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86年,德都县有初中17所,高中2所;有初中班145个,高中班13个;初中毕业生1538人,高中毕业生187人;初中招生2455人,高中招生260人;初中在校生7050人,高中在校生716人;有初中专任教师437人,高中专任教师44人。教育状况比70年代有了很大改观,教学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1990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德都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乡镇教育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德都县农科教统筹结合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发展。首先,在城关乡试办四年制初级中学,实行初二后分流的改革试验。试行了“五站一校六合一”的办学模式,即乡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林业站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讲专业课,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然后,全县有14个乡镇中学开办了“三加一”职业技术培训班,即学完三年文化课后,再学一年职业技术课,初中毕业生全部实行“双证制”。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初中学生流失率由1987年的14.8%,下降到4.8%;初中毕业合格率由1987年的85.6%,提高到90.2%;升高中的最低分数段比1987年提高了20分;高中毕业合格率由1987年的68%,提高到75%。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第一中学建起了一座3050平方米的现代化三层教学楼。1991年,县教委为了便于校际间、乡际间的横向比较与交流,改革了各校的考试制度,变分散的、随机的考试为集中的、有目的的大规模统一考试。做到了命题、考试时间、考试要求三统一,实行统考制。对毕业年级要求更为严格,初中毕业生实行统一定点考试。在教学管理中,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德育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关键,以质量为宗旨。狠抓两全、提高四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全学科一起抓。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学生一起抓。强化管理,各种管理要素一起抓,各个环节一起抓,使教育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县内全面实施了“898”工程,即8项管理措施、9项工作竞赛评比活动、8项工作检查制度。
  1992年,县内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心组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1994年,全县开始全面启动“普九”工作。县内举办多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班和培训班,对全县的教育行政领导和广大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了办学规模。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县、乡、校乃至家长层层签订控流合同书的方式,强化政府行为,把控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此外,县人大、教委等部门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现场办公,适时解决了控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当年全县中小学生流失率基本控制在省定标准之内,中学生流失率比1993年降低了6%。
  1995年,为全面推进“普九”进程,德都县成立了“普九”工作领导小组,调查了《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确立了以乡(镇)为单位、有计划、分阶段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方针。把全县城乡分为三类,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分项突破,按期达标,确保1997年顺利通过省“普九”验收。广泛宣传“一纲四法”,举办培训班,培训“两基”工作人员150人次。组成“普九”工作调查组,历时一个月,深入各乡镇调查摸底,并对太平、龙镇、青山镇三个乡(镇),按“普九”的要求进行了试点验收,为全县“普九”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了经验。1996年,五大连池市“普九”工作进入迎检阶段。一是举办了三期“普九”工作培训班,共培训主管教育的正副乡(镇)长、乡(镇)教委办主任、中小学校长、教委机关干部176名,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大家关心“普九”、宣传“普九”、参与“普九”的良好氛围。二是四月份五大连池市下发了《普九工作迎检方案》等5个文件,市教委自编了《“普九”法律法规宣传手册》下发到全市广大农民手中,强化了村民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识。三是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举办农村普通初中短期培训班的通知》,使全市没达到初级中等水平的中小学生近4000人返校学习,使其达到了初级中等专业水平。市教委编写了《语文》、《代数》、《几何》、《种植》、《养殖》等培训教材,共印刷2万册,使绝大部分流失生得到了系统的培训。同时“普九”工作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即市长一乡(镇)长一村长一家长;市教委主任一乡(镇)教委主任一学校校长一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为“普九”提供了保障。四是以点带面,全面突破。8月15日,市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普九”先进单位太平乡开现场会,通过参观学习促进了其它乡(镇)的“普九”进度。年末,又对和平、四平、建设、新发、城关、团结、双泉、龙镇等乡(镇)检查验收,基本达到了“普九”要求。这些乡(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1.1%。1997年上半年,市政府通过组织模拟“两基”验收现场会、加大“普九”宣传力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控流力度等措施和方法,展开了“普九”攻坚战。1997年9月12~15日历时4天,省“两基”工作评估验收组一行4人,对五大连池市的“两基”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通过市政府工作汇报和验收组下到6个乡(镇)的14所中小学检查,五大连池市“两基”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通过了验收,“普九”工作顺利完成。
  在实施素质教育上,1997年市教委下发了《五大连池市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市政府督导室分别制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估方案。几年来,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教育部门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确定有效的导向机制,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思想体系。二是建立了有力的制约机制,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三是建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四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五是改善办学条件,增加环境育人意识,为实现素质创造良好环境。
  1990~2000年,五大连池城、乡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资金1798.13万元,新建教学楼31座,计13382.4平方米;新建学生公寓4091.6平方米;维修校舍5080平方米。全市中学规范化学校建设比例达80%,城、乡中学校舍砖瓦率达100%。建成实验室14个,微机室11个,语音室2个。2000年,五大连池市有初中19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有228个教学班,普通高中有26个教学班,职业高中有7个班。初中有学生12345人,普通高中有学生1105人,职业高中有学生862人。初中有专任教师691人,普通高中有专任教师97人,职业高中有专任教师71人。初中专任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例为1:18,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为1:11.4,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为1:12。初中入学率96%,巩固率97.3%,辍学率2.69%,毕业率85%;高中会考通过率95.8%,有195人升入大中专院校,其中考入重点院校16人,普通本科60人,专科117人,中专2人。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是1990年的5倍多,升入专科的学生是1990年的3.9倍。虽然有高校扩招因素,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制、课程、教学法
  1986~1996年7月前,初中实行三年制,1996年8月后实行四年制,高中实行三年制。
  初中和高中课程均按国家统编教材设置。三年制初中课程有:学科类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活动类课程有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周课时总量:一年级36、二年级37、三年级36。四年制初中课程和三年制基本一样,仅三、四年级增加了选修课。周课时总量一、二年级均为35课时,三、四年级均为36课时。2000年8月,市内初一、高一按新课程表上课,初中一至四年级周课时总量均为33课时。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有:政治、语文、外语、数学、信息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艺术和音美、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地方和学校应开的选修课等。2000年8月高中一年级按新课程表上课,课程变化不大。市内中学主要采用15种教学法:即上海“青浦”经验、张思中英语十六字教学法、愉快学法、目标教学法、“快速作文”法、语文自学辅导法、学导式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四环节教学法、电教手段教学、辨析法、物理综改教法、语文纲要图表法、六课型教法。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1986年后。五大连池市各级教育部门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彻底纠正了忽视和削弱德育教育的倾向,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开展德育教育的氛围。
  1990年,在德都县中小学教师中,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育人杯”、“奉献杯”及“三学两比”等竞赛活动。1992年2月全县完成了对教师的“两史一情”的全员培训,增强了广大教师反“和平演变”的意识和责任感。当年新建成各类德育基地22处,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德育基地网络体系。建成了和平、新发、团结、建设、四乎等乡(镇)中学校史展室、荣誉室等校内德育教育典型展室59个。建成了青山公园、烈士陵园、朝阳山抗联革命纪念地、田船口战斗遗址、青山大桥、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游览区、五大连池矿泉产地等校外重点德育基地。各学校利用德育基地和展室,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共户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遵纪守法、校史和县情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他(她)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同年,德都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的意见》。各校纷纷行动。培育共建对子,龙镇中学、讷谟尔中学、市第二中学等学校都与邻近部队、派出所、巡警队坚持共建活动多年。通过互相慰问、互访、军训、参观军营参加劳动等方式,增进了友谊,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国防意识。农村中学与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成固定的对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共育共进。很多中学还开设了家长学校,举办合格家长培训班,使三结合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育人的合力。1994年,结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各中学进行了“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五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如龙镇中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是:一是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二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三是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这些做法成效显著。
  1996年后,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提出了“先成人,后成才,从小做好身边事,长大做好国家事,首先对自己负责,将来才能对社会负责”的德育口号。并依据《中学德育教学大纲》,制定了学生系列思想教育方案,通过教学主渠道渗透、集中教育和个别交心、文明共建、社会实践教育等形式,使学校德育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省“双实”工作先进集体、省百强中小学团校、国家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快速作文”实验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市第三中学(重点高中)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坚持以法治校、以德立校、以德育人的原则,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秩序,获得了“黑河市文明单位标兵”的光荣称号。并成立了学生党校,共发展学生党员13人,培养吸收入党积极分子836人。
  2000年,五大连池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各级中学都把德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健全了德育工作管理机制,明确了德育工作目标,使学生的道德素质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1990~2000年,全市涌现出省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市(地)级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12名;市(县)级德育工作标兵2人。省级三好学生1名,省级优秀中学生1名。县级德育先进集体48个,先进个人93名,优秀班主任115名,三好学生1658名。

  五大连池市1986~2000年普通中学基本情况表
  表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