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科技机构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德都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86年内设综合、科技干部管理、情报、科技管理、秘书5个股,编制10人。负责全县的科学技术管理,主要侧重于农业、工业、卫生等方面的科研项目。1988年地震工作办公室并入,主要负责县域内防震减灾工作。1992年初成立北方贸易经销处,是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下属公司。3月成立德都县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为股级事业单位,定事业编制2名,经费自筹。7月成立县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股级事业单位,与县科技开发中心合署办公,定事业编制2名,经费自筹。同月撤销情报股,成立德都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股级事业单位,隶属科学技术委员会,定事业编制1人,行政编制相应减少1人。
1996年6月原五大连池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五大连池市地震工作办公室与德都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并,成立现五大连池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9月,五大连池市科学技术协会并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设7个职能股(办):人秘股、政策法规股、地震工作办公室(科级)、产业化股、工农业技术股、科学技术普及股、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制19人。市科委一直对全县的科研、科技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组织和领导科技普及、科技活动,组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服务。1998年市内科普工作荣获“黑龙江省科普之冬金桥奖”。
(二)地震观测台
前身是德都地磁观测台,是国家级观测地球磁场变化的专业台,是全国百强台站之一。台址位于城西3.5公里处,建设乡建国村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0′30″,北纬48°31′58″,海拔高度为257.7米。地震台的观测室和办公室由东西向200米、南北向100余米,高1.8米的火山岩围墙保护,四周均为农田,环境幽静,无铁性干扰,适用于地磁观测。
地磁台运用地磁手段进行地震先兆观测和大地物理研究观测,它按时向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等有关科研部门提供连续、完整、准确的观测数据。该台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院内有200平方米的观测用房和238平方米的办公室用房各1栋。观测室和记录室均由砖、木、塔头等弱磁性材料建筑而成。观测室内全年最低温度为-14℃,最高为22℃,日变化在0.5℃左右,最大周日变化2~3℃;相对温度冬季50%左右,夏季90%左右。记录室内温度最低-10℃,最高17℃,日变化一般小于0.3℃,最大周日变化达1℃以上;相对温度冬季45℃左右,夏季80℃左右。相对记录室可同时安装三分量地磁记录仪两套,绝对观测室可同时安装五台(套)绝对观测仪。绝对观测室的观测墩规格为40×40×30厘米,墩基深3.1米,用无磁性水泥和石灰石一次烧铸而成。4号观测墩和5号观测墩可通过活动小门,向北观测400米处的偏角标志。地震台至市内有高压输电线路供电;有通讯电缆与邮局交换机相连,可进行国内、国际直拨和拨号上网,与省地震局局域网及互连网交换数据。
(三)火山监测站
1988年6月30日经国家地震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德都地震台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火山监测机构——五大连池地震火山监测站。内设机构有地磁观测研究室、测震观测研究室、流体观测研究室和火山地质研究室。地震火山监测站位于五大连池镇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8′23″,北纬48°39′26″,高程269米。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6人。火山监测站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科研观测和工作用房1140平方米。另有4个火山观测子台,分别建在凤凰山农场场部,引龙河农场九队、尾山农场六队和五大连池镇北山花岗岩高地上。站内建有火山展览馆,是黑龙江省首批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观测项目主要是测震、地下流体、地磁和火山监测。主要设备有DD—1短周期地震仪、DK—1中长期地震仪,16位宽带数字地震仪、核子旋进磁力仪、三分向磁变仪、FD—105K射气仪、地热自动记录仪、水位自动记录仪、SD—3型自动测氡仪等。通讯系统除短波电台24小时与省地震局开通DD.专线外,电脑网络系统可随时收发电子邮件。
二、科技队伍
1986年,德都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4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118人,初级职称564人。共有县级科普学会19个,有会员938个。
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09人。从职称上分:高级技术人员82人,中级技术人员1268人,初级技术人员2759人。从所从事的专业分:工程技术人员356人,农业技术人员210人,卫生技术人员524人,教育工作者2790人,社会科技人员250人。2000年,全市共有19个市级学(协)会,即农学会、农机学会、教育学会、林学会、水利学会、土地学会、畜牧兽医学会、会计学会、交通学会、水产学会、蚕学会、工业学会、建筑学会、珠算协会、种子协会、农经学会、气象学会、乡企协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学学会。上述学(协)会共有会员678人,是科普工作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