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活跃在伊勒呼里山上的森调队

活跃在伊勒呼里山上的森调队



  于绍谦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样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这是五十年代常听到的一首勘测队员之歌,歌词唱出了长年工作生活在野外的勘测队员热爱祖国、勇敢、理想和智慧。那时我刚从林校毕业,在林业部森林经理大队当调查员,1956年曾在大兴安岭漠河进行森林经理调查,在1959年进行那都里河经理调查时,我曾在林班标椿上写道:大兴安岭,那都里河,我什么时候再来……。
  1965年春天,我真的来了,来参加林业大会战。我被分配到松岭林业公司,在会战区刚成立的第一个森林调查大队负责技术工作。几十年过去了,回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长年工作生活在野外的森林调查工作者的苦与乐,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的大兴安岭林区,是一片浩瀚的林海,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刚成立的调查大队,四个分队背着行装、带着图纸、扛着测量仪器,翻山过河进入了渺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森林里没有路,偶尔遇到狩猎人走的羊肠小道。森调队员工作在密林中、灌丛里、陡坡上、山谷旁,经常走在“塔头甸子”、“大酱缸”、“青酱桶(沼泽地)”、“倒木圈”、“十八道砬砬岗(岩石裸露地)”上。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路。测量导线便是后来林业生产中的拖拉机集材道,运材公路。森调队员克服了夏日的酷热、冬季的寒冷、蚊虫叮咬、野兽的危胁、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带来的种种困难。当完成一项任务,带着木材生产、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营林更新各种设计数据、图纸安全归来时,他们从内心发出了微笑。经过一段休整又背起了行装,奔向新的战场。我国著名林学家、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曾在全国林业调查工作会议上说:“森调队员是林业的开路先锋,你们享尽了大自然的快乐,也受尽了大自然的挫折。”更有位诗人夸张的写道:“森调队员志气高、舞动红旗岭上跑,登云踏遍林中秘,挥手探出山中宝”。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965年3月刚成立的森林调查设计队队部就在北山脚下一栋帐篷里,一头是队部、一头是宿舍,没有任何设备。来自各地的建设者,到外业调查开始,全队总人数已达到140人,其中干部21人,毕业锻炼的大学生29人,测工90人。建队初期主要工作是:组织建设、业务培训,购置仪器、设备,编制调查设计细则、进行外业前的技术资料、图纸准备,组织队员现场实习。1965年4月18日外业工作开始,分四个中队对壮志等四个林场进行伐区调查工艺设计,到七月末完成5081公顷调查面积,设计商品出材量35.5万立方米,运材公路设计172公里,首战告捷。
  进入1966年,大队党支部按照会战指挥部提出的“三荣”思想和“四化”要求,在全队掀起了“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和思想革命化、作风军事化、行动集中化、驻地营房化。”掀起学习毛著、学大庆高潮,全体队员精神振奋,人人学毛选,天天坚持军事训练。各队开展了五好竞赛,增产节约,自制卡尺。外业营地不烧好材,用枝桠、倒木烧火取暖。自己修理仪器,搬家没有车就自己背着移营。队员没有被困难吓倒,乐观战胜了一切困难。展望着未来,对参加林业大会战充满了信心。

  亲切的关怀,殷切的希望
  1965年7月25日,是森调队员最难忘的一天,罗玉川部长在公司经理刘昆等领导陪同下,来到森调队帐篷看望大家。那天是星期日,正在作内业的队员听说罗部长来了,都围在了帐篷前。罗部长进帐篷也没有坐下,就走到公司区划图前询问大队情况和外业调查、生产布局、工艺设计方法、设计依据等情况,大队领导和技术人员分别向首长汇报后,罗部长听完后语重心长的说:“森调工作是艰苦的,战线长、任务重,你们是林业建设的头道工序,是林业尖兵”。“森调队员长年生活工作在森山老林,要注意安全、防火”,“调查设计文件是林业建设的基础资料,是编制企业计划,组织生产的依据”。“设计成果要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的方针,因地制宜的确定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前期工作还不错,要搞好总结,为推动全区调查工作闯出一条新路子”。多少年来,党和领导的关怀一直激励着森调队员,至今每一想起会战初期老部长和我们一起吃高粱米饭,一起出早操的情景还激动不已。

  高潮——低潮——再高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着运动的深入,形势发生了变化,森调队发展进入了低潮峡谷,大队党支部书记、队长都被打成了“走资派”,我也被赶出了设计室,被打倒的党政领导干部,被造反派戴上高帽游街,打乱了正常工作秩序,刚建立起来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被废除了。1969年冬正当两派斗争激烈的时候,区革委会宣布森调队解散,人员下放到各林场。我被分配到新天林场,在基建队制材车间当下锯手和修锯工,后调林场生产组,一直到1973年三月,松岭林业公司由加格达奇迁到小扬气,改名林业局,年生产量已达30万立方米,每年需要40多万米的木材蓄积量的调查设计资料和伐区设计图纸。局党委决定重新组建设计大队,任命我为副大队长,建队负责人。重新组建的队伍,人员除了老队员归队外,主要是通过人事、劳动部门调进来的林校毕业生和上海、宁波知识青年。这是一批新生力量,他们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城市文明,也学到了北方人的胸怀坦荡、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美德,不久即成为大队的业务骨干。建队后按林业局生产计划,每年都完成了30多万米商品材调查设计任务。到1985年,二十年时间完成伐区调查设计面积15万多公顷,蓄积量1040万立方米。测设集材道23788公里。

  完成一类清查任务
  一类清查是为了准确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采取布设样地,定期实测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为林业生产决策和制定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大兴安岭先后开展过三次清查,1976年是第一次清查,我们承担了松岭局74.3万公顷任务,在地形图上每16公里设一固定样地,在所属的地区航空照片上刺点,到现地去设点,进行样地每木卡尺,此项工作技术性强、精度高、责任重,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移位,张冠李戴。在茫茫林海,地形复杂的环境下要找到一个立锥之地,真如大海捞针。清查工作开始前,在地区规划院周昌祥(现国家林业规划院院长)、袁运昌处长帮助下,举办了80人的培训班。当年七月开始出外业,用三个月的时间,克服了艰难险阻,征服了恶劣的环境,按期完成了有历史意义的国家第一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走进当年抗日战场
  大兴安岭七月的中午,也是“骄阳似火”,我同壮志一类清查小队,爬上了库楚沟南大岭,这里山顶平坦、树高林密,北坡有二条相似的窄山沟,我们按图上标的方向,翻山寻找固定样地、位置,因山势陡峭,我们只好手拉着树倒着往下退。当到达预测点位时,我发现位置不对,在地形图上有二条相似的窄山沟,布设照片上的点位附近有一片岩石裸露地,这里没有,对面坡上应有一片灌木丛,这里却是一片樟子松纯林。我说:“不是这个地方,翻错沟了。”队员一听,哎呀:妈呀!都坐在地上了。本来这上八里下八里的陡坡都累够呛了。然而,质量是清查的生命,为了准确定位,只有翻山到相邻沟。当找到准确位置完成调查项目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回到营地几乎是精疲力尽了,16公里走了五个多小时。后来知道,我们工作的地方,原来是当年抗联英雄与日寇决战的战场。在库楚河畔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过殊死搏斗,血染苍山。为缅怀先烈献身革命精神,1986年10月10日在松岭区小扬气车站广场建立了东北抗联烈士纪念碑。英雄的事绩鼓舞了全区人民,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四十里大甸子的狼嗥
  清查到了多布库尔河南端,我随小队徒步走了二天到达了预定地点,这里是有名的“四十里大甸子,荒无人烟,野草丛生,沼泽遍地”。因一场山火,眼前是一片黑灰,被烧过的没膝深的塔头,看着吓人,一片凄凉景象。天快黑了,只好找地方露营,准备烧水、烤饼吃咸菜。这时发现小河里全是黑水、黑灰。只好跑到远处没烧过的地方取水。吃完烤饼刚要休息,就听到远处疹人的嗥叫,声音越来越近,断定是狼嗥。多亏带了二支步枪,被迫放了几下才停止了嗥声,这一夜谁也没睡好,特别是两位上海知青,从没经过这样的场面。以后几天又嗥了几次,经过还击,消停了。白天工作中也常遇险情。一天测完样地正往回走,突然两名知青不见了,只听“我在这”,但看不见人,随声音找去,原来掉到猎人的陷阱里了,幸亏年久,木签已朽,没大伤害。在森林中走路,真是险情频多,也出现过不少笑话,领头走路的人突然改变方向猛跑起来,后面的人也跟着急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跑一段停下来,大家问怎么回事?领头跑的人说:“我踩着一个马蜂窝。”真是哭笑不得。在林中遭遇马蜂袭击的事也常有发生,一旦被刺伤好几天不消肿。

  征服1302高地
  1302高地,位于伊勒呼里山西南端,山势雄伟,海拔1302公尺。连续清查250点正落在此峰上,清查小队轻装徒步,沿着多布库尔河走了14个小时,到达主峰脚下扎营露宿。第二天开始向主峰逼近,刚至山腹,天气由阴转雨,队员加快脚步继续前进,当走到海拔900公尺高的时候,天空骤然下起鹅毛大雪,到达样地位置,雪还在下,为了赶时问,队员冒雪布设样地。在工作时发现,由于高程变化植被种类差异很大,山上生长稀疏的落叶松即矮小树龄又大,10厘米直径小树长80多年,地上生长着堰松、岩高兰、高山桧、刺虎草、高山蓼、石蕊,典型的高山植被,是1000公尺海拔下看不到的。立地类型属于岭脊石质土型。任务完成下山后,队员望着白云拦腰的高峰,山下一片五花山,山上白雪飘山岩,真乃:兴安八月山花开,鹅毛大雪天上来,勘察队员踏林海,征服奇峰不气馁。

  森调队员与野生动物的情谊
  长年生活工作在深山老林的森调队员,在林内经常遇见各种野生动物,特别是开发初期动物成群,虽然有时受到野生动物的危胁,不得不采取防卫措施,对稀有珍贵动物还是不伤害的。例举几件实事:熊就在花杆脚下。一天,小队正在新天林场测简易公路,当测量员瞄准花杆喊了声,好!大刘把花杆往地上一插,突然从脚下土包旁冒出一个熊头,“龇牙咧嘴”一声大吼,吓的大刘抓起花杆就跑,没跑几步绊倒了,以为被熊抓住了,回头一看熊没出来,原来是被自己带的测绳绊倒了。当测手追上来问:“怎么回事?”大刘只一个劲的说:“熊、熊”。第二天分队长老周等人背着枪来到测量现场,站在土包远处敲树,里面的熊又吼了一声,但不出来,富有狩猎经验的老周说:“是蹲仓熊,打不得。”由于熊挡道,工作停了下来,后来在附近驻军的帮助下,制服了大熊,还抓捕了二只熊崽,送给了公园,几年后听说已长到200多斤。跑了豺狼,来了貂熊。1967年11月,森调四分队在壮志海拉驿调查时,小队驻地发现了狼踪,为了队员的安全,老周下了几盘踩夹,过了几天发现夹子没了,只有一条拖夹子的雪印,没过几天另一盘夹子夹住了一个,但不是狼,是只貂熊,虽然不大,却很凶猛,属于珍贵保护动物,不能杀害,特在壮志林场加工了一个铁笼子养了起来,后来被齐齐哈尔知道了,因为那时公园里还没有貂熊,就把它送给了齐齐哈尔公园。一群低头吃草的驼鹿。1976年在南瓮河进行野生动物普查,三名队员刚翻过一条山脊,就看见山坡上一群驼鹿足有二十几头,正在低头吃草,老周举起半自动步枪瞄了好一会,站在旁边的小杨着急的说:“快勾!快勾呀!”他没勾且放下了枪,后来他说:“枪一响倒下的何止一个,正好对准枪口的还是个大肚子母鹿,不忍心哪。”活泼亲昵的小狍子。一年夏天,环宇小队外业结束,刚要回营发现一条狼在追一只狍子,队员连喊带打赶走了狼,救了狍子,还在不远处草丛里发现一只刚会站立的小狍崽,好心的小梁子用作业服把狍崽抱回了帐篷,给小狍子割草喂食,一个月后小狍子长大了,人走到哪,它跟到哪,成了队员的好朋友,晚上就趴在帐篷边休息。一天晚上厨房泡了一盆黄豆准备改善一下生活,(那时大豆凭票,豆油一人只有0.5斤)早晨起来发现小狍子没了。当找到后,看见小狍子肚子涨得好大,已经死了。原来它偷吃黄豆,撑死了,好可惜,有的队员差点掉下泪。树上有只熊。有一天我和调查员助手在那都里河搞更新植被调查,突然看到一棵树上有只小熊,约有70多斤,有小的就有大的,我立刻停住了脚步。果然,地上卧着一只大熊,听到我们的声音,猛的站了起来,一掌遮目向四下观望,突然吼的一声向坡下狂奔,碰的树木“喀哩喀嚓”响。小熊不会下树,一急掉了下来,摔的嚎嚎叫,爬起来追大熊去了。现在野生动物少了,国家制定了有关法规,加大了保护力度,不久的将来,大兴安岭森林里仍会是动物繁衍的乐园,野鹿成群,鱼类贯河,万壑鸟鸣。

  完成古里机械化造林总体设计
  松岭林业局古里机械化造林林场是根据林业部(82)林计字138号文《关于古里机械化造林林场设计任务书的批复》精神,进行的。古里林场经营面积九万公顷,建成后以营造速生丰产林、次生林改造、水湿地改造为主的机械化造林林场。时间要求在1983年上半年内完成设计。时间紧、任务重、林业局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拿到建设投资,没有外委设计,从森调队设计室、生产科、基建科、科委抽出四名科长、工程师兼职业余进行扩初设计。他们是于绍谦、李玉玺、李庆俭、王茹智,从82年10月到83年7月,经10个月的外业勘察和室内设计,按时完成了任务。国家投资917万元,按建设投资应支付十几万元的设计费,因林业局资金困难,我们四位设计者没要任何设计费。为此,1985年7月7日《大兴安岭日报》以“乐为林区建设献才智”为题报导了我们四名工程师无私奉献搞设计的事迹。1984年林业部顾问张世军到古里林场考察时指出:“我们建设这个百万亩的机械化造林林场,是目前国内最大、造林速度最快的林场,目的就是在于把荒山秃岭变成绿色的森林,闯出一条中国式机械化造林的新路。”

  完成国家科委7801号科技攻关项目
  根据省、地林业区划办部署,1986年我们接受了松岭林业局区划工作,参加单位有局森调队、资源科、营林处、多种经营科。
  该区划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确定森林分区、材种、树种结构、产品结构、探索林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合理布局,为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森林提供依据,应用前景是在森林资源及资金投入有限的条件下,确定最佳模式,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迈进。林业区划完成以后,于1990年在哈尔滨经省林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进行了鉴定评审,结论为:松岭林业局林业区划,通过线性规划和函数关系,确定了产品结构最佳模式,为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森林,解决林业“两危”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区划合理,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已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黑龙江省农业区划优秀成果三等奖。我本人获省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奖励。
  四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森调队员所走过的路,真是苦辣酸甜,他们长年工作在野外,远离亲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默默无闻的工作,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商战大潮中,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命运随着社会的脉搏在跳动。但,无论何时他们所取得的一点成功,里面都渗透着党和人民的心血:他们的奉献精神、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多年前,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问我,你们长年在森林里工作,有意思吗?当时我真是无言以答,只是笑着说:“这是我的职业。”后来我把在国家森林经理队工作时写的一首诗给他看。

  有人问,森调队员你爱什么?
  我爱河边的小草,
  我爱坡上的绿苗,爱大海的波涛,
  我爱公园的馨香,爱繁华的街道,
  我爱大森林,更爱我的职业。
  有人问:森调队员你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长白山,在大兴安岭,
  在青藏高原,在白龙江边,
  哪里有森林我的家就在哪里,
  我的家在祖国各地……。
  他看完,好激动,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几年以后,我又看到了他,他已经是一个林业局的局长了。四十年调查设计队伍已经发展、壮大、成熟了。全区拥有11个伐区队,人员达1900多人,居住条件改善了,设备更新了。内业设计电脑化,取带了手工操作。设计文件,设计图纸达到了规范化。由于调查设计迅速发展,省级队已经引进了GPS卫星定位仪,调查员在密林中可以准确找到样地位置,提高工效几倍。现在国家已经有了数字化仪、扫描仪、彩色喷墨绘图仪等精密设备。事业在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探索,去追求。1998年开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林业建设将从传统的资源型向公益型转化,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让我们祝愿,开发者所憧憬的美好蓝图尽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