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镇企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86年,德都县乡镇企业共2589个,从业人员6488人。其中:乡办企业59个,从业人员1138人;村办企业35个,从业人员467人;局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462人;联户企业19个,从业人员85人;个体企业2472个,从业人员4336个;乡镇企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988年,乡镇企业实行“包死基数”,即厂长负责、风险型承包目标管理等几种承包形式。乡镇企业总产值2840万元,总收入2210万元,纯利润240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1990年中央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2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办法》,推动了乡镇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同年,乡镇企业3593个,从业人员10190人。其中:乡办109个,从业人员2015人;村办77个,从业人员1001人;局办4个,从业人员176人;个体3407个,从业人员7174人。
1996年,各乡(镇)干部群众普遍意识到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因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城关乡筷子厂通过技术改造,增加设备6台,生产卫生筷8000箱。城关乡德力开发小区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粮油、木材、酿酒、蔬菜脱水等企业。合心村砖厂通过出租方式启动生产,引进资金20万元。1997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机制,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全市乡镇企业有步骤地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企业进行改组、兼并、破产,使重新组建的企业无论在经营机制上,还是资金投放上都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全市共增加乡办工业企业18家。减少乡办工业企业14家。乡镇企业总计360个,其中:乡办177个、村办118个、个体65个。从业人员4636人,其中:乡办1834人、村办2284人、个体518人。企业总产值2698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952万元。总收入13400万元。1998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1998]34号文件,对乡镇企业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政策依据。全市共有115家集体企业通过租、卖、包、股等形式完成机制转换。同年7月,市委有关领导组织乡镇企业负责人到吉林、辽宁、山东等地考察项目、学习经验。各地乡镇企业结合本地实际,招商引资。同年市乡企局转发了中央中发[1997]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黑龙江省政府黑政发[1997]76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与提高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切实减轻了乡镇企业负担。市乡企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培育农村个体粮油加工、农机具修理制造、建筑建材、商品流通企业,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技术信息、科研项目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服务。全年共发展私有企业75户。1999年,乡镇企业发展项目100个,其中:新建项目32个、技改扶持启动老企业30个、发展15个专业村、组建15支建筑队、成立8个经销公司、发展私营企业100个、个体企业1800个。
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共2743个,其中乡办96个、私营104个、个体2543个。从业人员14640人,其中乡办1644人、私营1292人、个体11704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359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640万元,总收入22260万元。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状况表
表11—7
单位:个、人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乡镇企业产值状况表
表11—8
单位:个、万元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及财务指标状况表
表11—9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