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编 卫生医药第一章 医疗第一节 医疗机构 一、市人民医院
1986年,德都县人民医院共有职工18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4人,管理与工勤人员54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中医门诊等17个科室,有病床140张。1987年五官科下辖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口矫科。1988年3月由省拨款40万元,地方自筹1660万元,兴建了3188平方米住院大楼,于1990年1月交付使用。1990~1994年,医院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行管理,差额补助,节余留用,按劳分配”以及“责、权、利相结合,院、科二级承包责任制”等经济管理体制,在搞好社会效益前提下,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要坚持保值经营。医疗技术科室实行了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行政职能科室实行了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后勤科室实行了班组任务、计件承包责任制。医院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增设了便民服务措施,加强了急诊科室建设,开展了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允许医院各级医务人员在干满干好8小时工作和完成医疗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看病、接产、护理等,对其收入按“改革方案”的规定,予以合理的处理。
1995年后,医院打破大锅饭,建立了管理体制新格局,采取科室承包制,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原则。推行“三制一体,配套改革”,即:院长、主任、职员层层负责制,两权分离的承包经营制和全面任务目标管理制,三制配合一起,互相完善配套。1997年设立医德医风接待室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宗旨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1998年上半年增设了外科门诊值班室和增开了手术台,不仅解决了外科患者夜间门诊→病房→门诊的往返程序,还解决了外科、妇科手术撞车问题。1998年底,人民医院在全市首推护士礼仪服务,开展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及健康教育。设立了导诊台,对前来诊病的患者全程陪诊、陪检。实行单病种限价,对部分病种全程费用下调30~50%,所有手术费列黑河全市最低。1999年创立“120”急救中心,推出无假日医院、放心药房工程,对患者实行床边服务。同年9月设立了皮肤、性病、美容科。
2000年,人民医院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建立了月报。全院人员增至23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4人,设病床180张。共设有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线科、物理诊断科、CT室、药剂科、内科、外一科、外二科、肛肠科、手术室、麻醉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骨伤康复科、皮肤性病美容科、急诊科、医务科、信息科、护理部、工会、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设备科、保安科、财务室、住院处等3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CT、彩超等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成为五大连池市广大群众看病、治病的康复中心。
二、市中医院
1986年,德都县中医院共有职工6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8人,管理与工勤人员15人;设床位14张。1987年自费购置神灯1台。1989年由省、县共同拨款4万元,购置400毫安X光机1台。1990年购置200毫安移动式X光机1台,尿生化分析仪1台,黑白B超诊断仪1台,普通心电机1台,频谱心电机1台,恒温水浴箱1台,火焰光度计1台,氦氧激光血疗机1台,频谱治疗机2台,红外线治疗机1台,双管显微镜1台,电冰箱2台,骨科牵引床1张,手术床1张,另外尚有肛肠科、普外科手术器械等。1994年自筹资金1万元,对100平方米危房进行了维修,1995年,县财政投入9万元,修建下水道、渗水井。在服务至上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医院,实行了科室经济核算制,落实任务指标,按经济收入提取院长积金和奖金,从而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经济效益。
2000年,全院共有职工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8人,内含副主任医师2人,中级医护人员22人,初级职称25人。编制床位50张,实开30张。主要科室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妇儿科、中医皮肤科、针灸理疗科、西医内科、西医外科、西医儿科、口腔科、放射线科、B超室、心电室、检验室、中西药局、医务科、基层中医指导科等。
三、市卫生防疫站
1986年,卫生防疫站共有职工3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人。同年10月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合建了1376平方米的三层大楼,1990年峻工迁入,卫生防疫站分得756平方米面积。90年代后,陆续购置了X光机、超级水浴、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常温冷库、CO测定仪等医疗器械。2000年,在办公楼西侧接建了320平方米办公小楼。同年卫生防疫站职工增至59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27人,高工4人。主要科室有:办公室、结核科、防疫科、公卫科、地病科、检验科、计免科、宣教科、证照科、学校卫生科、监督科。
四、市妇幼保健院
1986年,德都县妇幼保健站共有职工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人。有病床4张。1990年与县卫生防疫站合建的办公楼交付使用,分得面积500平方米。1996年因市县合并将德都妇幼保健站改称五大连池市妇幼保健站,1997年改称五大连池市妇幼保健院,同年9月被黑龙江省卫生厅评为“爱婴医院”。2000年,全院人员增至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人;有床位8张。主要科室有:妇幼科(妇女保健、婚检、儿童保健)、医疗科(门诊、手术室、理疗室、B超检验室、药局、处理室)、行勤科(守卫室、财会室)等。主要医疗器械有:救护车1台、电磁波辐射器1台、氦氖激光治疗仪1台、超声波诊断仪1台、强冷光透照仪1台、
五、乡镇卫生院
1986年。德都县有乡镇卫生院14个,其中龙镇、和平镇和团结乡为中心卫生院。共有职工1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4人,工勤管理人员51人;设置病床43张。1986年县财政给龙镇中心卫生院拨款15万元,建起513平方米门诊大楼,1987年后,讷谟尔、龙镇二院、和平镇、四平乡和太平乡的卫生院陆续建起了新的院舍。14个乡镇卫生院除龙镇卫生院外,一律都设置一个综合诊室、注射室、药房。龙镇中心卫生院1990年开始设置了内科(儿科)、外科(五官、肛肠、骨伤)、中医科、妇产科、检验科、放射线科、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和中西药局等9个科室,并设有8个病室16张病床。1994年被批准为一等甲级医院,在黑河市验收评审中,获总分第一名。1997年,龙镇中心卫生院自筹资金3000元,省里投资8万元,购置B超1台、200毫安X光机1台。1998年,黑龙江省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设备投资28万元,自筹资金9.5万元,为五大连池市7个乡镇卫生院购置仪器设备46台(套)。其中给太平乡卫生院B超、心电机、显微镜、人流吸引器、冰箱、离心机、普通产床、台式牙钻等8台(件),价值45000元;建设乡卫生院100毫安X光机、B超、心电机、显微镜、洗胃机、电冰箱、普通手术床、血红蛋白仪、台式牙钻等9台(件),价值72522元;四平乡卫生院100毫安X光机、B超、心电机、洗胃机、电动吸引器、电冰箱、普通手术床、无影灯、台式牙钻等9台(件),价值75956元;朝阳乡卫生院B超、心电机、冰箱、微量生化分析仪等4台(件),价值47802元;讷谟尔乡卫生院B超、心电机、洗胃机、人流吸引器、电冰箱、离心机、普通手术床、台式牙钻等8台(件),价值45882元;新发乡卫生院B超、心电机、显微镜、洗胃机、电冰箱、干燥箱、离心机、水浴箱等8台(件),价值46084元;兴隆乡卫生院B超、心电机、显微镜、离心机、涡轮牙钻、721分光光度计等6台(件),价值46498元。1999年12月,和平镇中心卫生院自筹资金2万元,省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办公室拨款10万元,购置了三导心电、痔疮治疗机、显微镜、尿分析仪、分析天平、脑血流图、电冰箱、半自动生化仪、口腔治疗机、人流器、离心机等11台(件)。
2000年,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共有职工2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8名,工勤与管理人员35名,设床位20张。
六、村卫生所
1986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村办卫生所逐渐减少,个体卫生所已达85%。针对这种情况,县政府和卫生局对平原11个乡镇86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整顿,之后有60%的村恢复了村办卫生所。到年底,由于管理不善,又形成了个体办卫生所的局面。全县14个乡镇121个村,共有各种形式的卫生所122个,其中村办7所,乡村医生联合办所1处,个人办所114个。全县有乡村医生证书者98人,有赤脚医生证书者110人,无证的卫生员63人,合计271人。
1987年,再次狠抓了农村卫生所的整顿工作,下发了经德都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德都县农村卫生所管理办法》,抽出20多人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由黑河地区卫生局领导直接进行指挥,仅用40余天就使应该恢复的77个村卫生所全部恢复。有公房的32处,借用房屋的45处。在报酬上执行工资制的15处,挣药品利润外加劳务补助的62处。同年,县卫生局先后两次认真作了“农村卫生所行医许可证”和“农村个体行医许可证”的检查、考核、验收和发放工作。1988年起,平原村凡是没有“行医许可证”的一律不准行医。凡经考核达到相当于医士水平的,改称为“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称职的卫生员,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
1990年,农村卫生所又出现了反复现象,到年底,全县125个行政村,村办卫生所仅剩3个,个体办所122个。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37人,其中有证的165人,无证的卫生员72人。
1991年,为解决农村卫生所反反复复的问题,县工作组再一次深入基层开展整顿工作,奋战3个月,使平原乡91个村的80个卫生所恢复为村办,占应恢复的100%,其中甲级卫生所占15%,达标所占68.7%。全县农村卫生所新建、维修、租赁业务用房5212平方米,平均每个卫生所的用房面积为56.15平方米。共有乡村医生108人,卫生员147人,受过函授、刊授和脱户学习的人员占30.2%。乡村医生报酬采取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全县统一规定为个人承包土地不动,每年年平均工资为1200元。其中50%由村里支付。另外的50%由营业收入的盈利中支付;奖励工资数额不定。1991年10月,县卫生局对村卫生所进行了“七项标准”检查,并颁发开业执照54家。通过检查验收,一等为团结、太平乡;二等为四平、和平、新发、兴隆、双泉、城关、建设等乡镇;三等为龙镇;四等为讷谟尔乡。1992年,为巩固农村卫生所的发展成果,卫生部门把过去的包乡改为包村,统一做了卫生所牌子,规范了管理制度。达到了村村有卫生所,并有32%的村卫生所达到了甲级标准。5月15日,县政府下发了《德都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方案》的通知,卫生局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团结、太平两个乡的两个村开展集资办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
1993年初,由于德都县乡村卫生所恢复的较好,黑河市在德都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德都县工作经验。但会后不久的同年5月,国家农业部宣布取消43项达标活动和37项涉农集资收费项目后,德都县村办卫生所处于纷纷解体状态。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集体办所占32.5%,集体承包占1.25%,个体诊所占66.25%,村办卫生所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
1996年,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文件精神,五大连池市卫生局取缔无证村卫生所4户,异地行医和基本条件不具备的9户,净化了农村医疗市场,满足了农村群众看病治病的基本要求。
1998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要求,卫生局选择了和平镇的解放、新立和和安3个村为合作医疗试点村,派出工作组对这3个村进行指导,从卫生所的房屋选址、人员配备、管理形式和科室设置,都一一做了具体安排,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6月26日,市政府在和平镇召开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经验交流会。通过讨论和参观,使与会人员深受教育和鼓舞,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开办好合作医疗。截止年末,全市85%的村恢复了集体办卫生所,合作医疗覆盖率也达到了42%。
2000年,经过又一次整顿后,全市共有231家集体办卫生所,其中含123个分所。每个村卫生所都挂上了统一的牌匾。对231名乡村医生进行了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核发了《医疗机构执法许可证》。
七、个体诊所
1986年,德都县境内有19处个体诊所(包括农村和沾河林业局),其中中医诊所9处,西医3处,牙所7处。到1988年底,共有个体诊所29处,其中中医16处,西医4处,妇产2处,牙所7处。1990年,根据县政府《整顿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卫生局成立了检查验收组,对46处个体诊所逐户验收4次,取缔6处,3家报停,停业改进9处,其余均达标准。
1991年,对43家个体诊所进行了两次检查,有28家基本达到开业标准,发放了《行医执照》,对从事各类卫生技术活动的31人发放了《行医许可证》。对不符合标准的,取缔6家,停业整顿9家。1993年,对45家个体诊所共监督检查4次,建立个体医生档案45份,成立了个体医生协会,取缔游医药贩3起。1996年,卫生局下发了《个体医疗机构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取缔异地开诊、超范围诊疗、房屋条件太差的个体诊所12家,取缔无证行医者5家。1997年,根据国务院149号令,省政府3号令的要求,自4月中旬至10月中旬,对辖区内的个体诊所、医院下设的门诊部又进行一次重新审查,要求其搬至国立医院1公里以外的地方行医。90%的诊所配备了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等一些相应的医疗器械;统一了处方、门诊日志、收据等。取缔无证行医诊所6家。1999年,对五大连池镇、龙镇及沾河的个体诊所进行了清理整顿,取缔无证开业医15家,对青山镇整顿后的个体诊所跟踪问效,对不合格者进行经济处罚和没收药品。2000年,市政府根据省、黑河市的统一布署,展开了两次清理整顿个体诊所工作。共取缔无证行医诊所20余家,没收药品器械价值3万元,经济罚款1.73万元,进一步净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环境。
八、各农场职工医院
1986年后,五大连池境内共有7个国营农场,均设有职工医院,行政、业务由北安农场管理局和九三农场管理局直接管理。2000年末农场职工医院共有职工4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1人,设病床275张。
九、监狱与劳教所医院
1986年全县共有劳改支队医院3所,劳教所医院1所。1995年将劳改支队医院改称为监狱医院,主要负责在押犯人和职工家属的医疗、防保工作。2000年,共有职工18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1名,设病床216张。
十、沾河林业局职工医院
1986年沾河林业局职工医院共有职工1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9人,主要任务是负责林区内职工的防病、治病和保健工作。2000年末共有职工1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5人,设病床140张。
十一、其它卫生事业机构
各林牧场、商业、粮食、教育卫生所(室)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1990年后大部分被取消或改变为个体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