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记取历史经验维护安定团结

记取历史经验维护安定团结



  王钊
  大兴安岭林区的依勒呼里山,亘古以来被人们誉为不可逾越的“高寒禁区”。可是,就是这个“禁区”,却被团结奋斗的开拓者们打破了,创造了中国林业开发建设史上的奇迹。1964年,中央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一支由铁道兵和从中央机关、各地林区调集来的大批干部、工人组成的建设大军,在林业部副部长罗玉川和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诚同志率领下,挺进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受到当地各族人民,尤其是鄂伦春兄弟的热烈欢迎。队伍来自五湖四海,干部来自四面八方,面对艰巨的任务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依靠党政军民的坚强团结、步调一致,不畏风雪严寒,风餐露宿,铺铁路,架桥梁,查资源,建林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打开了这“高寒禁区”的大门,硬是在天鹅颈上高速度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机械化林业生产基地。大批木材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成功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团结奋斗。如果说奋斗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大门,那么团结就是事业胜利的保证。打破“高寒禁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正是一曲和谐的党政团结、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胜利凯歌。这应是我们要牢记的一条最为宝贵的经验。与此对照,十年文革,搞动乱,闹派性,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损毁了人际间多年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造成了种种隔阂和创伤,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回想文革后期,我在大兴安岭地区工作期间的一段经历,更加深切地感到安定团结的极端重要性。
  1973年2月,我刚从“牛棚”里出来不久,省革委核心组就委派我去大兴安岭地区革委会主持核心组的工作,并积极筹备召开党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地委。当时的大兴安岭地区,仍然弥漫着“文革”的气氛,“东风吹,战鼓擂,大兴安岭地区谁也不怕谁”就是当时一句流行的话。一些人思想上无政府主义的余毒不散,寻找各种借口,想继续制造动乱,乱中渔利;“文革”前期的所谓“造反派”、“保守派”之间“革”与“保”的裂痕较深,靠造反起家的一些人,不仅想保住既得利益,而且还想进一步攫取大权;所谓“革”与“保”的两派人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一忽儿是你死我活,誓不两立,一忽儿又称兄道弟,沆瀣一气;多数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尝到了文革的苦头,看到了动乱的危害,迫切希望安定,抓工作,搞生产,就是在这样一种纷纭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基本群众,在省委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于1973年9月召开了大兴安岭地区党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旋律是团结,强调要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特别是强调党的团结和领导干部的团结。代表大会奠定了团结的基调,得到绝大多数代表和全区各族群众的共鸣。这次党代表大会选出了地委领导班子,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的工作步人了一个新的阶段。班子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按着党代表大会的精神,积极地做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搞好生产的工作,全区的工作也随之有了新的起色。
  从1974年开始,在江青一伙的煽动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掀起了“批林批孔”“批儒评法”的运动,矛头直指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股逆流也波及到了大兴安岭。就在运动开始阶段,我正在塔河林业局帮助解决“文革”中的问题,做消除派性,团结联合的工作,由于受当时气候的影响,我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仍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更令人遗憾的是,地直机关有少数人又开始串联煽动,以“批林批孔”,批“克己复礼’’和抓“叛徒”为借口,贴出大字报、大字块,或者影射,或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向地委发难,他们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战术,矛头对准地委主要领导。在这个关键时刻,地委班子里每个成员的立场、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有的公开同“造反派”站到一起,密谋向地委发难的策略;有的向有关部门寻风摸底,便于看风使舵;有的在是非面前态度暖昧。班子外有个别老同志也急急忙忙贴出大字报,摇旗呐喊,向地委施加压力。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时间,新地委及其主要领导能否站得住脚的议论甚嚣尘上。我们面临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考验。此时,过去的“造反派”也开始分化了,有的不参加、不支持拉帮结伙向地委发难的错误行动。而地委班子围绕着支持不支持向地委发难的一伙人及其大字报;地委主要领导有没有问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斗争。新班子中的绝大多数成员,特别是一些老同志旗帜鲜明地维护地委班子的团结。他们认为:发难的大字报内容不实,就不能支持,但也不必过于指责,避免激化矛盾;地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历史是清楚的,组织上早有结论,文化大革命中又反复审查,省委是信任支持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支持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维护地委核心的团结。同时,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也不支持少数人分裂地委、挑起派性的错误行为。党心、民心不可欺,“人间正道是沧桑”。少数人错误估计了形势,演出了一场小小的闹剧,结果是丑化、孤立了自己,而大兴安岭的党政军民团结得更加紧密。
  回顾这段历史,不是“秋后算账”。历史是一面无情的镜子,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它对是非功过的评说最公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安定团结。北京发生那场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同志曾经极为深刻地指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雄辩地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象爱护眼睛那样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都应该牢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