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 重建总队 刘同瑞
1973年秋,在塔河区南部、呼玛河的北岸,有一片家属生产队的菜地,一条小河从菜地中间流过,河上小桥的东侧建有一栋40多平方米的板夹泥旧鸡舍,这就是大兴安岭机械筑路总队(简称总队)第二次组建时的指挥部所在地。我曾经两次参加了机械筑路总队的组建工作。第一次是1965年秋,参加筹建“林业部大兴安岭机械筑路总队”,地址在加格达奇人民路西端(现看守所处)。当时为师级建制,下设大队、中队、连队,还有大修厂、医院。计划编制10000人,是一支穿军服,不戴肩章,半军事化的筑路队伍,被称为“准铁道兵团”。党委书记是刘清彬,总队长为张达风。总队组成人员由牡丹江、牙克石和哈尔滨林管局抽调,林业部派来的大学生188人,铁道兵转业干部40余人,招收社会青年577人。1966年秋,我从牡丹江林管局带最后一批人员来到总队,还未安排我的工作,“文革”便开始了,刘清彬撤回林业部参加“文革”,张达风调任大明屯大修厂厂长,总队交特区,降为县级企业,这样,“准铁道兵团”夭折了。
1966年10月,我被任命为筑路总队党委书记,张录田为总队长,我俩还未开展工作,就被“文革”中的红卫兵打倒了。一夜之间,变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走”三年。后来,我被任命为大兴安岭地区电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参加抢建电厂、组建电业局的工作。第二次是1973年9月初,地委副书记全玉祥同志找我谈话,告诉我,地委决定恢复总队建制,定名为“大兴安岭地区机械筑路总队”,任命我为地区建委副主任兼总队党委书记,张录田任地区建委副主任兼总队队长,原总队干部、工人都调回,总队地址设在塔河。这年深秋10月间的一天,地委副书记马恒玉同志,带着塔河林业局党委书记李枫同志,总队长张录田同志和我,到塔河南郊区家属生产队的菜地进行勘察,为总队队部选址定点。马副书记走到那个旧鸡舍旁,认真地察看了一下鸡舍周围,又进入鸡舍内仔细看了看,出来后思索片刻对我说:“同瑞,这片地建总队够用,那栋房子(指旧鸡舍)就作为临时指挥部,定这里吧。”我问李枫书记:“行吗?”李枫哈哈一笑说:“你是总队主人,你说了算。”我看到两位领导都相中了这块“宝地”,就和录田商量一下,随后,向马副书记表了态度:“马书记,革命导师列宁,在湖旁小草棚子里写出了著名的《国家与革命》一书,指导着世界革命。我们向革命领袖学习,在小河旁鸡舍里组建总队,深感光荣啊!”大家都笑了。就是在这片菜地上,在这栋旧鸡舍里我们开始了第二次组建总队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组建和恢复了5个筑路处及桥梁处、房建处、大修厂、女子架桥队,完成房建1000多平方米,筑路300多公里。总队定点以后,我们把旧鸡舍整修了一下,间壁成厨房、食堂和会议室。没有住处,大家就住办公室。后来,架起来十余栋帐篷,领导干部和机关职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宿舍。领导干部几个人用一栋帐篷来办公、住宿,自己扫地、打水、上山捡烧柴,带头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总队组建初期,来自牡丹江、哈尔滨、牙克石林管局的8名党委成员立下了“筑路生产同打仗一样,关键时刻指挥员要冲锋在前。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吓不倒,为发展筑路、架桥事业而奋斗”的誓言。在工作中,大家能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大家都能够团结一致想办法解决。我是“班长”,碰到重大问题能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党委会议讨论,民主表决的形式解决。当时,一方面要急需建总队、大队房舍和家属基地,另一方面又没有资金和物资,怎么办?党委成员中有的人主张先生产,后生活,等投资购物资;有的人主张生产、生活一起抓,不等不靠;有的人不明确表态,等书记、总队长决定。意见不统一,无法行动。为此,党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经过论证,多数人赞成生产、生活一起抓,创造条件上房建,这样能够稳定职工思想,加快筑路队伍的组建。会议决定:要分工与合作相结合,抢时间建总队。同时决定由总队长和管生产的副总队长负责抓接交,从各局抽人,组建队伍,安排生产;书记和管后勤的副队长负责组织采伐、运砖等房建材料的准备;常务副书记和一名副队长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大家思想统一了,目标明确了,互相支持、关照,团结一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核心领导力量,保证了组建筑路总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了筑路总队的建设速度。组建总队,需要人、财、物,这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最多的。人,要从地直机关和各局抽调;钱,要报计划待林业部审批;物,要用钱去购,都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原总队干部,五年前已被分配到地直和各局工作,现需调回总队,但有的人单位不放,有的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意返回总队,生产工人也是如此。在计划经济时代,资金必须经林业部批发,这少说要半年。当时,步步是困难,处处是问题,怎么办?等、靠吗?筑路总队是开发大兴安岭的先锋队,它的进展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林区的开发速度。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绝不能等靠。为了解决生产所需木材,我们求助于塔河林业局,在塔南东、西山各划出一个林班号,组织机关干部进行采伐,并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建起了木材加工厂,为了解决建房用的红砖,我们对家属生产队塔南小砖厂进行了改造扩建,保证了急需。这两个厂的建立,不仅没向国家要投资,而且为以后各项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树立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总队组建初期,我们就规定了干部参加生产劳动 的制度,形式有两种:一是每年抽机关干部人数的二分之一,组成筑路队,由书记或总队长带队,到任务重,劳动力少,问题多的施工队中,参加一个季度的筑路;二是组成临时劳动队,承担临时的劳动任务,如采伐、运砖、卸车、捡烧柴等。干部在劳动中与工人一样,住帐篷、吃食堂、不搞特殊化。劳动之余还为工人做一些实事,如技术人员向生产工人讲解技术知识,医务人员为工人们看病等。生产间歇时间,干部们与工人一起娱乐。有时因下雨不能出工,大家就搞些飞龙、蘑菇等山珍野味,在一起聚餐,酒过三巡之时,唱几段革命歌曲、京戏和农村小调,快乐一番,热闹得不亦乐乎。天晴了,大家再一起去劳动。干部参加生产,深受工人的欢迎,他们说:“干部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我们可高兴啦!任务再重也能完成”。总队建房需木材700多立方米。当时,由于缺少劳动力,采伐任务全部由机关干部承担。冬季的气温常在零下40℃左右,山上积雪很深,干部们打着绑腿,穿着棉胶鞋,系着腰带,戴着皮帽子,冒着风雪,起早贪黑上山采伐、造材、归小楞、装车等等。西北风刮得树梢呜呜作响,中午吃着凉馒头,喝碗凉豆浆,干起活来一身汗,头上背上一层霜。虽然条件极其艰苦,可没有一个叫苦退缩的。一次,有位领导在装车时,一根原木突然从车顶上滚下来,牙被碰坏了好几颗,鲜血直流,大家用车送他去山下医院治疗,医生劝他休息几天,他却说:“山上采伐紧张,我是领导,不能这点轻伤就下火线”。并不顾牙上还堵着药棉,上山继续坚持劳动。就是这样,干部采伐队发扬党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职工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苦干整整一个冬天,圆满完成了采伐任务。大兴安岭开发初期条件艰苦,筑路职工的生活更艰苦。他们长期生活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冬天与冰雪、严寒相伴,夏日与蚊蠓、小咬为伍,迎着寒冬,顶着酷暑生产。施工期间职工吃的主食是大碴子、高梁米,很少吃白面,更见不到大米,菜是压缩干菜、咸盐豆,生活搞不好,职工有情绪,干劲受影响,生产上不去。鉴于这种情况,党委决定,总队成立商粮科,科长协助管后勤的副总队长,重点抓好施工队和家属的生活,并要求各施工队实现“四有”,即有“地火龙”取暖,有塑料大棚种菜,有猪圈养猪,有磨坊做豆腐。这些措施使生产工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职工满意了,他们说:“在山沟里能吃到猪肉、黄瓜、豆腐,晚上睡觉不潮湿,白天干起活来有劲,我们知足了”。领导关心职工生活,职工就能响应领导号召,总队下达的生产任务,都能按期完成。为了解决山上职工的后顾之忧,总队在安排施工队生活的同时,加快家属基地建设。在总队机关附近建起砖木结构家属宿舍20余栋,还建成了学校、医院、商店、粮店等。家属住的、吃的、用的,看病吃药,小孩上学等问题都解决了。家属们满足了,积极支持山上的生产工作。同时,也吸引了在外单位工作的原总队职工,他们自觉要求回总队。有些外县的干部看到总队生活条件好,也自愿来总队参加开发建设大兴安岭。这时的总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些往事,虽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它所体现的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勤俭节约,力戒奢侈的优良传统,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大兴安岭的今人和后人带来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
 |
|