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侯万霞
  当你乘上北去的列车驶向大兴安岭林区的时候,在距加格达奇30公里处总会经过一段隧道,这就是嫩林铁路线上著名的朝阳一号隧道。37年前,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在此艰苦奋战、流血牺牲,在一次塌方事件中留下悲壮的一幕,在万斤巨石下站立起来一位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就是共产党员张春玉。
  张春玉是铁道兵三师十三团十六连某班副班长、共产党员,1963年入伍,1964年10月进入大兴安岭会战区,他所在的连队被指定担任打通朝阳一号隧道的任务,这条隧道全长400多公尺,是嫩林铁路线首当其冲的咽喉,是进驻大兴安岭,打开这座绿色宝库的南大门。要进行隧道施工,首先要抢修一条便道,而这里四处是塔头、沼泽和杂树,没有通车的路,大型机械进不来,十六连的指战员们只好用锹、镐、土篮等简单工具。隆冬时节,哈气成霜,他们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下,推开没膝深的积雪,刨开冻土,用肩挑、人抬、钢钎撬、炸药轰。路基就是在这样一锹、一镐、一石、一土的积累中增长着、伸延着……。
  经过五个月的奋战,便道修完了,很快进入开通隧道的施工中。具有两年军营生活的共产党员、副班长张春玉,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兵了,他自觉地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自己,哪里艰苦他争着去,哪里危险他抢着上。由于洞内岩石属破碎层,只能挖一段用木料支撑一段。放树抬木头艰苦,张春玉就去用手锯一下一下的伐树,在从一尺多深的积雪中把木头抬出来。开挖隧道洞门时,张春玉发现洞口的陡崖上有几块石头裂开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滚落下来,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必须马上排出险情。张春玉拿起一根钢钎对班长说:“我上去把它撬下来”。班长急忙拦住他,“那里太危险,你不能去”。说着自己拿过一根钢钎准备上,张春玉急了,一把拉住班长恳求地说:“你是班长,要照顾全班,还是我去吧!”他一边说着,一边系上保险绳,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了两丈多高的陡崖,崖上站不住脚,使不上劲,他就用钢钎先打开两道小坎,将脚放稳,然后再向大石头进攻,噹、噹……钢钎碰击着岩石不时迸出火花来,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撬动,终于使大石头滚落下来,这时汗水已浸透了他的棉衣,头发上流下的汗珠已结成了冰串串。当时施工条件差,战士们又没有防护衣,身上的棉袄、棉裤在施工中划破、磨烂的很多。那时的班长,副班长晚上有件事要作,这就是每当战友们都钻进被窝的时候,要检查一下“地火龙”是否冒烟,每个战士大头鞋里的鞋垫烤上没有,要检查一下战士的被褥和棉衣是否出现破损,张春玉和他的班长,经常深夜为战友缝补衣裤。一天一位战士的棉裤破了拳头大小的一个洞,寒风一个劲地往里钻,冻得他直打颤,晚上躺在床上,连累带困,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要穿棉裤时,才想起裤子破了,可是,一看那个洞补好了,原来是副班长张春玉贪黑缝的。
  张春玉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副班长,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的战友,把能为战友做点事,解决点困准,看成是最大的乐趣。一次连队外出执行任务,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河上没有桥,这时正是4月份大兴安岭冰雪开始融化的季节,河里流着刚刚融化的冰块和雪水,张春玉首先下河,他咬着牙过了河,但没有马上穿鞋暖暖脚,而是又返回来了把几个体弱的战友背了过去,河水寒冷刺骨,战友们看他那双冻得彤红的脚,心里很是不安,他只是笑着说:“没关系,赶路吧。”有谁能说得清楚这简短的语言中,饱含着多少温暖,多少力量,多少深情呢!隧道工程在步步深入,施工条件更加又艰难,顽强的战士们以汗水渗透千层岩,铁锤凿开万重山的英雄气魄,战天斗地,向岩石深层进击。前面打眼放炮,后面推车运石,为早日打通朝阳一号隧道英勇奋战着。1965年6月30日凌晨,张春玉、王物件班的同志们接班来了,他们进入隧道后直奔施工前导坑,决心以更大的干劲拿下新的进度,迎接党的生日。进入工作区后,前导坑处有碎石下落,突然一块钢盔大小的石头从顶部掉下来,砸在战士郭凤堂的身上,接着鸡蛋大的、拳头大的石块象密集的雨点压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果马上跑出危险区,还是来得及的,但是眼前自己的战友正处在危险区内,不能扔下不管,张春玉一个箭步冲上去,不顾碎石越掉越多,用力将郭风堂推向一边,轰隆隆一声巨响,一块重五六吨的巨石塌下来,压在张春玉身上。几秒钟后同班战友齐增印、郭风堂等挣扎着从沙石中爬起来,他们的身上已多处受伤,可当时谁也没有顾自己,只是大声地呼喊着“王物件,张春玉……”没有回音,他们扒开碎石,只看见王物件露在外面的两只脚,全身却被巨石压住,血已浸入周围的沙石中。张春玉由于巨石边缘的凹处罩住了上半身凸处把腰部卡住,人已昏迷不醒了,在现场值班的卫生员闻讯跑来,撕开张春玉那满是泥土的肩头,注进了两针强心剂。排长寻慎初搂着春玉的头,急促地喊着:“张春玉!春玉!”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出来。同志们心急如焚,用钢钎撬,用大绳拉,都不起作用,汗水和泪在战友们的脸上流着,谁也顾不上抹一把。几分钟之后,张春玉睁开了眼睛,象要说什么,却什么也听不清,排长忙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只听他断断续续地说:“郭……风……堂怎么样了?快……快去救郭风堂……。”在场的干部,战士都感动地流下泪来。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快找千斤顶”,一下子提醒了大家,于是他们奔出隧道分头去找,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7个千斤顶集中在巨石下,终于将巨石支了起来,这时已是巨石塌落后的两个小时四十分钟了,张春玉得救了,王物件已壮烈牺牲。多好的战友啊,刚才大家还在一起有说有笑,而现在却牺牲了。张春玉在万斤巨石卡压下,多处骨折没有落泪,当听说战友王物件牺牲时,他泣不成声,嘴唇颤抖着对排长说:我是副班长,我没有照顾好他。停了一会又说:“昨天我托文书给家里寄四十元钱,请告诉文书一声,别往我家寄了,寄到王物件家里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救护车驶来了,人们将张春玉、郭凤堂等伤员抬上了汽车,事故发生后的第七个小时,张春玉被送进了第四野战医院的抢救室,经检查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腿已肿得象面袋子一样粗了。院长派最好的医生为他作手术,接好肋骨,又在X光下将左腿上的碎骨一块一块捏到一起,慢慢打上石膏。张春玉昏迷中醒来,见那么多的医护人员围着他时,忙询问战友郭凤堂怎么样了。医护人员一再安慰他,“郭凤堂没事,他很好。”由于张春玉、郭凤堂伤势严重,在受伤的第四天,医护人员将他们送到哈尔滨,住进了211医院。张春玉伤势很重,派了特护。而他一直惦记着战友,他从护士那里要来笔和纸,要给郭凤堂写上几个字,但右手往上一抬,就牵动了刚刚接上的肋骨,右胸如同炸裂一样疼痛起来,豆大的汗珠立即渗出额头。他坚持用左手艰难地写了80多个字捎给了战友。他想到因为这场事故,战士们会有思想情绪,影响施工进度,他及时地给连队写信汇报。同室里有位姓胡的战士,住进医院几个月了,总是想家,思想情绪有些低沉,张春玉就和他唠家常,鼓励他配合医生治疗,和他一同学习。一次连里给他送来了水果罐头,这时同室的一位同志刚刚做完手术,他马上把罐头送给了这位同志。医院发现他与别的伤员关系处理的都挺好,善于做思想工作,伤势虽重,但意志坚强,就让他担任室长。他下不了地,就把病友召集到自己床边给他们念报纸、讲故事,帮助他们写信、读家书,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起,病友们都很器重他。入院后他曾两次被评为五好休养员。
  1965年7月刘英俊舍身拦惊马的事迹传到了医院,211医院根据张春玉在住院期间的表现,在学习刘英俊事迹时对他提出了表扬,直到部队领导来到医院看望张春玉,把他抢救战友光荣负伤的事迹介绍给大家时,医院才明白张春玉是因舍己救人负伤的,上上下下掀起了远学刘英俊,近学张春玉的热潮,他的事迹在黑龙江电台广播后,哈市的少年儿童纷纷前来看他。国防部授予他“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的称号。全国各地许多人都在关心着他的健康,信件如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飘来,询问他的伤情,请他介绍英雄事迹,可他不讲自己,而是讲他的战友,讲他心中的英雄人物。张春玉的左腿粉碎性骨折,先后经过五次手术,他以惊人的毅力,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搏斗。有一次在X光室里,作骨折手术复位,进行了好几个小时。他疼痛难忍,还鼓励医生“作吧,大胆地作吧,我能坚持住,只要能治好我的腿,让我回到连队修铁道,任何痛苦我都能忍受”。经医院的努力治疗,他的折骨复位了,张春玉心里很高兴,医生、护士和他的亲人们,战友们都为他高兴。可是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张春玉正在专心地看书,同室一个病友不小心碰掉了他牵引腿骨用的牵引锤,28斤重的锤子掉到了地上,他的腿部肌肉猛然收缩,新接好的骨头又错开了,剧烈的疼痛使他连忙握住了腿,汗水很快湿透了衣衫,当他抬起头时,看见那个病友吓呆了,医生护士也一再检讨工作的失职,大家也都明白,几个月来,张春玉忍受了多大的痛苦,疼得睡不着觉,他常常咬牙望着棚顶,不哼一声,这次手术又失去了作用,他的腿部治疗将更加困难,这对于一个24岁的青年,将是多大的痛苦。可是张春玉,他想得很深很远,他不愿因个人的痛苦,伤害了同志间的感情,加重病友的精神负担,他安慰那个病友:“不要紧,不要紧,再整一整不就行了吗。”张春玉的腿越来越不好治,已经手术了四次,只好再做一次胯关节大手术,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屠开元老先生做的。为给张春玉做人造血液蛋白纤维杯栽植大手术,使这位英雄战士重新站立起来。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不断的给自己加强营养,早起跑步加强体质锻炼。经过他手术台上八个多小时精心工作,成功地做完了这次大型的手术。张春玉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终于重新站立起来了。从此,张春玉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英雄故事,在大兴安岭,在黑龙江,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中闪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