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食品业建成支柱产业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常委、秘书长 王树雨
大兴安岭绿色食品业起步较晚,但作为林区替代产业实现了低位起步、高位跨越的历史性突破,已成为拉动大兴安岭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替代产业。随着生态林区的科学发展定位,尤其是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兴安岭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大兴安岭林区经历了“二次创业”。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宜植、宜牧、宜菜、宜果、宜鱼的无污染净土、地上地下水资源、600余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开辟结构调整的绿色战场。2000年,在政策的促进和市场的引导下,形成强劲发展势头,绿色食品播种面积达43.3万亩。全区拥有29户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达9大类200余个品种,进占国内外市场,年产值达2.4亿元。“北奇神”和“丽雪”等名牌产品驰名中外。2003年,完成按绿色食品标准监控种植面积58.3万亩,是1999年的6.5倍。绿色食品总产量实现5.45万吨,是1999年的3.7倍。绿色食品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3亿元,是1999年的4.9倍。全区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已达17个,其中AA级4个。按产业分,种植业绿标6个,加工业绿标9个,山特产品绿标2个。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和基地建设标准化程度。突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两个基础,市场营销、质量监督、多元投入、管理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由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的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千家万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绿色种植业,以提档升级为目标,严格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高标准、高起点建成3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其中有3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有10万亩被确定为省级绿色食品基地;绿色养殖业以铺点扩面为目标,实行畜种、畜舍、防疫、控制、检测全程标准化,建成绿色畜禽基地52处,绿色畜禽饲养量牛达到3000头、羊8000只、鹿2000头、猪20000头;山特产品和野生浆果规模推进,建成食用菌基地8万亩,加工基地12处,年加工量2800吨。不断扩大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北奇神集团的成立和实质性运作,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快发展时期。全区现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34家,其中从事种植业3家、加工型12家、山特产品16家、经销型3家。产品共16大类223个品种。其中,北奇神集团所辖企业20家,产品10大类165个品种;其它15家企业,产品6大类58个品种。34家企业总资产5.25亿元,其中北奇神集团拥有资产4.2亿元,占80%。从事绿色食品直接人员4500人,间接安置富余人员近20000人。年均实现利税1800万元,其中北奇神集团实现1500万元,占83%。近年来,以突出经贸洽谈和产品营销为主开发市场,辅以广告和新闻媒介系统宣传,提高大兴安岭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全区在省内有各类经销场所12处、省外销售场所32处、国外经销场所7处。绿色、特色产品已远销到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匈牙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区内,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已成为展示大兴安岭绿色产业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几年共接待国家、省内外领导和客商达2800余人次,销售总额达240万元。
地区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采取政府引导、银行支持、企业自筹的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累计投入发展资金5191万元。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投入天保资金1400万元建成丽雪精淀粉厂呼玛分厂;投入1689万元建成北奇神生物工程公司;投入280万元资金用于大兴安岭绿色食品质检中心建设;投入130万元资金用于大兴安岭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建设;投入600万元用于绿色食品展销、宣传活动;争取省绿色食品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投入600万元用于改善绿色食品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16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改造;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补助资金32万元。通过地区投入,拉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绿色食品资金2.4亿元。大兴安岭地区发展绿色食品势头强劲,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资源利用率低。“原”字号产品仍占60%以上,产品附加值低。二是绿色食品加工度低。加工型企业不足20%。加工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仅1/3左右,特别是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更小,不足10%。三是产前、产后绿色产业链条关联度低。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四方面彼此发展不平衡,分级、包装、贮藏、加工协调性不好。四是产品开发程度低。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通用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对绿标认证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及其产品诚信度低,不利于整体性的市场开拓。
发展绿色食品业的优势 大兴安岭地区由于开发建设时间晚,生产区域远离城市和工矿,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程度轻,水、土和大气都维持较好的自然水平,全区大部分地域仍处于良好的自然原始生态,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全境无污染的净土,是最敢叫响绿色食品的地方。全区森林覆盖率为78.2%,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8%,占全省的26.6%。全区有五荒资源1800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宜农荒地300万亩,在现有150万亩耕地中,有80万亩是1995年以后开垦的。这些耕地大都分布在河流沟谷两岸的台阶地上,主要是草碳暗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0~23%。有可利用天然草场近400万亩,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已成为现实。境内有大小河流500多条,总水域面积315万亩,适宜发展渔业的水域面积35万亩,冷水珍贵鱼类15种。真菌类、山野菜类、中草药类等野生经济植物种类繁多。这些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大兴安岭开发森林、农业、草原畜牧等绿色食品产业的绝对资本。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生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缩面”。在这种情况下,林区经济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的步伐。近几年来,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下,绿色食品业迅速崛起,绿色经济已成为现阶段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和林区职工自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已经在技术、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都为新世纪绿色食品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结构调整的重点选择,作为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被确定为“十五”期间的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绿色食品业的战略任务 发展绿色食品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程,现阶段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化开发力度,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升级。把绿色食品业作为大产业、大支柱来抓。按照生态资源条件和区域性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围绕沿江区、交通沿线和岭南等三大生态、资源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在农产品方面,大搞马铃薯加工、马铃薯种薯产业化、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化等;在畜产品方面,大力发展以羊、牛、鹅、兔为主的食草型养殖业,以鹿、狍、狐、貂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以绿色饲料为主的饲料业,以自然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在山特产品方面,充分利用山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野生浆果、木耳、蘑菇、猴头、山野菜为主的采集加工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大兴安岭丽雪公司为龙头,发展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加工业,带动全区马铃薯的种植和粗淀粉加工点的发展;在加区、呼玛建立和发展有机大豆、云豆、油菜、油豆角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业;大力发展以鹅、牛、羊、猪肉加工业为主的畜牧产品加工业。以地区供销社为龙头,发展木耳、蘑菇、猴头、山野花袋茶、山野菜加工业。以北奇神公司为龙头,发展红豆、蓝莓、宴松露饮料、国酒系列产品,发展野生浆果加工业,辐射漠河、塔河、呼中、呼玛等地,搞好野生浆果的采集、储存、保鲜、运输、加工和销售,形成统一品牌、统一占领市场的格局。利用大兴安岭矿泉水特有的天然品质,以图强北极泉矿泉水为重点,进行天然矿泉水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名优产品,突出发展北芪神保健品系列、精淀粉、浆果蛋白饮料、木耳和鹿产品等10种产品,推动绿色食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发展绿色食品业,前提是建设好原料基地。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习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在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呼玛农业开发区划定绿色食品生态保护区。建设马铃薯种薯、加工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超早熟有机大豆生产基地,优质麦加工生产基地;在呼玛、漠河、岭南开发区建设绿色食品饲料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在加区白桦乡建设油豆角生产基地,在加区和漠河县建设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把绿色食品开发同绿色旅游有机融合起来,构筑独具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结合国家山区经济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扩大北芪种植基地面积,为北奇神茶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充分利用林地面积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绿色食品,建设食用菌、野生浆果、山野菜采集及人工栽培基地,特别是大兴安岭特产黑木耳,在稳定现有木耳段的基础上,向袋栽木耳方向发展,为龙头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防治病虫草害。饲喂无污染饲料和生物添加剂,使绿色食品从第一车问开始就实现高起点、高质量。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组织龙头企业,集中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共同打大兴安岭的品牌,搞好系列化广告宣传,系统宣传大兴安岭生态优势,打出大森林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树立绿色食品的整体形象。逐步形成全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统一的营销机构,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全方位展示大兴安岭的绿色食品。搞好环境建设,提高绿色食品质量,走生态化推进的路子。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扩大生物农药等措施,减少土壤中农药残留。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健全质量监督网络,强化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全程质量监控,完善绿色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安全标准体系。以诚信为本,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协调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采取法制先行、经济处罚、舆论监督、保护名牌、应用防伪技术、企业自卫等综合手段,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和抽查,依法打击盗用、扩大绿色食品标识、包装物以及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绿色食品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