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经济体制

第十一编 工业乡镇企业

第一章 工业

第一节 经济体制


  一、国营工业
  1986年,德都县有国营工业17家,工业总产值1545万元。1988年,县国营工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行职工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取得较好效果,当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65万元。1993年,德都县委县政府为加大改革力度,取消了对企业亏损补贴,迫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1995年,机床厂实行一企多制的租赁经营,全年生产钢窗2500平方米,开发新型煤炉20台。新兴鞋厂实行股份制经营,共生产橡胶鞋10900双。砖厂也转换了经营机制,实行股份合作制。1997年,五大连池市狠抓国营工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停产企业进行清户核资、资产评估,纳入招商引资,进行企业重组;对半停产和负债较大、效益较差的企业重新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同年,木器厂、水泥厂和砂石公司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全市共有国营工业21家,工业总产值2705万元。2000年,全市共有国有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8335.2万元,其中亏损企业4家。
  二、集体企业
  1986年,德都县共有集体工业企业70个(包括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715万元。1990年,有集体工业企业70个(包括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有职工349人,总产值达2055万元。1993年起,旧的企业经营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工业生产速度缓慢,经济效益急速下滑。1997年,总产值仅有625万元。1998年,市集体企业全部解体。
  三、股份制企业
  1986年,全县股份制企业共25个(包括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67人。1990年,股份合作制企业达71个(包括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57人。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效益较高。县政府极力推行股份制,1995年,县砖厂和新兴鞋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县木器厂、水泥厂、砂石公司实行股份制企业。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中实行股份制的达68个。
  四、中外合资企业
  1990年,德都县开始出现中外合资企业。1992年,龙美人造炭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龙镇与美洲共和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创办的合资企业。1993年,龙华草业有限公司实现总产值250万元,收入30万元,利润9.5万元,上缴税金2.7万元。1995年,全市共有中外合资企业6个,工业总产值243.3万元(按90年不变价格计算)。
  1997年初,共有中外合资企业9家,其中:停业企业3家(即:龙美人造炭有限公司、龙美人木业有限公司和融山实业有限公司),破户企业1家(即:龙华草业制品有限公司),转让股权的企业1家(即:五大连池市五环矿泉水有限公司)。9个中外合资企业共注册资本金685.4万美元,合同总额788.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5.3万美元,占合同总额的64.1%。到1997年末,能正常运营的企业共4家。即:黑龙江省东帝矿泉水饮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祥山地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黑河康安木制品有限公司和五大连池市澳西亚矿泉水饮料有限公司。1998年,中外合资企业仅剩1家。
  五、个体企业
  1986年,德都县有个体工业363户,从业人员485人,产值115万元,上交税金4万元,自有资金69万元。1990年,有个体企业120户,从业人员450人,工业总产值160万元,上交税金6万元,自有资金200万元。1993年,旧的经营机制使全县工业经济下滑,个体企业发展受到影响。1997年,有个体工业111户,从业人员430人,工业总产值3670万元(按当年价),上交税金63万元,自有资金130万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个体经济又重新得到发展,2000年末,个体企业达到2543个(包括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704人。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表11—1



  表11—1(续1)



  五大连池市1986~1997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
  表11—2



  五大连池市1986~1997年集体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表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