畜牧业按着“反弹琵琶”的思路,走“抓市场、上加工、带产业、促养殖”的路子,将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协会组织作为龙头,促进畜牧经济的发展。通过引联租赁经营,市乳品厂重新启动,太平羽绒分离厂挂靠呼兰羽绒制品厂建成投产,牵动了全市奶牛和大鹅的发展;狸獭养殖中心和城东养狐协会的成立,带动了全市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利用世界银行两批374.08万元贷款,促进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1999年,全市畜牧业确定“两牛一鹅”为重点,以团结乡、新发乡为重点发展肉牛生产,以兴隆乡、太平乡、新发乡为重点发展大鹅,以城关乡龙丰村、兴隆乡红升村为重点发展奶牛。全年大鹅饲养量达到24.19万只,奶牛存栏2000头。
  2000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乡、村、小区、大场、大户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兴隆、太平、新发3个乡为养鹅专业乡,龙镇为蛋肉鸡综合养殖乡,莲花、朝阳、兴安3个山区乡为牛羊养殖乡。全市有23个养殖专业村,6个养殖小区,2605个养殖专业户。有养殖大户443户,其中和平镇的王福德养鹅、鸭共1500只,新发乡杨福学养鹅1000只、杨福才养牛近百头,龙镇姬长荣养獭兔600只,四平乡姜树学养鸡1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