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川在大兴安岭 罗湘
1989年9月3日,罗玉川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作为罗玉川同志的秘书,在和他朝夕相处的30年里,深切地感到他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勤奋好学,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联系群众,平易近人;言传身教,品德崇高。我怀念罗老,最难忘的是他在大兴安岭林区建立的丰功伟绩。
1964年,中央决定开发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林区。罗玉川同志担任开发建设会战指挥部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和大兴安岭特区区长,同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等领导同志一起,率领10万林业职工和指战员,在850万公顷林海雪原上,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新中国林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罗玉川同志一贯注重调查研究,是一位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的典范。早在1960年至1962年期间,他多次深入牙克石管理局所辖的几个林业局,深入林场、工段,一直到班组,调查研究,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甘河、阿里河期间,他广泛接触基层党政领导、科技人员、林业工人、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同胞,在简陋的工棚里,在林间的木刻楞中,在少数民族朋友的炕头上,召开不同类型的调查会、研讨会,倾听对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意见,共同探讨建设林区的新路子。同时,他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央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战略意义,教育群众明确开发建设的总目标,即在总结过去林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以及大庆油田的经验,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一个革命化、现代化的新林区。他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描绘的壮丽图景,激起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热情。罗玉川同志平易近人,言真意切,深得当地各界人民的信赖和赞誉。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罗玉川同志特别注意尊重和听取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意见。阿里河是鄂伦春族群众聚居地和旗党委所在地,他多次到该地拜访,广交朋友,虚心求教。鄂伦春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老林,除狩猎以外,对森林防火、灭火有着丰富经验。罗玉川同志耐心细致地听取他们的介绍,请他们作示范表演,增强了感性认识,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在森林防火中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63年元旦到春节前夕,罗玉川同志一行冒着零下30多度的风雪严寒,乘坐解放牌卡车由阿里河到加格达奇。当时的加格达奇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只有十几户居民。他逐一访问各家各户,问寒问暖,了解各方面情况,对当地的历史、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甚至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都一一认真询问,悉心体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到了这个冰雪世界。
1963年3月,罗玉川同志率领先遣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计划开发的原始林区,进行综合性的实地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大半个大兴安岭。这次实地调查研究,摸清了一些底数,为中央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返回途中,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大庆油田参观学习。大庆油田的先进经验和“三老四严”的革命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以后的会战中,罗玉川同志始终用大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鞭策自己,教育群众:提出把大兴安岭建成第二个大庆。与此同时,他还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会战中的地位。他专门到中国林科院、各林业院校、东北林业设计院、中科院林土所、东北内蒙古林业科研等单位,登门拜访我国林业界的知名人士,如陈嵘、唐耀、郑万钧等老先生,虚心听取和征求他们的意见。他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林区,针对林业生产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科研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罗玉川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谦逊态度和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求实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是共产党人的本色。罗玉川同志在这方面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优良品质和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会战当年,罗玉川同志已年届54岁,且身患肺病、糖尿病、心脏也不太好,但他从不特殊,始终以普通职工的身份在食堂排队买饭,吃玉米面、土豆和咸菜之类的食物。从1960年起,他连续几个春节都是在林区同职工群众一起渡过的。1964年以后,每年除回北京参加一两个重要会议以外,一般都有8个月以上时间工作在林区。大兴安岭地区属大陆性寒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零下2度,最低达零下57度,全年冰冻期为7个月,被称作“高寒禁区”。1963年3月,罗玉川同志一行自带干粮,乘坐嗄司六九吉普车进山考察,从嫩江县出发穿过黑河地区,经呼玛县直奔塔河、十八站,然后到达新林区,冒着严寒,风餐露宿,艰苦异常。罗玉川同志身披普通棉大衣,穿着兰布棉袄棉裤,头戴狗皮帽,脚蹬大头鞋,打着绑腿,活象一个林区老职工。他对大家打趣地说:我们来到深山老林,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再艰苦也是一种享受;在北京上哪儿去找这么好的风光啊!为了加速林区建设,他从来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每次乘坐火车、汽车途中,他也总是带着中央文件和毛主席著作,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从不知疲倦。会战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凡事身先士卒,呕心沥血,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就已初具规模。他亲自为会战林区党政领导班子规定约法三章,并首先带头执行。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为党的建设、林区政权建设和边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玉川同志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65年春天,他主持召开了特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同年冬天,又召开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他以身作则,带领各级干部、广大职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把一个革命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美好前景交给人民群众,以理想的力量感召和激发人们建设美好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热情。1964年5月29日,罗玉川同志在加格达奇各单位负责干部会议上深情地说:“过去我们曾经几次试图开发,都未站住脚,这次有什么困难都要顶住,不能再退下来。”他抱定“老死兴安岭,马革裹尸还”的决心,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奋勇拼搏,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感召着10万军民,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党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罗玉川同志虽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放在心上。他经常深入机关食堂、职工宿舍,询问干部群众的生活情况,听取意见。他每到一地,总忘不了到职工家属宿舍慰问老、病、伤、残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1963年3月之后,他为解决林区的生活保障问题四处奔波,八方求援。他主动与商业部联系干菜供应;亲自到呼和浩特找乌兰夫同志,除通报会战情况外,提请解决林区牛羊肉供应问题;到黑龙江省找欧阳钦、李范五同志联系解决副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保障问题。他还亲自参与会战地区的电厂建设和煤矿建设,力争煤炭自给或半自给,做到不烧木材或少烧木材。他对大兴安岭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号召全体军民要为国家分忧。他说:要在大兴安岭地区搞农场、牧场,争取二三年内做到副食品半自给;家属用粮也争取三五年实现部分自给。总之,要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减轻国家负担。会战开发区是鄂伦春族群众聚居的地方,还有满、回、蒙、达斡尔、鄂温克、朝鲜等七个少数民族。中央指示对少数民族要采取包下来的方针,团结他们,帮助他们,提高改善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生活。罗玉川同志非常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坚持贯彻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方针政策。他在大兴安岭的几年中,结交了不少少数民族朋友。
参加林区会战的有铁道兵的三个师和一个指挥部,罗玉川同志在担任政委期间,经常深入到各师、团、营、连、排、班驻地和工地,问寒问暖,和各级干部战士谈心,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博得了广大指战员的爱戴与尊敬。后来,他曾多次提到当年铁道兵为开发林区做出的重大贡献,却从来不提自己。罗玉川同志还十分关心林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福利、科技文教、人才培养、生活服务、卫生医疗等事业。概括地说,上至党的方针政策,下到柴米油盐,罗玉川同志无不关心,在大兴安岭这块肥田沃土上撒满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1966年3月19日,罗玉川同志到哈尔滨参加东北内蒙古林区政治工作会议。回到北京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时隔多年,罗玉川同志还一直牵挂着大兴安岭林区的建设事业。1983年9月,早巳退居二线,只担任中顾委委员,年届74岁高龄的罗老,用了20多天时间,乘直升飞机视察了整个大兴安岭林区。经过数日连续不断的飞行,陪同的多数同志因承受不住飞机的颠簸而呕吐不止,可罗玉川同志却依然精神矍铄,身穿旧军大衣,手持地图,不住地询问所到之处的各种情况。在途经莫尔道嘎、得尔布耳回根河时,罗玉川同志深情地说:少奇同志生前来林区视察,曾担心大兴安岭因过伐而出现沙化。今天亲眼看到这里的林木更新得这么好,我死也可以瞑目了。一腔深情,溢于言表,人们无不为罗玉川同志这种发自肺腹的真情而动容。罗老最后一次回到这块梦魂牵萦的土地是在1986年8月,当时大兴安岭地委、行署的领导邀请正在东北林区视察工作的老部长故地重游。加格达奇彻底变样了!当年的荒原不见了,当年的帐篷不见了,当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不见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拥有11万人口的现代化林区新型城市:马路宽绰,高楼林立,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公园、游乐场等一应俱全。罗老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老干部活动站奋笔题词:“兴安兴安,既兴且安,又兴又安,永远兴安。时代之光,永照大兴安岭人”。陪同罗老考察的黑龙江省林业厅刘建中同志当即和诗一首,表达了广大林业工作者和大兴安岭人民对罗老的深厚感情:
“当年部长拓兴安,帐篷荒原;
今日罗老游加市,广厦栉连。
弹指二十载眉发霜,功垂人民心间!”
罗玉川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