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盛开文明花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 朱洪祥
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全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始,先后组织大兴安岭精神教育、“讲文明、树新风”、“净美倡”、“形象年”、“万千百”、“改树塑”等活动,到2003年的“两个提高、两个延伸”,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城乡联动,联片创建,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民群众牛活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全区涌现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行业)工作先进单位2个;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区(县)2个,文明单位(标兵)61个,文明村1个,文明乡镇1个,文明小区1个,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示范点2个,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标兵)3个;地级文明单位(标兵)279个,文明行业建设先进系统(标兵)11个。2003年9月,全省在大兴安岭召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现场会,大兴安岭地区在会上作了题为《全民参与,联片创建,大力推进文明地区建设》的经验介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启文同志指出:“大兴安岭地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五个一”的经验,标志着我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应有位置。1984年,地委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及办公室。1987年,地委首次提出大兴安岭精神的概念。1996年,地委提出把大兴安岭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2000年以来,地委连续五年在地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为地委重要工作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地区党政主要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推动一方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任务纳入主要工作日程,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2003年12月以来,地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到中央文明办汇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各基层单位都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区各个层次上都摆上了重要位置。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专题工作推进组,确定专题推进责任人,进行专题推进。地委每年都召开一次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2至3次创建工作协调会,协调解决文明创建中出现的问题。每年都由主管领导带队组成督查组,采取互检互查、联检联查、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法,对全区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2至3次集中检查。每年年底都依据精神文明建设百分考核评比结果,对全区各单位按县(区)林业局、县级企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和地林直独立党委、地林直机关四个组分别排出创建名次,连续四年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重奖。2000年以来,地、县两级用于创建活动奖励的资金达300余万元。
把弘扬大兴安岭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把大兴安岭精神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开展“知我兴安、爱我兴安、建我兴安”大兴安岭精神系列教育,使大兴安岭精神成为全区人民再次创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及时推出了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先后在全区集中宣传了“隐功埋名三十年,默默无闻做贡献”的“独胆英雄”曹发庆;舍已救人、英勇献身的徐俊德、刘国臣;“扎根边疆四十载,默默奉献写人生”的气象专家周儒锵;“脏了我一个,方便千万家”的“大山里的徐虎”张志磊;“绿了青山白了头”的新时期“林业铁人”张美钧;为83名特困生捐款、捐物达1万余元而不留姓名的“党为民”;20年如一日照顾残疾人家庭,不图任何回报的李庆英;被誉为“兴安岭上女马永顺”的妇女营林队长张克福;“离休离岗不移志,甘把余热献北极”的76岁离休干部吴绍卿等一批先进典型。1996年,大兴安岭精神同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起被省委确定为全省提倡和发扬的“四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居民文明公约》、《大兴安岭地区居民行为规范》,编写了《大兴安岭地区公民文明教育读本》,开办文明公民学校460多所,公民的培训教育面达到60%以上。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坚持文明城镇、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一起抓,联片创建,整体推进。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以“四进社区”为重点,开展了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公民等创评活动,推动了文明城市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乡镇、林场所在地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为载体,以镇带村,逐步推进。全区涌现出六星级以上户18000余户,图强公司壮林林场、漠河县北极村进入国家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行列;文明行业创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树行业新风,创一流业绩,做文明职工”、“共铸诚信,擦亮兴安窗口”等活动,各行业和窗口单位文明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围绕“我是大兴安岭人,我为大兴安岭增光添彩”主题教育,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开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十项系列活动;以乡镇林场为重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活动。公民的各种不良生活陋习有所改变,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保洁意识进一步增强,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2000年初,全区开展“净化环境、美化家园、倡导文明新风”活动,从环境建设入手,重点整治城乡卫生环境脏乱差,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历时三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净美倡”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文明创建的品牌,被收入中央文明委编写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2001卷。2001年,在“净美倡”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重点,广泛开展“形象年”活动。树立一批典型,公开处罚一批不文明行为,营造改革开放、诚实守信的经济发展环境,树立“绿色、诚信、开放、繁荣、文明”的大兴安岭形象和“思想解放、好学上进、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勤劳务实、诚信文明”的大兴安岭人形象,实现由改造环境到改造人的升华。2003年,结合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以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交融、浑然一体”的生态园林式城镇为目标,以大兴安岭乡土树种为主,开展辟园建绿、沿路植绿、拆墙透绿、城边环绿系列绿化活动,城乡逐步由栽植小苗绿化发展到栽植大苗绿化,由单纯植树发展到建造绿化景点、景观,实现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绿化格局。开展以创建万里绿色大道、千栋绿色楼道、百村镇绿色街道为主要内容的“万千百绿色行动”,进一步改善交通景观和人居环境。在防火和防“非典”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植树137万株,其中城镇栽植大苗树50万株,种植草坪29万多平方米,创建绿色楼道2500余条,占全区楼道总数的50%;创建绿色街道300余条,占全区街道总数的40%以上。根据省文明委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的要求,把整治城乡卫生环境作为“改树塑”活动的重点,在全区集中开展了清除垃圾、整修街道、修缮房屋、植树造林等城乡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战役。地委确定4名地级领导负责三县一区的专项治理工作,并确定11个实力较强的部门进行帮扶。各县区局都实行了处级干部包乡、科级干部包村、村级干部包户,层层落实了整治责任,对城乡卫生环境进行了深入整治,乡镇、林场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花钱,舍得投入,最大程度改变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1968年,经中央同意,周恩来总理亲自签批,由国家拨款在加格达奇建立中波200千瓦无线广播电台,1973年试播,1975年10月1日正式开播,使几十万兴安儿女用收音机直接收听党中央声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971年,在建设200千瓦电台的同时,开始自筹资金组装7.5千瓦中波发射机,并于1974年3月1日开播,大兴安岭人民广播电台正式诞生。1976年4月,成立了加格达奇电视台,1978年1月,采用1千瓦双通道彩色电视发射机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85年6月,在加格达奇北山建造电视发射楼,安装国产卫星电视地面接受站全套设备,7月1日正式收转中央电视台节目并具备拍摄专题片能力。1991年1月1日,加格达奇电视台更名为大兴安岭电视台。1994年,投资建设了1425平方米电视节目演播大厅和节目制作中心楼,从此具备了拍摄制作大型联欢会和文艺晚会的条件。1992年10月,大兴安岭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2001年,租用大兴安岭联通公司光缆,使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全区广播电视联网。全区90%的乡镇、林场都能看到当天大兴安岭电视台节目,结束了建区以来县、区、林业局看不到当天大兴安岭新闻的历史。2002年,广播电视与省台实现联网。2004年,全区电视覆盖率99%,广播覆盖率85%。加格达奇区已有51套卫星电视节目落地,有线电视用户近2万户,有线电视实现24小时全天候播出。1990年以来,地区先后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地区图书馆、地区艺术剧院、地区会展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各县区局投资新建了文化广场,改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2001年,加格达奇新世纪广场被评为全省“十佳广场”。积极引导、重点扶持、不断繁荣具有森林气息的文艺创作。形成了以版画创作群体为龙头,带动其它艺术群体的发展格局。大兴安岭版画群体被省政府授予优秀创作群体一等奖,大兴安岭地区被文化部授予“版画艺术之乡”荣誉称号;40年来创作演出歌剧、话剧10余部,演出歌舞节目千余场,2001年,话剧《大林莽》获黑龙江省新剧目调演优秀奖,并获省第三届文艺精品工程三等奖;森林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出版小说、诗歌百余部;音乐、舞蹈创作取得突破,出版了15首歌颂大兴安岭的创作歌曲,歌曲《酒歌》获文化部三等奖,歌曲《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在中央电视台每周一歌中播放,舞蹈《巴力》获省舞蹈大赛一等奖。以广场为依托,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起,全区文化广场天天有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周周有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月月有专场文艺演出。举办具有边疆特色、森林气息的“塔河之春”、“呼玛之夏”和“北极光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开展军乐大赛,全区已建立军乐队、管弦乐队10余支。成功举办“中国北极漠河·黑龙江源头冰雪汽车挑战赛”,对外展示了大兴安岭的良好形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