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会
第二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会
一、工会组织
1986年,德都县总工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和生活部,下属有文化宫、职工业余学校、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职工义务监督站和技术协作办公室。设正副主席各1名,正副部长4名。1989年11月,根据工作需要,在黑河地区工会工作委员会的建议下,经县编委核定,增设了财务部和法律顾问室。1991年,县总工会又调配了一名副主席。1996年,撤县并市后,新的五大连池市总工会内设机构进行了改革,把以前的“五部一室”合并为四个职能部,即:财务资产部、组织宣传部(原组织部和宣传部合并),生产保护部和保障法律部(群众生活部和法律顾问室合并)。1996年,五大连池市总工会又在乡镇和乡镇企业组建工会,全市16个乡镇都组建了工会。1998年,市委、市政府机关工委组建了机关工会委员会,部分直属机关工会由原来的市总工会直接领导,变为由市机关工委工会管理,部分高层工会变为基层工会。到2000年,五大连池市总工会有系统工会19个、直属工会13个、基层工会186个、工会小组896个,有工会会员1.5万人。
二、工会主要活动
1986年,全县基层工会建立读书自学小组316个,参加读书自学活动职工3120人。涌现出县教师进修校、第三中学、县工程公司等先进单位。自学成才的先进个人有宁振刚、高国志、于平、孙宋已。扶持农村困难职工,利用房前屋后的隙地种菜、种中药材,上山采集蕨菜、黄花菜、榛子、蘑菇等山产品;扶持城镇困难职工养貉子。在原有290户困难职工中,经过扶持,已有110户脱贫。全县有130个基层工会建立了“职工之家”,有9个工会被省总工会命名为“先进职工之家”。县总工会机关在德都县第一个建立了“机关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
1988年,各基层工会深入开展了以“双增双节”为内容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扭亏增盈活动,每个职工增收节支100元,全县增收节支达到192万元。在全县工会职工中开展了“十手”竞赛,评选出优秀高产能手2名、节约降耗能手13名、技术革新能手43名、当家理财能手44名、经营管理能手27名、争创名优能手1名、新产品开发能手7名、产品销售能手5名。开展技术协作活动,有5个系统进行了技术表演赛,407人次参加四期职工技术培训。举办了点钞、珠算、心算、抹灰、车工、钳工、电焊工、贴砖等技术比武。县工程公司参加地区级技术表演赛,获得装修赛团体第一名,青年瓦工张生忠获得个人第一名。被评为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晋升了一级工资。当年,县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刘桂琴被授予全国基层工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县总工会召开劳模座谈会,组织劳模在青山公园营造“劳模园林”,共植树975株,为子孙留下永世纪念。为了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县总工会重点对512名困难职工,从信息、技术、资金上给予指导、帮助。多渠道筹措资金,选择扶贫项目,发展黄牛、奶牛、生猪、家禽养殖,扩大大棚蔬菜、甜菜的种植面积,组织山区贫困职工采集山产品。县总工会帮助龙镇开发小区办起了小木加工厂、饮料厂。经统计,全县30个系统(局)工会筹措扶贫资金66500元,通过开展职工互助互济活动,成立互助储金会74个,已有互助金21227元。
1993年,全县有7900名职工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实现增产增收47.9万元、节约增收19万元、降低费用增收24万元,职工义务献工19000个。全县职工提合理化建议797条,创企业经济效益51万元。县油脂厂工会组织职工技术革新,创经济效益80余万元。在“职工之家”建设中,龙镇粮库被评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龙镇粮库储运小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模范职工之家”。当年,全县有3000多名职工参加了《工会法》学习竞赛,并开展了有关知识的答卷。
1996年,推进职工互助补充保险,投保金额达到7万余元,全市有400余名职工参加了养老补充保险。强化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特困职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帮扶有事实,救济有账卡,借款有合同,发证有依据。组织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开展种植、养殖餐饮服务行业,有2670名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当年,完成了乡镇和乡镇企业组建工会的工作,配备了乡镇工会主席。
1998年,下发了《五大连池市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开办了先进模范人物养老补充保险,已有227人参保,投保金额40840元。同年7月,市总工会组织召开了“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事迹报告会”,白春晓等4名下岗职工报告了他们的先进事迹。7月21日,五大连池市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召开,这是撤县并市后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教师节和环卫工人节前夕,市总工会筹措资金5000元,协调市五大班子领导走访慰问了劳模、优秀教师和先进环卫工人。
2000年,开展了第十二届科普之冬活动,组织农科技人员下乡村,有9个服务小分队深入村屯到户服务,68%的村屯都办了农业科技培训班。做好先进人物的培养、宣传、选拔推荐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推荐了1999年度企业先进集体3个、特等劳动模范2名、劳动模范7名、先进生产工作者28名、通令嘉奖53名。选拔刘万春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务院表彰,市总工会组织了欢送刘万春进京授奖座谈会,下发了《向刘万春同志学习的决定》。同时,贯彻省政府19号令,对全市1949年以来的31名省以上劳动模范的生活、生产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形成翔实的报告,报市委、市政府和黑河市总工会。推荐自学成才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助理农艺师姚振航,参加全省自学成才的评选,使其成为我市唯一的一位“自学成才”的职工。
三、工会代表大会
(一)德都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8年7月12日,德都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青山镇召开。全县13370名工会会员选出115名代表参加本次大会,其中女代表占28.7%,中青年代表占70%,非党代表占39.7%,少数民族代表占4.4%。县总工会主席张杰代表第六届委员会做了《强化维护职能在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报告。县委副书记曹振远在大会上讲话,提出三点意见,第一,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深化改革中的主要作用;第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加强工会的自身改革;第三,强化工会维护职能,切实把工会办成职工之家。这次代表大会破除了过去由组织委派工会主席的制度,改革为由会员提名,层层推荐,组织选举的办法产生工会主席和副主席。并对委员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消了常委会,采取了委员分工负责制。大会选举张杰为德都县总工会主席,张忠良为副主席,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工会委员会和5名委员组成的经费审查委员会。
(二)德都县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1993年7月24日,德都县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青山镇召开。会议代表中有专兼职工会干部84名,占代表总数的70%;一线工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代表24名,占代表总数的20%;文教、科技、卫生战线的知识分子代表12名,占代表总数的10%;非党代表36名,占代表总数的30%;女代表39名,占代表总数的28%;少数民族代表5名,占代表总数的4%。这次会议,还特邀8名重视工会工作的党委书记、厂长、经理及离岗的老工会干部参加。县总工会主席李向东做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为加快德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做出更大贡献》的报告。经过代表的充分酝酿,选举产生第八届工会委员会,李向东当选为县总工会主席;杨国杰、魏艳华当选为县总工会副主席。工会委员会由19人组成。其中县总工会机关工作人员7名,占委员总数的37%;系统(局)工会9名,占委员总数的47%;基层工会2名,占委员总数的11%;产业工会1名,占委员总数的5%。
(三)五大连池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8年7月21日,五大连池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青山镇召开(这是撤县并市后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之前,原五大连池市工会已经召开两次工会代表大会,故这次大会定名为五大连池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150名工会代表中,各级专兼职工会干部106名,占代表总数的70.6%;一线先进工作者、劳模34名,占代表总数的22.6%;文教、科技卫生战线知识分子21名,占代表总数的14%;女代表49名,占代表总数的32.6%;非党代表50名,占代表总数的33.3%;少数民族代表8名,占代表总数的5.3%。魏艳华做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为实现开放、开发,强市富民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市委副书记蔺波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为题进行大会讲话。选举产生了由16人组成的市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和由7人组成的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魏艳华当选为市总工会主席,米忠民、孙志祥当选为市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