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员 1986年,德都县委和各基层党委,坚持党员标准,突出在工、交、财、农一线中发展新党员。较好地解决了工、交、财贸、农林一线党员少的薄弱状况。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全年共发展新党员150人,其中青年农民29人,占新党员总数的19.3%;工财一线30人,占新党员总数的20%;在党的力量薄弱单位发展了43人,占新党员总数的28.7%。坚持半年调整、年终整顿,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由原来的1704人增至1846人,其中团组织推荐的有413人,已有37人被吸收入党。同年,继续抓党员联系户和党员联系职工的活动,全县80%有活动能力的党员普遍开展了扶贫治本等“四帮”活动,被联系的贫困尸有2/3脱贫。
1988年,在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上,重点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3月下旬,在兴隆乡抓了民主评议农民党员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制定了《德都县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方案》。6月中旬,协调184名联络员,对城镇250个党支部,2600多名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发评议简报35期,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400余次,发民意测验票3000多张,受教育面达98%以上。通过评议,使37名党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处理,其中除名5人,记大过2人,党内严重警告1人,限期改正17人。12月初,制发了《德都县民主评议乡镇党员方案》,此项工作在乡(镇)全面推开,使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民主评议效果。
1990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6字方针,全年共发展新党员149名。其中工、农、财和专业技术人员99名,占66.4%;女党员24名,占16.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06名,占71.1%;35岁以下的97名,占65%。为探索新时期农民党员发挥作用的新路子,在总结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的基础上,在全县全面推行了党员扶贫互助农场,290名农民党员承担着171个扶贫农场的任务,使多数贫困户当年脱贫。推广了和乎镇和安村创办农民党员扶贫互助农场的新鲜经验,这一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党群关系,加快了农民共同致富的步伐。年底还总结了这一经验,向中共黑河地委进行了汇报,受到了领导的肯定。
1992年,针对发展经济工作的实际,利用县、乡党校阵地为党员举办培训班,进行系统教育。使农村党支部成员培训面达93%,支部书记培训面达100%。培训内容上,主要以农民奔小康,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为课题。有计划地开设了行政管理学、市场学、经济管理学等内容,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管理经济工作的本领,改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全年向省地委党校及省行政干部学院调训学员22人,县委党校调训学员303人。通过上党课、看科教片进行经济管理知识教育,根据农时季节播放了《大豆垄三播法》、《塑料大棚技术》、《水稻旱育稀植》等科教片38部,为农民党员教育趟出了一条新路。坚持16字方针,发展新党员,注重在经济工作一线工人骨干中发展党员;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经济战线的党员队伍,全年发展党员161名,有85%分布在经济工作一线上。1996年,德都县和原五大连池市合并,新的五大连池市共有党员7527名。市委采取五个结合,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学”活动。一年中通过市乡两级党校举办培训班57期,培训理论骨干330多人,培训农村党员2700多人次。从有关部门选调32名理论辅导员,组成3个理论辅导小组深入到乡镇、村屯进行巡回辅导,使农村党员受教育面达到98%以上。在全市党员中开展了“远学孔繁森,近学身边人”的活动。录制播放了双泉乡敬老院院长邢凤霞、县环卫处工人吕庆和、新发乡和民村金建红等优秀共产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事迹电教片,教育效果很好。2000年,市委结合“科普之冬”活动,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共举办乡级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班15场,培训骨干1725人;农业技术普及培训112个村,办班91场,培训农民党员和群众48232人;利用科普大集发放技术资料30000份,农业技术咨询5000人次,发放致富信息8470份。还举办了“科技画廊”活动,向农民党员传递科技信息,解答农业生产上的疑难问题。全市农村党员干部至少掌握2~3门实用技术,加快了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到年底,全市有共产党员7492名,其中女党员1296名,35岁以下党员1606名。党员分布在全市各条战线,其中农林水系统2773名,文教卫生系统808名。党员队伍壮大的同时,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986~2000年度党员情况表
表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