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扶贫济困
第五节 扶贫济困
一、党的关怀使灾民重建家园
1993年5月16日晚,德都县新发乡德安村一场大火,造成64户村民受灾,住房、粮食被大火烧毁。面对损失惨重的群众,县委、县政府要求千方百计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孩子有学上,及时发放了救灾款、救济口粮、春播种子、化肥。发动城镇机关干部捐款捐物,把建房材料、衣物、被褥等送到德安村灾民手中。在县、乡的领导支持下,到1993年冬,重建了一个崭新的德安新村。在现实面前,农民群众感动了,流泪了。
1994年1月22日,正值春节,重建家园、获得新生活的德安村农民,自发地组织起秧歌,敲起欢快的锣鼓,欢庆丰收的喜悦,感谢党的恩情,不忘献爱心的兄弟姐妹。
二、孤儿石抱负有了“家”
18年前,石抱负降生在德都县讷谟尔乡双阳村。8个月就失去了母亲,13岁时相依为命的父亲又因病去世了,从此,他成了孤儿。村党支部书记把他送到乡敬老院扶养,没有辍学。在温暖的大家庭里从小学升入初中。
1990年9月,石抱负考入德都县农业技术高中的中专班。入学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精心地关照他的衣、食。有的老师把做好的饭菜给他带到学校,同班同学送给他越冬的棉衣……为完成学业,师生自发地为他捐款。团县委、县民政局领导还到学校,给他送来救济金,使这个失去父母的孤儿真正的感受到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三、热心助人的王财
建设乡建国村农民王财,人们都说他是个热心肠的大好人。从1988年开始,他就用自家两匹马为年迈体弱、无牛无马、家境贫寒的五保户丰永财种地、趟地、拉地。有时丰家的活与自家的活赶到一起时,他先是把丰家的活干完,再干自家的活。过年过节丰永财老俩口买来烟酒送给王财表示感谢,王财说什么也不收。一晃七八年过去了,王财始终把丰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帮助丰永财老俩口解决了一个困难又一个困难。
四、阎路福义务为村民修农机
1987年以来,太平乡平安村阎路福义务为村民们修理农机具,被乡亲们称为“大忙人”。
他以前在生产队开过拖拉机,由于勤奋好学,学得一手过得硬的农机具修理技术。在村里,无论谁家的机车农具发生了故障,自己维修不了的,都要请他前去检查修理。而他总是有求必应,哪怕自家的活再忙,他也毫不犹豫地撂下跟人就走。修理过程中,缺少什么零部件,只要是他家里有的,就毫不吝惜地拿来用上。他为别人修理农机具常常耽误了自家的农活,还不收一分钱,有时老伴埋怨他。他开导老伴说:“大伙都是乡里乡亲的,帮个忙算得了啥!”
五、谢殿辉六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同学
6年前,德都县第二小学破例收下了一个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的男孩,和谢殿辉在同一班级的韩士伟。上学时,韩士伟每天都由父母背送、护理到校,小殿辉多次看见韩士伟的妈妈流着泪,步履艰难的走进校园……一种助人为善的心理促使谢殿辉主动找老师谈要求照顾韩士伟。他俩同桌,前几天,韩士伟四肢无力坐不稳,一不注意就摔倒在课桌下,小殿辉从家里拿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小士伟的身上,另一头拴在自己身上。班级在二楼,小殿辉背着小士伟上下楼梯,一背就是整整3年,一直到可搀扶他下楼为止。课间,他扶着韩士伟在操场上散步锻炼腿力;游戏课,他扶着韩士伟在学校花坛水泥台上同他聊天练习说话。为照顾韩士伟,小殿辉放弃了许多集体和课外活动。从韩士伟家到学校正常人走只要六七分钟,可对于背着韩士伟的小殿辉在这条每年接送千次的坎坷路上记不清摔倒过多少次,耗费了多少时间。
为帮助小士伟学习,手把手教他写字,寒暑假也和他在一起。从7岁上学到13岁,6年——2000多个日子,在校园在家中在人生的坎坷路上,小殿辉默默地用惊人的毅力和纯洁的爱心,扶着韩士伟同学走过了整个少年时代。
1993年“六·一”前夕,谢殿辉获得全国好少年助人奖,得到团省委的表彰。
六、敬老院里捐款人
1991年7月末的一天,尾山农场敬老院的娱乐室里,刚播放完南方几省抗洪救灾的电视新闻,一位77岁叫谭文福的老人,便找到会计,伸出颤抖的手拿出50元钱,接着老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捐款,全院40名孤寡老人仅4小时就捐款610元,平均每人捐15.25元。
在医院刚刚抢救过来的脑溢血病人徐丙合,听护理员说大家都踊跃向灾区捐款,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不中用的人吃、住、病,拆洗衣服被褥、看书看报样样都有人管,这多好。捐10元钱给灾区,我心里踏实。”瘫痪20多年,吃饭要有人喂,拉屎撒尿要人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幺友臣也非掏出10元钱捐给灾区不可,以表心意。
敬老院院长老徐说:“这些孤寡老人有的拄着拐棍一步还迈不上几寸远,有的咳嗽起来就背气,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却舍己为党为国为民排忧解难,真让人感动!”
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1991年7、8月份,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水灾,德都县内开展了多种形式为灾区募捐活动。8月13日、14日文化部门组织的义演募捐中,一些单位和数千名观众纷纷解囊。县油脂厂捐款1万元,和平、龙镇两家粮库等12个单位分别捐款3000~10000元。工商个体户宋维华、李宝贵、朴丽萍、李荣军、贺荣昌也积极捐款。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义演活动。两天共募捐了4.4万元,全部送给了灾区。
八、陈延祥夜半救农民
1992年8月19日晚9点多钟,德都县委汽车司机陈延祥驾车行至欢欣岭处,发现一台三轮车朝天翻在沟里,两个妇女倒在路旁,其中一个脑袋像血葫芦似的。陈延祥赶紧停下来,用衣服将受重伤的妇女头部包扎上,然后跳上车向县医院飞速开去。
到了德都县城,陈延祥发现了那台撞坏车头的肇事客车,他强行将肇事司机拽下车来,让他一同送两名受伤的妇女到人民医院。经过抢救受重伤的妇女脱离了危险,她说:“多亏这位好心司机相救,不然,黑灯瞎火的,我流血也得流死。”陈延祥又帮着受伤妇女住上院,然后将肇事司机送县交警队处理。又请交警队的人帮忙雇客车,将肇事客车上的30多人送往哈尔滨。忙完这一切已是夜里12点多钟。
九、赖宁式好少年郭广琴
1992年11月,龙门农场中心小学六年一班郭广琴同学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评为“赖宁式好少年”。
郭广琴同学今年12岁,她9岁上三年级时,就主动照顾本班残疾同学朱加红。朱加红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行走很困难,郭广琴便主动承担了扶她上学、放学及买饭、打水等日常琐事。4年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雪,从未间断过。她先后被农场及管局评为优秀少先队员,郭广琴是垦区唯一获得“赖宁式好少年”荣誉称号的学生。
十、葛健兵致富不忘乡亲
1997年,龙镇葛健兵靠种小麦和大豆起家,开办起一个面粉加工厂,生意经营得格外红火,生活也随之改善,昔日的茅草房换成了今日的砖瓦房,还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小轿车。他在全镇第一个用上了电脑,把自己的农副产品在网上公布。他的面粉厂里招收的工人都是农民,还为他们设立了生活低保保障金。他为贫困农民的子女交学费,他鼎力相助生活困难的农户,到2001年末,他累计出资3万余元帮助困难的乡亲们。在他的带领下,全镇有十几户农民开始发展种植业,并且都过上了富裕生活。
十一、爱心救活小英雷
9岁的关英雷,是五大连池市城关乡五三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一家3口靠耕种3亩土地维持生活。
不幸的是,1999年10月17日小英雷被确诊为“脓毒性败血症”。转入哈医大二院,经专家会诊决定,立即做“心包引流切除手术”。白衣天使们同情小英雷,更理解其父母没钱的难处,决定先做手术,救活孩子,药费后付。手术成功了,但到11月末,关英雷已花去医药费近4万元,仍欠医院7000元,后期治疗还需医疗费5万元。关英雷家能卖的东西全卖了,也无法凑齐这笔款。城关乡党委、政府及市直包乡单位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开展了“人人献爱心,救助关英雷”活动。在12月2日的捐款仪式上,乡村干部及包乡单位领导共捐款4000多元。此后五大连池人寿保险公司为小英雷付了3万元的险费,社会各界人士又捐款万余元,终于集齐了后期的医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