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 魏文彦
开发建设四十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与经济发达地区及我省其他地、市相比,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滞后,但对于开发较晚,国有化程度较高,民营经济起点低的大兴安岭地区来说,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欣慰的。
探索徘徊低点起步
大兴安岭地区的民营经济起步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79年。当时全区只有个体工商户66户,从业人员80人,主要零售蔬菜、水果、日用品和小商品。上货地点是国营百货批发站、五金批发站和果品公司,经营规模很小,注册资金总额仅1935元,户均30元。全区没有一户私营企业。在1979年到1991年的13年里,全区民营经济一直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在全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很低,国有经济成分在全区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超过99%,单一的国有经济格局尚未改变。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放宽,1992年出现了22户私营企业。刚刚出现的私营企业“先天不足”,规模小,层次低,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而且季节性强,大部分不能全年开工。在22户私营企业中,多半从事机械修理、零售或服务业,企业生产没有任何科技含量,也没有生产加工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利润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思想解放快速发展
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全国掀起第二轮改革开放的热潮。1993年,省、地两级党委和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极大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热情,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政策基础。经过1994年至1997年四年调整、充实与提高,1998年和1999年全区民营经济出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全区民营经济迅速步入快车道,规模和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98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21223户,比1997年增长20.06%。从业人员达到37501人,比1997年增长42.29%。民营经济总产值达到15886万元,比1997年增长22.86%。私营企业由1992年的22户增长到101户,从业人员达到1549人,实现产值226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09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21.69%、72.49%、57.08%和57.60%。全区私营企业的数量、质量、规模、效益同步提高,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区个体工商户22724户,比1998年增长7.07%,是1979年的332倍;从业人员达到42534人,比1998年增长10.7%,是1979年的530倍。创产值22618万元,比1998年增长42.4%,实现销售收入85755万元,比1998年增长15.3%。私营企业增长到127户,是1992年的3.5倍,雇工由1992年的327人,增长到2113人,增长了5.5倍。私营企业实现产值3765万元,占全区民营经济总产值的14.23%,销售收入实现4152万元,占全区民营经济总销售收入的4.6%。农村中民营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到1999年末,农村中的个体私营业户1388户,比1998年增长28.8%。最能体现民营经济层次、水平特点的生产加工型企业不断涌现,到1999年末,已达到2649户,比1998年增长129.7%。全区民营经济中的有限责任公司达62户,其中,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有9户,超千万元的有4户。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由发展初期的集中在流通领域,开始向高新技术、科学研究、机械制造、矿业开采、山特产品开发、房地产开发和筑路旅游等多项领域迈进。
政策成熟 稳步前进 2000年以来,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于2000年11月,重新修订《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2003年1月16日,又出台了《关于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暂行规定》(大发[2003]1号),从政策支持、“绿色通道”(即畅通民营企业大户与地级主要领导联系的渠道),资金扶持和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针对国有化程度高、机制不活、协调不力、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偏低的实际,于2000年5月适时成立了民营经济管理协调机构——私营经济办公室,又于2001年变为非国有经济发展局,负责非国有经济的统筹、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民营经济在1998、1999两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积累、巩固,发展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17.5亿元,比2002年增长21.9%,实现增加值6.1亿元,比2002年增长22.0%,占GDP的比重达到11.5%,比2002年增长1.1个百分点。上缴税金5807万元,比2002年增长17.6%,占财政收入的30.9%。产值和税金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1.7%和106.9%。民营经济增加值由1999年的占GDP的3.7%,增长至2003年的11.5%,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由1999年的16%,增至2003年的3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全区民营经济总户数3.2万户,从业人员7.5万人,其中约5.5万人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力地缓解了国企改革和社会就业的压力。
直面未来参与国企改革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对民营经济的日益重视,大兴安岭地区的民营经济显现诸多有利条件。由于大兴安岭的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小,层次比较低,与南方发达地区民营经济份额占80~90%的比例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地县两级领导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不断提高,在机构改革中保证了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乡镇企业机构的相对稳定。地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领部分民营企业家赴南方发达地区考察,建立起与企业家直接联系的“绿色通道”,及时掌握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民营经济发展部门的力量,加大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仅2003年,以各种形式向民营企业注入资金105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矛盾。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民营经济实现低成本扩张。特别是参与国企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按照国家的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基本措施为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通过购买、参股、租赁等形式进入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造的同时,使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已滚动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大户,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引资企业北极木业购买了漠河县的物资库,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晨明木材加工厂以90万价格售给大山科工贸有限公司,组建了绿神生物有限公司,5月投产运行。年可加工大豆4万吨,产值1亿元。富林公司购买加格达奇区党校旧址,生产绿色山野产品,年可创产值500万元以上;呼中区六处国有企业闲置厂房无偿转让给千岭红果酒厂和松果粉厂等民营企业,企业效益增长明显。民营经济在参与国企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盘活了大量国有资产,同时壮大了自己。
面对未来,民营经济不仅要在国企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充当主力,还要在特色经济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担任主角。将向生态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挺进。发挥民营经济在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中的作用,对大兴安岭林区的林木资源实行联片承包,参与荒山、荒坡的经营管理。发挥民营经济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依据旅游开发规划,建设旅游设施,把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和极地旅游这块大蛋糕做大做强。巩固已成型的绿色食品、北药开发和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搞好精深加工,把林木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思路,为民营经济的明天,提供一个稳定的政策基础。民营经济面临的诸多发展机遇,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企改革和生态经济建设,为民营经济孕育了大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一改大兴安岭地区国有资本占90%以上“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2004年,地委、行署制定的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民营资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随着民营经济在参与国企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不断发展和外资的不断涌入,一个以公有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的新的林区经济格局将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