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区 加格达奇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行政管辖归黑龙江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6'至124°26',北纬50°09'至50°35',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476公顷。甘河由西向东在境内通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平川分布在甘河南北两岸,平均海拔为472米,年平均气温为-1.2℃,无霜期为85天至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94.8毫米。山林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等,土特产有都柿、木耳、蘑菇等,药用植物有黄芪、党参、五味子等。林中栖息着狍子等野生动物,水产有鲫鱼、细鳞鱼等,矿产资源有沙金、煤、石墨等。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军分区驻在区内。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游猎于此。1964年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会战指挥部设在加格达奇。1970年2月,加格达奇镇升格为县级区。工农商及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得以发展,到90年代中期常住人口增至15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加格达奇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形成以木材加工为中心,以农业、电力、建材等行业为骨干,设备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农业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着“农、工、建、商、运、服”的格局,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90年代末期,借助“天保工程”的实施和西部开发优惠政策的契机,沿着“全党抓经济,全民搞招商”战略部署及“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实现粮豆薯、蔬菜、副食自给有余;工业产品30多个品种远销区内外;商业网点1317处,饮食服务机构637处,农贸市场8处,带动了周边商贸发展;中小学校64所,职业学院1所,电视台、电台、报社各1处,影院2处,医院、卫生所、防疫站、保健站计68处,艺术馆、图书馆各2处,体育场馆3处,先后建北山公园等5处,建世纪广场1处,铁路、公路纵横东西南北,连接境内旅游景点5处,形成完整配套公共服务体系;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85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0559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817万元,各项事业均有长足发展。加格达奇区已具备较强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型林海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