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艰苦创业 名标史册

艰苦创业 名标史册



  吕开太
  当我提起笔来沉思,时间老人仿佛把我拉回30多年前的岁月,在与知青们相处的日子里,那情景象看一部老电影,一卷厚重的历史书,振奋、喜悦、伤感,跨越时空隧道,又一次领略那个年代人们的坚韧、宽厚、善良,其情至真至纯,其爱无穷无尽……

  一
  1968年秋,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于是,一场牵动千家万户,亿万人民的“上山下乡”的运动在祖国大江南北掀起了一个又一个不可阻挡的热潮。接受再教育要去的地方,是那些自然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呼玛县是祖国最北的边境县,是“反修”前哨,当然是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最理想课堂。从1969年9月到1970年末,从齐齐哈尔、上海等地先后有8000多名知青,怀着革命的理想,火热的激情,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和亲友,千里迢迢来到呼玛县农村插队,接受再教育。其中上海知青5516名,齐齐哈尔知青503名。他们都是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5岁。8000多名知青,一下子涌进这边远偏僻的地方,已往寂静的村屯,顿时热闹起来,上海话、说笑声,传遍了山村的角落。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孩子脸,象绽开的梅花,开放在黑龙江畔。他们蕴育着极大的能量,朝气蓬勃地开始了人生新的征途。
  呼玛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屯分散,人口稀少。全县14个公社,95个生产大队,总户数11 974户,总人口为49777人。气候寒冷,全年平均在零下2度。严冬气候往往露出可怕的面孔,一下降到零下40多度。这样的自然条件,又加上插队知青数量之多,平均一个生产队60多名,知青占全县总人口的12%,就给安置工作增加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安置好知青,做到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从县至公社、生产队都成立了知识青年再教育小组,下设办公室。县革命委员会任命了经验丰富,精明强干的姜学成同志为县知青办副主任。后来曹文胜、王春亭等陆续任职。抽调一批干部、优秀工人下基层协助工作。全县马上掀起了接收安置知青工作热潮。建房:分到生产队的知青,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都实行集中住宿。各地由干部带头,群众动手,平整土地,砍伐木材,修建简易房舍;有的生产队把办公室、会议室改为临时宿舍;规模小的生产队把知青分散到农民家暂住。放小杆、搭上下双层通铺,一幢宿舍住有20多人。冬季,把大油桶改制为铁火炉取暖。上半夜烧得通红,象进入“三伏天”,下半夜一停火又象“三九天”。没有电灯的宿舍,点亮马灯照明,清晨起床满鼻孔黝黑。
  从1971年开始,国家先后拨知青建房款340余万元,全县共建砖瓦房、木刻楞、立木房314栋,共计75000平方米。知青住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集体办伙:各地都办起知青大食堂。设炊事员、管理员,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凭票就餐。吃的是黑面馒头,喝的是漂着油花的土豆汤。较困难的生产队,长年吃干菜见不到肉腥。知青把当时的生活条件,编成顺口溜:住的简易房,睡的通铺床,吃的黑馒头,喝的酱油汤。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偏远的小山村;从温暖如春的南方,到滴水成冰的北陲;从舒适的生活环境,到艰苦的农村条件,是一个多么大的变化。少部分知青一时适应不了变化,想家哭泣,整天大睡,情绪不稳。面对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能有多少人挺得住,有多少人能留下来?农民忧心,干部担心,议论四起,众说纷纭。然而,天真浪漫的知青,凭着一颗火热的心,以艰苦为荣,凭着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在千里边疆上,向自身挑战,向大自然开战。他们把寒冷甩在脑后,把艰辛踏在脚下,顽强地进行拼搏。在当地社队领导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经过几年痛苦、艰难的磨炼和生产实践,广大知青都象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千里边疆,闪烁着奇异光彩。

  二
  呼玛县的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宽厚而又慈爱的胸怀,拥抱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知青,为他们长身体,增知识,发挥才智创造条件。人人争做知青的朋友,以他们苦为己苦,以他们乐为己乐,把心贴在一起,手把手教他们生产技术,悉心教会他们在生活中的本领,用汗水和心血培育他们茁壮成长,每当看到知青成长起来,都从内心流溢出喜悦之情。王坚革同志在呼玛县担任县委书记工作期间,定期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知青工作,主持召开全县知青代表大会,下乡检查工作时,首先听取知青工作汇报,检查集体宿舍和食堂,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和要求。在荣边公社蹲点时,和知青一起研究科学种田,一起挑粪,铲地,收割。手把手教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成为知青的老朋友。陈国祯同志在担任呼玛县长时,经常告诫人们,一定要作好知青工作。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知青的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要是带不好,怎么交待”。每到农村、农场工作时,都和知青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他亲自带领知青下田种地,上山搞副业。在修路、采伐木材的劳动中,捡重活,挑险活。同知青一样,喝着雪水,啃着黑馒头,咬着大咸菜,很受知青尊重。孙喜传同志是荣边公社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在工作中,力排众议,热心培养,大胆使用知青。做到政治上信任,生产上重视,生活上照顾他们。因此,在荣边公社基层干部中知青占四分之一的比例。推荐上学,参军,招工4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30多人。刘世常同志是荣边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他与知青年龄相仿,是知青们的良师益友。经常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知青的疾苦,扶植知青们的成长进步,像兄长一样严要求,勤教导,至今与荣边的上海知青们保持着深情厚谊。魏振山同志是红边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被知青称为贴心人。谁有困难找他解决,有知心话找他叙述,他总是笑容满面的和知青谈心、换心。逢年过节,宰猪杀羊,亲自下厨。劳动、生活在这个队的知青,都欢心,舒心,安心,家长放心。三卡、老卡、宽河、新街基、怀柔等大队的李佩贤、陈吉信、田庆臣、陈万才、张春才都是知青的朋友。他们耳濡目染影响着知青成长之路,在知青中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在全县人民关怀下,广大知青茁壮成长。涌现出县级劳动模范131人,公社级劳模219人,生产大队级劳模621人;先后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276名,加入共青团的2067名;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有845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417名。一批知青模范脱颖而出,进入社队领导班子。分别被选为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各公社都有一名知青分别担任不脱产的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有的还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上海知青王月华被选为县革委会委员,呼玛知青山秋林被选为县委副书记,齐市青年卢风当选为县长,许龙梅担任大兴安岭地区团地委副书记,张兴耀被任命团县委书记,张保华、王敏德等几人任命为公社党委副书记。一大批有组织能力、有魄力的优秀的知青被输入到县、社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潘惠霖、洪卫国、王宝兴、江芝敏、罗勤、程鹤玲等278名(其中科级干部28名)知青奋斗在全县党政工青妇、工农商学兵等各条战线上,全县各个行业都有知青在那里辛勤耕耘。

  三
  艰苦磨炼出人才,生产实践增才干。经过几年学习锻炼,广大知青成为农村发展建设的一批生力军,有的成为拖拉机手、发电机手、电焊工、油锯工,有的是农业技术员、炊事员、饲养员,有的是小学教员、卫生所里的赤脚医生、供销社的店员。呼玛县农村大地到处都留下知青劳动的汗水、创业的足迹,到处都传颂着他们的业绩。上海知青张保华,下乡到湖通镇生产队。后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从一个普通的知青走向领导岗位,他深知青年和农民想什么,盼什么。为了改变生产队的面貌,扩大农业生产,他戴着深度的眼镜,翻山越岭,踏遍湖通镇的山山水水。在调查中,有时身体不舒服,就弓着腰,弯着膝向前慢慢移动。时间一长,两腿发软,胸闷恶心,喝口水,休息一阵,再坚持。一些人不解的问,你这是为什么?他嘴角挂着笑容回答,“要干就得干好”,多么朴素的语言。远看象要饭的,近看象卖炭的。张保华为了湖通镇的发展,没有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他一只眼睛受伤,落得一身病。他毫无怨言,至今他还说:“没有呼玛插队的十年锻炼,就没有我今天事业的辉煌”。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为不畏艰险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在张保华组织和带领下,1976年湖通镇在老白河开垦了2250亩耕地。1976年7月建成了小水电站,结束了多年没有电灯的日子。
  翻身屯知青中,有7名年龄在16岁左右女青年,生产队长分配她们积肥刨厕所。这对刚刚离开上海的女知青来说,是多大的难题。她们二话没说,毅然拿起大铁镐,去各农户掏厕所。入冬,铁镐下去一个白点。每个人汗流浃背,粪屑溅得满脸满身。一天下来虎口震裂出血,全身酸痛,谁也没叫苦叫累,硬是坚持下来,受到了生产队的表扬。三合生产队的知青,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扩大耕地面积,到远离60多华里的河南新村开荒布点。9月底,河南新村已显露出初冬的景象,树叶全部脱光,草木枯黄,清晨严霜铺地一片雪白。在党支部组织下,知青们迎风雨、战严寒,披星带月,连续奋战,开垦荒地700多亩。察哈彦的上海知青大多数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好学进取,聪明能干。在老农帮教下,很快掌握劳动技能,拿得起放得下,成为干各种农活的好手。
  春季,知青们迎着明媚的阳光,驾驶着拖拉机,在黑油油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夏季,顶着炎炎烈日精心耕耘庄稼;秋季,踏着金色大地,开着谷物联合收割机,收获粮食;冬天,冒着刺骨严寒,进入深山老林,采伐木材。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68年到1979年,全县耕地面积增加70%,粮食总产量增加150%,副业总收入增长了112%。这是知青和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运动,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了抹不掉的伤痕和阴影。但是,知识青年在呼玛县插队的10年中,与呼玛县人民结下的情谊,却象滔滔的黑龙江水,绵绵流长。广大知青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千里边疆,无私,无畏,流汗,流血,创建的业绩,永远铭记在呼玛人民心中,永远刊载在呼玛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