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职教育
第四节 成职教育
德都县是1988年黑河地区第一个实行教育综合改革和第一个实施“燎原计划”的试验县。国家教委给双泉乡贷款3万元,给龙镇贷款1万元,使这两个乡(镇)作为“燎原计划”试点率先运行。1990年后,“燎原计划”试点乡扩大到新发、太平、团结等乡(镇)。为了统一人力、物力,发挥专业人才作用,搞好“农科教”统筹,县政府将县农民中专与县农业高中合并,成立了农业技术教育中心。并在教育领导机构、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改革领导体制、健全领导机构。把工农教育办与教委合并,工农教育办主任改任为教委副主任。县政府成立农科教办公室,政府办主任兼农科教办公室主任。各乡(镇)成立了教育委员会,乡长任教委主任、中心校长任教委常务副主任。各村成立了教育领导小组,村支书、村长任正副组长,符合当副村长条件的村校校长兼任科技副村长。这些做法,加强了各级政府对教育统筹的力度。二是改革教育结构。在办好普通中小学的基础上,对全县乡村中小学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办起了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也在各乡办起了燎原中专班。这些直接传授专业技术的学校,对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开阔农民发展生产的视野、帮助农民获取丰富的脱贫致富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各乡(镇)把乡中学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统管。乡中学教师可到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讲学,各专业学校教师可到中小学去教劳技课和其它专业课,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可到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学技术。村小学教师定期到县农业技术教育中心学习农业技术和了解致富信息,然后将这些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和当地农民。打破了教育部门独家办学的封闭模式,开创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局面。四是各乡成立科技理事会,下设养鸡、养鹅、养羊、养牛、食用菌、水稻、小麦、大豆等10多个分会。全面组织引进技术、传递信息,开展帮带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能人。五是请外地专家、技术员在本乡进行良种试验,一方面试种新品种,另一方面自己培育良种。六是乡中学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改革,初中语文增加了应用文、化学增加了化肥及农药、物理增加了电器维修、数学增加了土地丈量和会计科目。各乡中学办起了“3+1”、“3+X”职业培训班,实行绿色证书,农业技术教育中心先后办起了缝纫、农机、家电维修、浅水养鱼、食用菌、大棚蔬菜、土木建筑等几十个学习班,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
通过上述各项改革,2000年,五大连池市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教育、科研和生产统管的局面,初步满足了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
一、农业技术高中
1984年9月4日,成立了德都县农业高级中学。开始时租赁城关乡德利村的马棚为教室,1985年校址迁至县城南德北公路东侧(第三中学南,县委党校东)的新校址。校园占地20000平方米,校舍面积2120平方米。校园内有实验地1000平方米,建木架大棚500平方米。1986年,全校有教职工25人,班级4个,在校生210人。农业高中学制3年,开设课程除与普通高中相同外,还开设了农学、园艺、作物栽培等专业课。办学目的,除为上级对口院校输送新生外,主要是培养技术农民。1987年在校生达到248人,到1989年底,在校生仅有61人。
1990年,县教委对农高进行调整,把农高、农民中专合并成农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建立了1500平方米实验室、宿舍和200平方米仓库。同年顺利通过了农业高中的复检。1991年被省教委评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3年后学校继续滑坡,1997年合并到职业教育中心。1984~1997年,农业高中共招收专业班22个,培养毕业生792人。
二、职业高级中学
1984年9月16日成立德都县职业高级中学。1985年末,全校有教职工17人,学生280人。开设有木工、会计、幼师、缝纫4个专业班,学制均为三年。4个班除学习高中语文、数学、政治、体育等课程外,各专业班以学习本专业知识为主要课程。1992年8月第四小学解散,职高校址迁到第四小学,第四小学教师大部分留在职业高中。全校有教学班7个,学生321人。1997年7月职业高中并入职教中心。1984~1997年13年间,陆续开设过幼师、财会、木工、烹饪、汽车拖拉机维修、微机、俄语、服装、兵役、经济管理等10多个专业,共培养职高毕业生1350人。
三、市技工学校
1986年,技工校有教师11人,有水暖班和会统班各1个。其中:水暖班有学生39人,学制二年,开设水暖器材的维修与管理、炉房设备、机械制图,高中数理化和语文等课程;会统班有学生50人,学制三年,开设会计原理、工业会计、计算技术和中学数理化、语文等课程。此后陆续开设了电算、汽修等多门专业课,为市内各行业输送了很多人才,1998年11月并入市职教中心。
四、市农机校
1986年,农机校的办学宗旨是培训农村农机技术人员,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形式以短训为主。培训内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构造、使用维修和修理;农具的构造、维护和修理;农机经营管理;机械常识、金工基础等。为提高办班效果,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急需人才,为农业生产服务,学校每年都要到各乡、村搞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培训计划。农机校克服了校舍不足、师资短缺、没有教具和实验室等困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较高的教学质量。通过农机校的培训,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农机驾驶员走出校门,成为发展本地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骨干力量。1998年农机校并入市职教中心。
五、市卫生学校
1985年6月,经黑河行署卫生局批准,该校举办一个二年制医士班。招收学生54人,大多数学生是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初级技术人员。除了文化课补习外,所学专业课程是: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内、外、妇、儿科和拉丁文等。此后多次举办卫生人员短期培训班,为提高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发挥了一定作用。1992年校址迁到保健站后院,1996年改为五大连池市卫生学校,1998年11月并入职教中心。
六、市农广校
1989年,农广校设有农学、牧医、财会、林业等专业,在校生280人,专兼职教师15人。1996年,市县合并后,德都农广校改为五大连池市农广校,专职教职工由7人增至8人。1998年11月农广校并入职教中心。
七、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都分校
1986年,电大分校有教师11人,班级7个,学生194人。其中:党政干部经济管理大专脱产班一个,有学生41人;中文大专班一个,有学生33人;法律大专班一个,有学生39人;档案大专班一个,有学生15人;中专班一个,有学生66人。
办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学途径。电大建校15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大专毕业生452人,中专毕业生814人。1997年,电大分校又和黑龙江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办本科班,为提高五大连地市职工干部的素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职教中心)
五大连池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始建于1997年7月,是在农高、职高、电大、成人中专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以农高的校址为教学基地,其它3处的校舍改为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建校时有教职工116人,其中教师78人,行政后勤33人,不在岗位和借出15人。副市长蔺波兼任校长,李维中任常务副校长,内设一办五科。
1998年春季,教育幼儿园和五大连池镇职业高中并入职教中心,教职工增加到157人。同年11月,市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第二步合并,到1999年3月合并结束。市卫生学校、技工学校、农机校、农广校正式并入职教中心。合并后的职教中心有教职工225人,其中行政8人,教师120人,工勤及校企人员45人,教育幼儿园34人,退养二线人员18人。市长宁云福兼任校长,曹文兴、杨建国兼任副校长,李维中任常务副校长,韩运波、冉明、李义雄任副校长,李广仁任副书记。
2000年3月,省教委为学校投入了价值30万元的教学仪器,使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同年7~11月,学校清理超编人员,终止合同制工人合同,实行竞聘上岗。有38名合同制工人被解除了劳动合同,46名职工调到其它单位工作,33名职工办理了退休、病退、预退手续。改革后,教职工由225人减少到108人,中层干部由39人减少到26人。1999~2000年,职教中心共招收大中专、技工学生865人。
九、成人教育
1986年后德都县成人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94年通过国检,1995年通过省高标准扫盲验收,1997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1999年通过省高标准扫盲复检。
1990年总人口文盲率为13.6%,成人文盲率18.7%,青壮年文盲率8.5%,1995年分别下降到6.4%、8.2%、0.8%。1995年,适龄儿童总数为18342人,入学人数为1823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小学生在校生18066人,辍学生为166人,辍学率为0.91%;15周岁人口3283人,其中文盲、半文盲4人,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12%。1991~1995年,用省统一试卷考试2143人,考试合格2143人,脱盲人员合格率100%。
2000年,五大连池市所辖1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98个企事业单位均开展扫盲工作,扫盲工作开展面为100%。14个农村乡(镇)都建立了农技校,其中单独设校12所,有市级规范化农技校3所,乡甲级校5所。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中单独设校107所,甲级村校87所。乡(镇)级农技校都有标准的教室、图书室、办公室,共有实习实验基地420亩,平均每所乡校30亩。每所乡校都有专职校长,同时配备主任和专职教师各1人,重点抓扫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