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区开发建设的组织保证

林区开发建设的组织保证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赋




  地方志办公室约我写一篇关于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40年来,加强党的建设和培养选拔干部方面的专文,我欣然接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知往可以鉴来,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开发建设以来各级党委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干部的决定因素,保证开发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大兴安岭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为建设更加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作出更大贡献。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林业部、铁道兵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中,就决定成立中共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党委,任命林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罗玉川任书记兼政委。同时接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领导。经过20多天的紧张准备,于是年3月初,罗玉川书记就和会战指挥部指挥郭维城从北京出发,率领第一批参加会战的31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先后到呼玛、十八站、塔河和加格达奇等地,穿林海跨雪原,进行实地调查,制定会战方案,在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汇报后,又分别向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和国家经委汇报了调查情况及整体进军方案。在会战指挥部党委的带领下,各会战战场总是党委领导率先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他们为尽早把蓝图变为现实,以解放军、大庆人和焦裕禄为榜样,呕心沥血,为会战的顺利进行,操碎了心。1966年就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栋梁之材。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速度将会更快。
  “文革”时期,由于受“踢开党委闹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全国一样,党的组织工作一度陷入瘫痪,许多革命老干部“靠边站”,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但靠毛泽东思想的雨露阳光哺育成长起来的广大共产党员紧紧地和人民群众一起,凭着朴素的感情,硬是顶着极“左”路线的干扰,使林区开发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指引下,认真地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党的一系列政策,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尺子,拨乱反正,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从1980年起,按照中央、省委精神,地委为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规定,进行新老交替的调整。全区22个县团级基层领导班子,有16个实行了党政分设,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14个领导班子配有大专毕业生,平均年龄由1979年的50.4岁下降到49.1岁。1981年至1983年,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区从上到下按地、县、乡3个层次分6批进行全面整党,教育党员和整顿各级领导班子。全区整党结束后,对66个县团级领导班子,121个乡级领导班子,927个基层党支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其中调整充实地级干部11人。1985年5月,地委制定第三梯队建设规划。从1986年开始探索和试行干部制度改革,在呼玛、漠河、塔河3县和十八站林业局以群众民主评议、民主推荐、民意测验为主,公开考核干部。对部分县、区、局领导干部进行上下交流和横向交流。1986年考察县级后备干部96名,提拔任用52名。省委提拔任用4名地级干部,完成了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工作。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后,全区广大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同全区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吃三睡五干十六”,实现了一年恢复生产,两年重建家园,三年完成抢采抢运烧死木的任务。
  1995年,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调整充实123个县级领导班子,占全区县级班子总数83.6%,调整提拔处级干部103名,中青年干部67名。实施能人战略,狠抓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建设,出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三年规划》、《干部教育“九·五”规划》。不断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调整与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地委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干部人事管理办法,实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选举、干部试用、干部离岗审计制,公开选聘部门领导干部,推行局(厂)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
  从1996年开始,在全区逐步推行干部任免投票制,建立了双推双考竞争机制。是年,公开竞选1名副处级干部。对公开选拔上来的年轻干部,先安排到纪检监察和信访部门,或乡镇林场挂职锻炼。1998年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近年来,地委集中力量抓好三县四区的换届工作,使一批懂经济、懂法律、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县区领导班子中。还重点抓了不团结班子和三类班子的调整工作,使班子团结有战斗力,结构更加合理。1999年实行考察预告制,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克服个人专断现象的发生,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了地委任用干部的质量和决策水平,公选领导干部人数占同年新提拔干部总数的12%以上。2003年,认真开展“两风”建设活动,制定《大兴安岭地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任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县区局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关于县区局创建发展型班子活动考核评比方案》等9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和管理。实行任用干部事先报告制度,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近两年来,共受理县级党委事先报告58件次,涉及提职干部1125人次,查处违反事先报告制度的干部任用2起,取消28名干部的任免决定。
  地委于1998年12月制定《关于解决干部能下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干部任用失误惩戒制度(试行)。》。明确不称职干部的条件、处理标准和对干部任用失误情况的认定、惩戒标准。在干部选用上打破单一的任命制,采取任命制、招聘制、选举制、双聘制、竞岗制等多种形式,拓宽干部选用渠道,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收到显著效果。2003年,对全区38家党委(党组)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全区在县级党委、党组的离退休老干部、党外人士和社会群众中选聘203名干部工作监督员,完善群众监督体系。强化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监督。
  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中,地委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加速建设林区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特别是1994年以来,全区认真贯彻地委提出的“再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解放思想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组织建设上,把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展建设标准化党支部、评议党员、评选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和模范党务工作者等一系列活动。经过3年努力,全面完成了整顿后进村党支部工作。按照积极慎重发展新党员的方针,把发展对象重点放在生产第一线和知识分子中。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调整建立了11个党建联系点,制定《党建一把手工程实施方案》,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1997年,对涉农的17个乡镇班子进行了整顿,全区开展“一村四户”评比活动、实施“321”抓强联弱工程,指定10个实权部门指导10个强村,带动20个弱村,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大大提高。在全区广大党员中开展“跨世纪排头兵”活动,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普遍开展党员“双学”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在全区开展“远学孔繁森近学张美钧”活动。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区内外先进典型、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弘扬“大兴安岭精神”活动;连续开展评选地级“十佳公仆”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心系群众当好公仆”活动,地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每人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帮助农民群众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寻找致富门路。
  1999年10月,在地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为期两个月“三讲”教育,收到预期效果。2000年年初开始,分两批在96个县处级领导班子和846名县处级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占参加人员的96.8%。在“三讲”教育中,组成43个巡视组,深入“三讲”教育单位进行具体指导,征求到群众意见和建议26044条,其中,班子集体8702条,领导干部个人17343条。采取“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的方法,将意见和建议梳理为10个方面列入整改。在民主测评中,地级领导班子平均满意率为98.5%。“三讲”集中教育结束后,组织“回头看”工作组,深入“三讲”单位逐个检查验收,达到了促进整改、提高质量、巩固成果的目的。
  从2000年12月至2002年3月,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根据涉农和不涉农县区的实际情况,分别明确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全区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第一批有247个县区部门、24个乡镇、36个村,有5266名干部参加了学习教育活动,占应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干部总数的99%。为保证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收到实际效果,地区分别向三批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4个县区派出了指导督查组,各县区向乡镇、乡镇向村派出了指导督查组。全区地、县、乡三级共派出指导督查组62个,抽调参加指导督查组工作的干部167人。建立学习教育活动联系点112个,其中地级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8个,县级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61个,乡镇领导建立联系点43个。地委主要领导经常听取学习教育活动进展情况汇报,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学教活动的开展情况。各县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做到一段一动员,一段一部署,一段一检查。省派驻地区指导督查组的同志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学习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使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0年,组织开展以“树先锋形象、比岗位贡献、促经济发展”活动为总载体的“树比促”活动。地委于11月下发《全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方案》,并明确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地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建设,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工作制度、健全的工作体系和规范的工作内容,使基层组织建设达到经常化、制度化、目标化、规范化。通过塔河党建会议和漠河深化“树比促”活动会议、十八站企业党建会议、松岭社区党建会议的扎实深入推进,全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比率达到85%以上。同时总结推广了一批党建工作典型。如漠河县前哨林场的“党员双项岗位责任区”,阿木尔贮木场“一岗双责”,塔河筑路公司的“双百分考核”、新林区大乌苏林场的“三级责任网络管理”、呼中区苍山林场的“通过党员认识党活动”、加格达奇区东山街道翠岗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等一大批典型,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其中漠河县前哨林场3次被中组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地委组织部在开展部风整顿的基础上,在部内开展了“星级科室评比”活动,激励全体同志“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近年来,部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工作。在全省重点调研课题评比中连续获得好成绩,其中获全省一等奖3个。各县级党委组织部门连续两年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的获奖成果汇编成册,推动重点调研课题研究工作。2003年7月,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部署,全区组织系统扎实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各级组织部门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推出《创学习型、服务型组织部,争做优秀组工干部》的“两创一争”标准,提高组工干部素质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水平。“学教”活动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
  40年开发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只有依靠全区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发扬大兴安岭精神,才能取得林区开发建设跨越式的发展。展望未来,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地委“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大兴安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