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县市志编纂

第五章 地方志

第一节 县市志编纂


  地方志是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传世之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地方志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文化工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是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永恒的使命……
  在德都县委、县政府和新的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地方志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修志工作者长期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五大连池市志办一共编纂了三部志书,即《德都县志》、《五大连池志》(山水志)、《五大连池市志》,合计400万字。其中《德都县志》获黑龙江省地方志二等奖,《五大连池志》(山水志)为黑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部山水志,《五大连池市志》则是黑龙江省二次修志(续志)第一书,一个二等奖两个第一是五大连池市34万人民的共同骄傲,也是五大连池修志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一、《德都县志》的编纂
  1979年12月,德都县委、县政府从县直机关抽调了4名干部,开始了《德都县志》的编纂工作。1981年,成立了“德都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张文学,副主任杜文革、王颖、蔡成信、李春堂。下设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至5人,总编辑杜宇,副总编辑张耀忠,编辑孙庭松、朱沛清、吴旭东。1982年6月基层分志稿全部修竣,上报到县志办。县志办工作人员又将这些分志和建国前资料融汇起来,于7月份形成了《德都县志》初稿,装订成册后交上级有关部门审定。由于初次修志,经验不足,上级又有新的编写要求,故第一稿未能付印。之后,县志办人员解散,修志人员暂停,仅留1人维持日常事务工作。
  1985年6月,按着上级的要求,中共德都县委常委会决定,县志办公室为常设临时机构,定编5人。同年7~8月,县委、县政府从在职脱户学习的毕业生中,挑选了滕骏华(太平乡干部)、宋兹荣(民政干部)、李万祥(物资局干部)等3名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县志办工作。1986年初,5名编制全部配齐,开始进行《德都县志》的编纂工作。
  《德都县志》的编纂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85年3~12月,为学习方志理论,制定县志篇目;布置基层专业志任务阶段。1986年1月~1987年10月,为集中搜集资料,督促、指导、审查专业志稿阶段。滕骏华、宋兹荣、李万祥3人,历时3个月,行程1万公里,在省内外18个省、市、县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档案6000余卷,图书、报刊、杂志4000余册,共1万余卷(册)。此后县志办全体人员又在县档案局、统计局查阅各类资料1000余套(册),摘抄资料500余万字,为《德都县志》的编写打下了良好基础。1986年9月,县委、县政府拨专项经费2万元,邀请创建朝阳山抗日根据地的抗联老干部陈雷、王明贵、王钧、李敏、马云峰等人回访德都。1987年10月,又邀请了曾在德都工作过的老县委书记和县长邱健、杨光、马乘风、王成业等人回访座谈。他们为《德都县志》提供了几十万字的回忆资料。1987年10月~1990年,为集中撰写县志分志稿和总纂初稿阶段。志办人员每人承担10~20余个分志稿的编写任务。大家怀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使命感,一心扑在修志工作上,于1990年岁尾完成了分志稿的撰写任务。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志办老主任张耀忠不幸于1988年病故,长别了他所热爱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修志事业。
  1991~1994年12月,为《德都县志》初稿的修改、补充、完善、成册、审定、出版阶段。1991年滕骏华因工作需要调到政府办工作,但仍兼县志主编。1993年4月,由副主编宋兹荣主持县志办全面工作。1994年3月,在县志办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在李占安、宁云福等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0载,3易其稿的《德都县志》终于付梓。1994年3~12月,宋兹荣带领两名同志在南京彩印四厂进行了志书的出版设计修改、校对工作。由于没有经费,不能进行激光照排,只能铅印,才能降低成本。在一分钱定金没交的情况下,3人经过10个月6遍艰苦的修改、校对,将170万字的《德都县志》赊印出版。1995年厂方将书发回,宋兹荣和志办的全体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卖了2年志书,县政府又筹措了一部分资金,才将9万元的印刷费给厂方付清,比全省其他市县的印刷费省了三分之二。就是这样一部写书难、出版难、卖书难的《德都县志》,在1997年全省地方志评比中,从参评的300多部志书中脱颖而出,获黑龙江省地方志二等奖,受到上级领导和全省修志同仁的一致好评。滕骏华3次获黑龙江省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宋兹荣先后4次获得黑龙江省修志先进工作者,2次获得黑河市修志先进工作者,1次政府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万祥获2次省修志先进工作者,孙洁获得了3次黑龙江省修志先进工作者,1次县政府劳模称号。德都县志办3次获得黑龙江省修志先进单位,2次获得黑河地区(黑河市)修志先进单位称号。
  二、《五大连池志》的编纂
  《五大连池志》(山水志)是五大连池乃至黑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部山水志。全志除概述、大事记外,分自然地理、风景名胜、矿泉水、特产、火山矿泉科研、旅游、疗养、宗教、艺文、景区建设、景区管理等11编和附录,共60万字,另有彩色插图300余幅。主编宋兹荣、副主编吴国毓、孙洁。
  1996年6月市县合并后,按照上级要求,编纂《五大连池志》(山水志)的任务落在了新的市志办(原德都县志办)的肩上。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市志办主任、主编宋兹荣带领全体修志人员,爬山涉水,走遍了五大连池14座火山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餐风露宿,探访了五大连池每一个大小景点和知情人物,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经费短缺,一切活动均靠赊欠的情况下,经过3年辛勤耕耘,完成了《五大连池志》(山水志)送审稿。经省和黑河市地方志办公室审稿,获得好评,同意付印。在此关键时刻,由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变更,从五大连池市分出,一部洒满修志人汗水和饱蘸修志人心血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能印刷成书,被搁置一边尘封多年。此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张忠良先生愿意承担付梓刊印的重任,并对志稿进行了修改完善;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福和也予以帮助。2003年8月,黑龙江省志办主任孙景钰、副主任姜绍华在五大连池市参加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对《五大连池志》出版问题十分关心,表示省志办砸锅卖铁也要想办法出版这部黑龙江省唯一的山水志,否则太可惜了。孙景钰主任又在黑河市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和黑河市市长赵学礼、常务副市长张宪军、副书记韩伟等人进行了沟通,赵学礼和张宪军表示黑河的书黑河人拿钱出,不用省志办花钱。《五大连池志》(山水志)终于有望问世!
  三、《五大连池市志》的编纂
  《五大连池市志》全书170万字,96版彩页,是第二代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德都县志》续志,同时也是五大连池市第一部志书。主编宋兹荣、副主编孙洁、张立波,责任编辑郝凤琴,特邀编辑吴国毓、陈新民。
  1999~2002年,五大连池市志办在人员少、任务重、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全体修志同仁在主编宋兹荣的带领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一心扑在修志事业上。以对历史负责,对五大连池市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泼墨挥毫,笔耕不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五大连池市志》的送审稿。使这部宏篇历史巨著提前出版发行,成为黑龙江省第二次修志第一书。这是修志工作者的自豪,也是五大连池市34万人民的骄傲。
  该书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特点突出。既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五大连池绚丽多彩的山水风光,又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五大连池市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新形势下,五大连池市人民艰苦创业、再创辉煌的真实写照,志书达到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是五大连池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是默默无闻的修志人在世纪之初的伟大时刻,献给全市人民一份厚重的贺礼。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市长姜福、副市长范志国、曹文兴的大力支持下,《五大连池市志》已经付印。2003年8月,黑龙江省续志培训班,《五大连池市志》评议会在五大连池市举办和召开。省志办主任孙景钰、副主任姜绍华莅会并做重要讲话,对《五大连池市志》予以高度评价。8月10日在黑河市召开了黑河市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黑河市常务副市长张宪军在讲话中表扬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重视地方志工作,称赞五大连池修志人员爱岗敬业,使《五大连池市志》成为全省二次修志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