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而忘私
第三节 公而忘私
一、好教师徐明玉
德都县莲花山乡龙凤山村民办教师徐明玉,20年前,来到了交通闭塞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龙凤山村,当上了民办教师。当时,村里没有象样的校舍,教师只有他一个人,只好进行复式教学,教学用品十分困难,他顶风冒雪走到距学校50多里路的龙门农场去买。手中有住宿钱,没有吃饭钱,他就在家里带上馒头。当他背着50多斤重的粉笔和纸本返回学校时,脸冻伤了,两脚打了血泡。他不顾冻伤,继续给学生讲课。龙凤山村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徐明玉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买了一些常用药,哪个学生有病了,他就登门打针送药,但他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女儿,他4岁的女儿高烧不退,为了指导学生期末复习,他没能及时送女儿到山下医治,几天时间,活泼可爱的女儿竟高烧成了痴呆。
辛勤的耕耘,结出丰硕的果实。几年来,他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辍学,升学率在全乡排上了第一名。徐明玉老师被评为黑龙江省乡村模范教师,获“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提名奖。
现在,他仍然工作在那偏远的山村小学,为培养山区农民的孩子尽心竭力。
二、义务炊事员韩景莲
从1985年开始,龙门农场良种站的韩景莲义务为春播一线的职工做饭,不取分文报酬。1991年春播时,正巧韩景莲身体不太好,当良种站准备花钱雇人做饭时,年过50的韩大姐来了,“还是我给你们做吧,我没事。”韩景莲笑笑说,就这样,韩大姐又挑起了为职工义务做饭的担子。每天除为播种一线的职工做饭以外,还要为自家人做饭、喂猪、喂鸡、喂鸭、种园子,一天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看到妈妈累成这样,心痛了,劝她不要干了。可她总是笑笑说:“现在站里的人都急着种地,忙不过来,咱每天为他们做点饭算个啥呀!”就这样,韩景莲一连当了10多年的义务炊事员,无怨无悔!
三、义务护林防火员李实
团结乡团结村退休老支书李实,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坚持义务护林防火,被乡亲们称赞为“公而忘私的大老李”!
1989年以来,他每天一大早,首先在屯里走一圈,看一看谁家扒的灰里藏火,他都是先弄灭火,然后告诉户主倒灰要注意和教育小孩莫玩火。如果大风天,他就一家一户地告诉大家防火。他还到村外去护林,发现谁家牛马往树上拴或有损坏林木的人和事,他都要严厉制止。有上山的车辆他都细心告诫上山不要带火,不要在野外吸烟。如发现了情况他及时与村委会联系,反映情况并出谋划策。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义务护林防火,默默地奉献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和热。
四、“互助场长”——崔有才
崔有才一家6口人,1988年人均收入已达1500元,当时在德都县和平镇和安村算得上富裕户。可他情愿放弃自己致富的良机,1989年带上村里缺吃粮、住危房的4户贫困户,办起了全镇唯一的互助农场。当时,4户16口人,年人均收入95元,粮食单产75公斤,生活难以为计。
1989年春,村里人忙着选种子,送粪。可秦财、李富、高国军、张战元这4户心里没谱,急得团团转。崔有才用自家的小四轮作抵押担保,为他们贷款4300元,买了40袋化肥,600公斤良种,550公斤口粮。麦播时,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踏着夜色去建设乡亲属家又借来一台小四轮和播种机,把29亩小麦一气种上,70多亩大田都种在丰产期。精心的田间管理,获得秋天的好收成。小麦亩均产188公斤,大豆亩均产164公斤,人均收入从95元一跃为700元。秦财的小麦单产达到250公斤,张战元家人均收入突破千元。
1990年正月十五刚过,崔有才帮张战元的两个儿子找到拉砂石的活儿;把高国军的儿子高永发送到北兴镇学编簸箕;春天给李富揽了60头牛放,年增收1200元。从华山农场给张战元买了一头母猪,户仔获得好收入。这4户贫困农民脱贫了。
大伙掐着指头给崔有才一算,结论他“亏”了。他家小四轮这4户白用;他会瓦匠活,又没有去包工程;外包的30亩地又没有种,哪年也得少收万八千的。难怪他妻子埋怨说:“有才就会帮别人算计,把自家的新房算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