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五大连池市在畜禽防治工作上,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全市的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1987年,注射猪瘟疫苗67047头(次),猪丹毒疫苗75823头(次),鸡Ⅰ系疫苗177433只,鸡Ⅳ系疫苗153770只(次),禽霍乱345714只(次),马传贫疫苗6064匹。全年注射密度都保持在90%以上,猪的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鸡的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大牲畜和羊的死亡率不超过2%。1989年,在德都全县11个乡镇推广了猪的新的免疫程序,注射猪瘟疫苗31470头(次),注射密度为84%;注射猪丹毒疫苗52539头(次),是饲养量的109%;注射鸡Ⅰ系疫苗445850只(次),是饲养量的144%;雏鸡Ⅳ系疫苗滴鼻355446只(次),是雏鸡饲养量的182%;注射鸡霍乱疫苗265176头只,是饲养量的86%;注射马传贫疫苗5897匹(次),占马存栏的84.9%,此后,马传贫在县境内再没有发生。奶牛布氏杆菌病检疫2390头,占奶牛存栏的72.4%,阳性牛8头,占受检数的0.3%。共在7个乡的14个村进行了马鼻疽检疫,受检马416匹,其中阳性马11匹,阳性率2.6%。羊药浴14391只,占羊总数的99%;应用硝氯氛给羊进行肝片吸虫驱虫12470只,占羊总数的78%。1990年,德都县根据省、黑河地区防疫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畜禽防疫工作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解决防疫费收缴难的问题,实行统一收缴,解决了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免疫密度。二是将各乡镇防疫工作列入村干部工资考核项目之一,层层签定责任状,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各村防疫员的工资也采取了按工作优劣来评定,增强了防疫员的积极性。三是组建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和村畜牧兽医服务室,至1993年已办乡镇牧兽医综合服务站11个,建村服务室80个。初步形成了以县畜牧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综合站为纽带,以村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集防疫治疗、繁育、草原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对全县畜禽的防疫灭病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7年7月3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将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和强制免疫。市畜牧局通过召开会议、电视讲话、印发传单等形式,认真宣传落实《动物防疫法》,并加强了防疫工作的检查力度。1999年春季,由监督所和防疫站组成联合检查组,用了7天时间对全市11个乡的春季防疫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每到一个乡随意抽查2个村,绝大部分乡猪瘟、猪丹毒、口蹄疫疫苗的注射密度均在90%以上。只有极少数村屯没有达到防疫要求,之后进行了补注。同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防疫费收缴进行了改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前按承包地亩数收取防疫的方法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市畜牧局发文,要求各乡镇按照谁受益谁花钱的原则直接向养殖户收取防疫费,这一做法保证了防疫密度和效果,防疫费收缴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000年,全市免疫注射猪瘟疫苗69978头(次),注射猪丹毒疫苗69410头(次),仔猪副伤寒疫苗63339头(次),猪肺疫疫苗67481头(次),禽霍乱疫苗46万只,鸡新城疫Ⅰ系苗40万只,Ⅱ系苗30万只,免疫率分别为92.6%、95.3%、87%、92.7%、87%、93.6%、96.4%。
  一、传染病
  (一)猪瘟
  猪瘟又称猪霍乱,俗称烂肠病。该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在本市境内流行较广,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秋季多发,死亡率达70~80%,对生猪生产危害较大。
  畜牧防疫部门在猪瘟防治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每年春季对生猪注射猪瘟疫苗,坚持常年打针。1987年共注射猪瘟疫苗67047头(次),保持注射密度在90%以上。1989年4月,建设乡富民村王才屯发生猪瘟,死亡17头,在存栏的97头猪中还有16头正在发病。畜牧局防疫站人员同村防疫员对疫情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发生猪瘟的原因是去年秋防后购人的仔猪没有进行补针,其中有4家养猪户从未进行预防注射,造成5头猪死亡;另一个原因是春防时新生的仔猪已到防疫注射日龄,未能进行注射,这两个原因造成了猪瘟在该屯流行。畜牧部门组织人员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将王才屯划为疫区,实行了封锁;对病猪和健康猪进行了分圈隔离、分槽饲养,用草木灰和苛性钠对圈舍进行了消毒;病死猪全部深埋;对未染疫的猪进行了免疫接种。通过以上措施控制了疫情的扩展。同年全县有11个乡镇推广了生猪新的免疫程序,对31470头猪进行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预防注射,占饲养量的84%。用这种新的免疫程序,不但省苗省工,而且有效地保证了生猪对猪瘟的免疫力。采用这项新技术节省工时费25200元,疫苗药械费6000元。1990年,全县进行了猪瘟首免工作大会战。在3月份用10天时间首免注射37889头,4、5、6月份进行补注,共注射50945头,占饲养量的94.6%,超过了黑龙江省确定的90%的达标指标。在这项工作中,畜牧局有12名干部下基层指导工作,各乡镇综合服务站的人员采取分片包村的办法服务到户,全县共有456人参加了猪瘟首免大会战。1991年,根据上级动物保健杯竞赛的要求,经过县、乡、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春防注射猪瘟疫苗48888头,占应注射总头数的98%,4、5月份补注13533头,共预防注射63421头(次),占生猪饲养量的106.2%。1992年按着新的免疫程序,3月份首先注射猪瘟疫苗23428头,占30日龄以下仔猪总数的96.7%;终免注射47075头,占成猪总数的96.7%。
  1998年猪瘟免疫接种125029头,免疫率为95.8%。1999年猪瘟免疫接种93405头,免疫率为95%。2000年猪瘟免疫接种69978头,免疫率为96.2%。由于每年对生猪猪瘟疫苗注射及时,注射密度较高,因此猪瘟在全市范围内没有大面积暴发过。
  (二)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烈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该病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虽不高,但经济损失大,是世界各地广泛重视的传染病之一,属于国家农业部规定的一类疫病中第一号传染病。
  该病特征是在口粘膜、蹄部和乳房部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日光、高温均敏感,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均能将其杀死。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在冬季冰冻条件下,含病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因此,该病虽然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季和初春寒冷季节更为多见。
  1992年,受全省疫情影响,德都县于3月20日发生了生猪口蹄疫(5号病)。疫情发生后,县防治5号病指挥部下发了《关于防治5号病的通知》,并立即组织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疫员开展了疫情普查,对疫区及周边受威胁村屯固定专人巡回检查,发现疫情在12小时内逐级上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生猪5号病预防注射,对疫区清圈消毒、垫草堆积发酵、禁止生猪散放。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及时扑灭了疫情。1994年4月18日,全县有5个乡(镇)8个村的41家养猪户发生5号病,发病猪61头,同群猪10头。县政府对疫情非常重视,先后召开两次电话会议,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款10000元,用于购买消毒药品。防疫人员将病猪和同群猪全部扑杀,对圈舍进行了彻底消毒,有效地控制了5号病的发展蔓延。1998年,由于部分农户防疫意识差,拒绝防疫员的防疫,影响了防疫密度,致使太平、讷谟尔、龙镇等11个乡镇20个村发生了5号病,发病猪321头,死亡26头,扑杀3头。市政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下发了封锁令,划分了疫区疫点,严禁疫区内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入,加强了运输检疫、屠宰检疫的力度。同时全市进行了5号病疫苗的注射工作,共注射84832头,防疫密度为80%。
  1999年春,林口县、牡丹江市郊等地发生了牛羊口蹄疫,省里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搞好防疫工作。五大连池市立即对牛羊进行了口蹄疫疫苗注射,并对发生疫情的近邻北安市加强了防范措施。由于预防及时牛一直没有发生口蹄疫,但生猪口蹄疫又死灰复燃,团结、和平、建设3个乡的5个村发生了生猪5号病,发病数326头,自然死亡50头。畜牧部门采取了隔离、封锁、销毁、消毒、免疫接种等措施,控制了疫情蔓延,将农民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普通病
  (一)奶牛乳房炎
  乳房炎是奶牛生产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奶牛乳房炎不能轻易消除,而且还有传染其它奶牛的可能性。因乳房发炎,乳汁质量下降,除经济损失外,还危害人体健康。奶牛患乳房炎后,有临床表现的占成年母牛的20%,无临床表现的隐性患畜约占户奶牛的50%,发病率较高。1992年,兽医人员对兴隆、新发两个乡4个村的108头奶牛用凝乳法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感染情况的调查,检出阳性牛82头,感染率达78%;共检查乳区432个,检出阳性乳区192个,占被检乳区的44%。
  (二)仔猪白肌病
  该病也称猪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亦称肌变性。是因饲料中硒的含量过低和维生素E含量不足而引起仔猪运动障碍、后肢麻痹,同时伴有急性心脏衰弱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白肌病多发生于2~3月龄仔猪,据调查结果看,仔猪15日龄发病率为16%,15~45日龄为75%,45~60日龄为7%,60日龄以上为2%。
  五大连池市土壤呈酸性,可阻碍硒的利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含硒量,故为缺硒地区。对缺硒畜群可采取预防性措施。多年来,畜牧工作人员一直对妊娠母猪和仔猪进行补硒,妊娠母猪户前15~25天及仔猪生后第二天起每30天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1次。每次母猪3~5毫升,仔猪1毫升。也可在母猪户前10~15天喂给适量的硒和维生素E制剂;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对已发病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液1~3毫升;也可用0.1%亚硒酸钠注射液肌注,每次2~4毫升,隔20日再注射一次。猪对硒的需求量不能低于日粮的0.1PPM;允许量为0.25PPM;不得超过5PPM,否则引起中毒。
  (三)猪水肿病
  又称断奶仔猪急性大肠杆菌肠毒血症,是由某些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毒血症,常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该病夏季多发,1998~2000年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猪水肿病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病,眼脸头部水肿,运动失调,惊厥麻痹,叫声嘶哑,病变主要出现在胃壁和肠系膜。1999年7月永丰劳改农场二监区购入仔猪180头,实施集约化饲养,因饲料单一,管理较差,引起猪水肿病,发病率占购人猪的46%,死亡率占发病猪的75%。
  猪水肿病防治措施主要有:1.对尚未发病的可疑感染猪,立即在饲料中加入预防药物,每公斤饲料加药量为:SMZ2克、地塞米松0.2克、TMP0.2克、碳酸氢钠2克、654~20.1克,首次剂量加倍,连用5~7天。2.对症状轻微的病猪采取抑菌、解毒及利尿的综合疗法。市场上的“水肿消”有较好疗效,大部分症状较轻的病猪用药2~3天即可明显好转。
  (四)奶牛产后瘫痪病。
  也称乳热病,是农村常见的奶牛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其临床症状是体温下降,四肢瘫痪卧地不起,知觉丧失,伴有咽、舌及肠道麻痹。奶牛产后瘫痪常发生在4~5胎次以上的高产奶牛,产后24小时内发病的最多,发病快且重,不及时抢救常引起死亡,发病率占饲养量的20%左右。
  该病病因为:一是分娩后大量泌乳,钙从乳中大量排出,血钙含量急剧下降。二是分娩前腹压大,乳房肿胀,影响静脉血回流。三是妊娠期间饲料中维生素和钙的含量不足,分娩后母牛胃肠道消化机能减弱,使钙的吸收率降低。发生奶牛产后瘫痪后,用钙制剂治疗2~3天即可痊愈。分娩后不急于挤奶,及时补钙,可有效防止奶牛产后瘫痪病的发生。
  三、寄生虫病
  (一)牛羊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市内牛羊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它们寄生于黄牛、奶牛、绵羊、山羊、鹿和其他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见于猪、马、家兔及其他野生动物,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该病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及胆管炎,并伴有全身陸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特别对幼羊危害较大,流行期可造成大批死亡。牛患肝片吸虫病后,役用能力下降,乳牛户奶量减少,严重病例肝脏废弃,该病流行给畜牧业带来的损失很大。1992年兴隆乡复兴村发生肝片吸虫病,在养羊产中感染率为47%,5月份随羊群检查粪中虫卵,感染率达56%。防治本病的方法是:1.用硝氯酚、肝蛭净、硫双氯酚等药品进行治疗和预防性驱虫,每年3~4月和10~11月进行两次驱虫。2.防止牛羊在放牧期间感染,7、8、9月重感染期,可将牛羊在山岗和收割后的麦茬地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3.消灭中间宿主——小土窝螺。
  (二)猪囊尾蚴病
  属人畜共患互染寄生虫病,危害十分严重。病猪屠宰后其肉和内脏无利用价值,经济损失很大。人感染有钩绦虫后,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猪有钩绦虫的幼虫和成虫均为病原体,幼虫——猪囊尾虫幼,寄生在猪的横纹肌里,以咬肌、舌肌、膈肌、肋间机、臀肌寄生较多,脑、眼和其它脏器也常有寄生。成熟的猪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粒大小,很像石榴样,呈白色或类白色半透明包囊。成虫——猪囊尾蚴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称有钩绦虫。虫体扁平呈带状,由近4个节片组成。成虫体长2~5米。每个节片中含有一组雌雄各一的生殖器官,节片成熟后逐个或成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可从节片的正纵线破裂逸出,污染环境,被猪食后感染发病。
  德都县时期,猪囊虫病曾一度危害比较严重。1986~1990年统计调查,全县猪囊虫病污染率达10%以上,每年检出猪600头左右,销毁囊虫猪肉4.5万公斤,经济损失40余万元。同时,全县约有2‰的人患有绦虫或囊虫病,造成数百人长期遭受绦虫或囊虫病的折磨,一些人丧失了劳动能力。90年代后,党和政府狠抓驱绦灭囊工作,使猪囊虫病感染率逐年降低。广大干部和群众坚决贯彻上级“预防为主”的方针,齐抓共管,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根除疫源,取得较好效果。1992年全县屠宰生猪5571头,检出囊尾蚴病猪355头,感染率为6.01%;1998年全市屠宰生猪12163头,猪囊虫检出率仅为1.58%,比1990年下降了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