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活动
第二节 科技活动
一、科技培训
1986年后,德都县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了技术教育工作,相继成立了科普之冬领导小组、农科教领导小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妇联、党校、环保局、团市委、畜牧局、农委、农业局、农机局、农业推广中心、科委、科协等单位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育、电视、电影、广播教学、专家授课、外出参观等形式,举办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统计、档案管理、科技信息、文书、畜牧、农业技术、农机技术等各类学习培训班。1992~2000年共举办培训班46986场次,参加学习的人员达32.8万人次。
二、科技普及
20世纪80年代,德都县利用智能化电教手段、广播、电视、录像、科教电影、宣传资料、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90年代后,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科学种田,有关部门利用冬闲季节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春季搞科学示范,夏季搞田间博览,秋季搞成果对比展示。抓典型引路,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并采取市里培训师资、乡里培训骨干、村屯培训农民的分级培训方式,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会代训,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1997~2000年,利用各乡(镇)农贸大集,由市科委、科协、农业局、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组成的科技下乡服务队,为农民送科技书籍30种16000余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6400份。并邀请省科技大蓬车服务队深入各乡(镇)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技术难题,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三、科技情报
市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负责科技情报工作,1986年后,利用《科技简报》、《科技信息》等刊物,宣传党的科技政策、科技法规,介绍国内外社会发展动态,报导技术市场动向和科技致富信息,提供最新产品简介和实用技术,推广科技成果。1988~1998年,印发《科技与信息》180期7200份,为市领导及全市科技人员提供信息2万余条。由科委等单位撰写的《矿泉水医疗保健》专题资料,为全市人民和外地疗养者进一步认识了解矿泉水的利用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部门利用五大连池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广泛与外界进行技术信息交流,积极参加黑河科技情报理事会活动,在市内各乡(镇)建立了信息情报网。2000年,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有藏书资料1100余册,科技图书400余册,科技报刊25种,科技期刊200余册。
四、防震工作
五大连地市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共有新老火山14座。经火山地震专家探测表明,讷谟尔断裂带、嫩江断裂带、孙吴地堑在市域内交汇,地下还存在两个岩浆囊。市域内设有五大连池火山地震监测站、五大连池地震台、沾河电磁波站3个专业台,还有16个群测群防监测网点。专业台站运用先进设备24小时进行测震,地下流体、地磁和火山监测。群测群防监测点通过对动物震前异常反映、大口井水位涨落情况的观察进行地震预报。
1986年2月9日20时42分50秒,在德都县讷谟尔乡、龙镇一带(东经126°44′,北纬48°39′)发生M1:5.0级中强地震1次。地震发生后仅1小时,由副县长徐庆才带队的县政府工作组就赶到了地震严重的讷谟尔乡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对房屋有倒塌危险的农户进行了具体安排。而后,县委书记、县长亲临震区现场指挥工作。黑龙江省省长侯捷,连夜打来电话,询问震情、灾情,指示要千方百计做好救灾工作。黑河地委书记于万岭也从齐齐哈尔打来电话,对抗震救灾工作作了具体部署。10日,黑河地委、行署派出工作组连夜赶赴震区,同时由省委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也及时赶到了震区。他们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慰问受灾群众,带来了党的关怀和温暖。3月1日又发生M1:5.4级中强地震1次,德都县委马上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研究部署了抗震救灾的具体措施,成立了地震工作办公室,编制3人。组织召开了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参加的电话会议,全面部署了抗震救灾工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4个班子的领导组成了3个工作组,深入灾区检查灾情、慰问群众,为灾民排忧解难,对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3月8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给德都县灾区人民发来了慰问电,国家地震总局、东北地震监测中心和省地震研究部门派来了专家帮助监测分析震情,指导防震抗震工作。3月21日,黑龙江省副省长王连铮带领省地震办主任王泽成等3人,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德都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时3天的考察和慰问。同年8月16日,在同一区域又连续发生了M1:5.0级、M1:5.5级中强地震各1次。地震发生后,党和各级政府均及时派人赶赴灾区,积极有效地组织了抗震救灾工作。在一年内的4次中强地震中,共使59140户群众受灾;毁坏建筑物717384平方米,其中毁坏民房315896平方米,毁坏机关和企事业办公室、厂房、仓库、营业室、医院、校舍等建筑面积401488平方米;毁坏桥涵198座;毁坏机电井57眼;77人受轻伤;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无情人有情。灾害发生后,国家、省、地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灾区群众很大关怀和帮助。省民政厅为县内4次拨款累计165万元,省粮食、卫生、教育、林业、水利、水产等厅局也向灾区拨款共500余万元。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为灾区提供的物资和资金合计3000余万元。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全县人民积极进行生产自救,使地震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没有一人吃不上饭,没有一人露宿街头。灾区群众思想稳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和生活,社会秩序井然。
1998年3月1日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地震裂度值6度以上的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新、改、扩建工程时,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由于五大连池市地理结构复杂,按国家裂度区划图地震裂度值为7度,故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监测区之一。五大连池市每年发生M13.0级以下有感无感地震60余次,为地震多发区,因此测震、防震工作尤为重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到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五、学术交流
五大连池市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开展较好的行业和涉猎的主要领域有农业、林业、卫生、农业机械、火山地震、矿泉疗养等。1989年10月25日,德都县召开了“科技兴县”对策研讨会,重点研究讨论了科技兴县的战略方针和实施方案。会后,广大干部群众展开了“科技兴县”大讨论,对实施科技兴县中涉及的资源、人才、金融、技术、政策、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广泛交流了研究意见,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科技兴县意识。林业系统为探讨林业发展的新思路,成立了德都县林业学会,会员们的学术论文在黑河地区、黑龙江省、东北三省进行了大量交流。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侯玉琪的《县林业区划》一文获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如何搞好学会工作》获黑龙江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后,以五大连池工人疗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代表的矿泉疗养应用和研究人员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纷纷在《中国疗养医学》、《中国皮肤科杂志》、《黑龙江疗养与康复》等10余家医学专刊上发表,揭示了矿泉医学的新奥秘。经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使五大连池矿泉水医疗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促进五大连池矿泉疗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6~2000年,五大连池市共有899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和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
六、技术引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都县各部门的技术引进形成风气,取得了较好效果。90年代后,更加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种,畜牧业引进优良苜蓿草种,提高了草原质量。养殖业引进大银鱼、小银鱼、金腚鸭、七彩山鸡、乌鸡、肉狗、獭兔等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龙泉村从河南省引进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型轻体建材厂,以火山岩为原料,大规模生产大块砖和楼板。市日化一厂和日化二厂先后引进化妆品、洗涤剂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研究开发出了矿泉系列化妆品及矿泉洗涤剂,产品独特,填补了国内空白,深受广大用户喜爱。工业公司引进的ZGM超导高效节能锅炉和脉石英开发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1996~2000年,仅工业部门就引进人才59人,引进项目26个,引进资金5502万元,实现总产值12092万元,营业收入13400万元,实现利税860万元。
七、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农业
1986年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普及应用,土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引进推广龙福10号、高繁94—4083、3U84、野猫、97—0189品系等优质小麦品种10个,总增产小麦400万公斤。引进推广大豆优良品种11个,总增产大豆350万公斤;推广大豆“垄三技术”,总增产大豆13125万公斤;实施“九五”课题《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1997~1999年3年总增产大豆1200万公斤。推广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累计面积10万亩,总增产玉米450万公斤。
(二)农机
1986年后,农机研制主要围绕小型拖拉机农具配套开展工作。先后研制出小型三铧犁120台,地膜覆盖机102台,WSL小型深桧犁100台,改制“垄三”播种机化肥深施部件800台套。农机配套研制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小型拖拉机的实用程度,2000年其配套比由1993年的1:0.45,提高到1:1.5。改制后的深松施肥部件,实现了化肥定位施肥,解决了作物生育期脱养问题,使大豆提高产量23~30%。小型深松犁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小型农机起垄和深松问题,其松深度可达20~30厘米。地面覆盖机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增加了光照面,据测定,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光照面积增加30%。
(三)林业
林业部门为有序营林,1989~1991年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使森林经营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使森林经营工作更加合理,为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推广容器育苗,1998年引用生根粉再造林育苗方法,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实施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生除治辅以人工手段为主的松毛虫治理工程,改善了五大连池市的生态环境,并从根本上控制了松毛虫灾害的发生和蔓延,促进了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四)畜牧
畜牧业以“两牛一鹅”为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以“两优两化”为核心,大力推广奶牛群体高产、肉牛集中育肥、生猪直线育肥、绵羊肉毛增产、蛋鸡高产技术等5项综合技术。以良种繁育改良为重点,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畜群品种质量。推广“秸杆过腹转化增值”系列技术,特别是“微贮”、“青贮”技术,提高了饲料品质,保障了家畜安全越冬。
(五)渔业
1986年后,大力发展“绿色”渔业。五大连池火山台地腹地及周围,有很多矿泉水面,其原有品种鲫鱼、鲢鱼、鲤鱼和引进的大银鱼、小银鱼在矿泉池塘成长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钾、钠、铁、硒、锗等多种宏量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和食用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2000年,五大连池市矿泉鱼发展形成较大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水利
1986年,水利部门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因地制宜、节约灌溉,先后推广了建设灌区干渠分水闸、新发防洪闸、永远抽水站等水利建筑物的抗冻技术;推广了和平利民闸、建设灌区栏河坝土工织的防渗技术;推广了小型建筑物定型设计技术,此技术节省材料、降低造价、便于施工,建筑物经久耐用。1998~2000年,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节水灌溉技术,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5.6万亩,节水率达6%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4万亩,防病改水受益人口8.22万人。“引双入青”工程,使5万余人喝上了矿泉水。山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使84平方公里的水面成为集发电、养鱼、防洪、灌溉、旅游等为一体的聚宝盆。
(七)卫生
1986年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成功的科研项目有:《双囊固定式引流管》于1998年12月获国家专利;《一次性宫腔针》于1999年4月获黑河科技进步一等奖;《使用助户保护会阴装置户床》于2000年获国家专利。《五大连池矿泉水对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的研究》、《五大连池矿泉水在医疗保健方面开发利用的研究》、《饮用碳酸铁泉对人体红细胞血红蛋白影响的观察》、《五大连池矿泥对斑秃皮肤病治病机理研究》等课题,均取得较好研究成果,对五大连池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