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第一节 广播
一、有线广播
五大连池市广播电视局有线广播主要以市广播站和各乡(镇)广播放大站为主体,覆盖全市城乡。市广播站主要抓有线广播的建设、维护和发展工作,自办新闻节目。
市广播站,由一名副局长兼任站长,编辑部主任、技术股股长兼任副站长。主要工作是新闻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闻稿件的编、采、播、值机、通讯联络、播放机器的维护与管理,专用广播线路的维护、管理与更新工作。
1986年以前,德都县的农村有线广播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在中央“建设以县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广播专线与调频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联接村和农户的有线广播网”的方针指导下,县乡政府加强领导,多方筹集资金,使县乡有线广播得到了逐渐恢复和发展。1986年3月,县政府召开了农村有线广播工作会议,表彰了发展有线广播的乡村。兑现合同,落实任务,使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有了一定发展。在1986年到1987年的两年里,共投资18万多元,架设乡到村的广播线路68杆公里,更新乡到村的广播线路75杆公里,架设村到屯广播线路50杆公里,小广播喇叭人尸达到5300余只。
1988年,为控制有线广播出现的滑坡,县广播电视局通过调查以后,提出六条具体措施,并以县政府(德政办)(1988)22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乡(镇)。1989年,采取抓重点带全面的做法,重点抓了四平、和平、团结乡小片广播网的恢复工作,抓了建设乡万有村小广播喇叭入户的管理工作,推广了建设乡富民村小广播喇叭入户的工作经验。当年,全县11个乡(镇)农户的小广播喇叭入户有16619只,累计入户率达到了57.4%。1990年8月,召开了全县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和平镇、龙镇广播电视站、建设乡的万有村、富民村、四平乡的新民村等5个单位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1991年,太平乡同县广播电视局制定了埋设地下电缆线的计划,群策群力筹措资金33万元,于12月4日圆满地完成了埋设地下电缆线的任务。为德都县在高寒地区埋设地下电缆开辟了先河,同时,也为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91年以前,县城至乡(镇)共有3条广播专用线路,全长55.2杆公里,全部是水泥专用杆。全部按国家标准八级管理,由3名专职广播线员具体负责维护和管理工作。3条专线是:北至团结乡(含城关乡、双泉乡)、南至兴隆乡(含新发乡),西至建设乡。乡通播率为42.8%。全县129个行政村建起播音室48个,占62.9%。乡以下有464杆公里的传输线路,均属广播和电话通讯共用。其中八级路线232杆公里,八级率占50%。1991年,根据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县广播电视局会同县人事局深入到11个乡(镇),完成了乡(镇)广播电视站的“三权”下放的工作任务。使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的工作日程上,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当年,经县政府批准,公开向社会招聘2名播音台(男、女各1名)。同年,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县广播电视局被评为“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建设先进单位”,主管副局长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3年以后,按照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的要求,农村有线广播由以小喇叭入户为主,调整为由小喇叭入户、大喇叭覆盖及调频广播相结合的工作方针。2000年,由于市乡经济状况不景气,调频广播未能实现,小喇叭入户工作停滞不前,甚而出现了滑坡,但全县农村大喇叭覆盖率仍在9.5%以上。
二、无线广播
1986年,在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的药泉山脚下,县人民政府自筹资金21万元,省广播电视厅投资15万元,建成了中波实验台。1987年7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对外发射,发射频率为1100千赫。同年12月10日,又有黑龙江广播电台一、二套节目对外发射,发射频率分别为1521千赫和600千赫。有机房100平方米,办公室60平方米。有1kw脉宽调幅广播发射机3部,76米高的发射天线塔1座。有工作人员14名,台长1名。
三、技术设备
1986年以后,德都县广播设备由建站初期只有一台扩音机,发展到2000年的30多台,中波发射机2台,主要用于对原苏联对华广播的干扰。有录音机16台,收音(收转)机2台,601型录音机5台,602型录音机2台,进口录音机2台,430型收讯机2台、272型飞乐牌收音机1台,206型四述唱机2台,8585型录音机1台、电容动、麦克风各2部。
2000年乡镇广播电视站有601型录音机11台、206型四述唱机10台、2×275扩音机20台。各站都配备了操作控制台和动圈麦克。达到完全能够正常收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同时,乡镇广播站也可以自办节目。
县广播电视局技术事业股行使农村有线广播维护与管理的职能,由3名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广播电视站均配有1名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